王霞,曹陽軍
(1.太原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2.洪洞縣劉家垣鎮鎮政府,山西洪洞 041699)
2020年,作為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對于如何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方面,很多學者在脫貧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銜接和關系上進行了研究。劉明月,汪三貴(2020)指出產業扶貧和產業興旺本質上存在協同一致性,但由于產業扶貧很多項目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因而產業扶貧和產業興旺的銜接上存在著困難。指出未來產業興旺規劃要優化頂層設計,注重長效可持續的發展。曹立等(2020)對于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銜接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進行了分析,從主體維度、時間維度、目標維度進行了分析,指出構建產業體系、培訓人才隊伍、建設文明鄉風、培育生態農業、完善鄉村治理的路徑。高強(2020)從政策操作層面的銜接指出了政策銜接框架,并從政策調整、政策加強、政策轉化、政策新設四個方面指出了政策銜接路徑。
劉曉雯(2020)研究了鄉村振興以農民為主體的內生動力激發路徑,認為關鍵是主體的增權賦能。王文月(2020)指出產業興旺需要高新科技技術作為支撐。蘇小慶(2020)認為鄉村振興應該和新型城鎮化聯動發展,并從現實背景、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進行了層層剖析。
朱羅敬等(2019)通過調研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指出了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路徑的三重邏輯并提出了建議。姜小蘭(2019)分析了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美麗鄉村建設存在著集體經濟不強,資金不足、缺乏主體參與、人口流失嚴重的困局,對此指出了突破思路。李洪斌(2020)對我國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
在綜合鄉村振興方面的研究動態后發現,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扶貧的銜接關系,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路徑和方法目前來看已經基本成型,需要把現有的研究成果能夠應用到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鄉村發展上來,欠發達地區鄉村雖然存在著一些諸如經濟指標偏低、產業群較少等這樣的共性特征,但不同的地區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因而需要因地制宜的應用目前鄉村振興的研究成果,另一類是非貧困地區,對于這類地區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研究,此類地區既有欠發達地區的特征,又具有自身一些特殊的情況。選擇山西省洪洞縣劉家垣鎮這個中部欠發達非貧困地區為研究對象,在汲取各方面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適合該地發展的一些獨特的路徑和方法。
劉家垣鎮位于洪洞縣西北部呂梁山麓,距縣城25 km。東與堤村鄉為鄰,西與山頭鄉相連,北與汾西縣為界,東南與辛村鄉相接。趙克公路、石三公路貫穿全境,是洪洞縣通往蒲縣的交通要沖。全鎮總面積106 km2,轄16個行政村,人口28 700余人,耕地面積約4 600 hm2。
該鎮的地理位置屬于丘陵地區,全鎮大部分村莊交通不緊鄰公路,只有鄉村道路可以到達,全鎮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有規模的企業,各村的絕大部分主要經濟來源依靠外出務工,由于人口流失比較嚴重,不少村里的公辦學校因沒有學生而停止辦學。
2.2.1 與貧困地區農村對比分析
從地理位置來看,欠發達地區非貧困農村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優勢的,以及土地的分布,人均的土地面積都比貧困農村更優越一些。受教育程度來看,由于地理環境上的優勢,歷來信息渠道是相對發達的。因而受教育程度要高于貧困地區。隨之,農民的思想意識是比較活躍,有一定的經營管理方面的思想。隨著農業的全面機械化的普及以及城市工業大量用工需求,欠發達非貧困地區的農民多數選擇外出務工,因而目前多數村莊青壯年勞力幾乎全部外出,空心村問題較為嚴重。貧困村由于得到了脫貧扶貧更多的政策扶植,以及國家對于貧困村“造血”能力的產業扶持。貧困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未來需要的是銜接和進一步的可持續化發展。欠發達非貧困農村由于沒有相關的扶貧產業的支持,鄉村振興的基礎更有薄弱,只有一些零散的養殖戶和經濟類種植業,既沒有規模,更不具有可持續性。
2.2.2 與發達地區農村對比分析
發達地區農村由于具有良好的外部條件,城鎮的產業鏈很容易延伸到農村,進而成為鄉村振興的一種發展思路。欠發達地區農村由于所處地區產業群較少,因而外部環境不具有優勢。三種類型的農村地區對比(如表1)。

表1 三種類型的農村地區對比
欠發達非貧困地區的農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在調研中,多數青壯年在對未來的規劃中,奮斗目標就是在城市立足,在城市能有自己的職業規劃或者創業打算。以該鎮的A村為例,有好幾戶家庭都是學了廚藝之后,外出經營飯店。由于目前該鎮沒有具有規模的產業群,因而農民在外地務工有了基礎后,未來的規劃就是離開村莊,謀求在城市的長足發展。
由于“空心村”問題較為嚴重,人口在1 000人左右的村莊的學校都沒有學生就讀,因而學校也被迫空置停辦。國家投入到村莊的一些基礎的設置器材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該鎮的多數村莊沒有公共交通,難點就是配套公共交通車輛由于村莊人數少而難以盈利。打造生態美麗宜居的鄉村,集中供暖、廁所改造等設施都需要有較大人群居住作為先決條件。
龍頭企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的力量,強調要以政府扶植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欠發達地區由于產業群較少,合適的龍頭企業本來就不足。以洪洞縣為例,當地的龍頭企業原來多是以煤炭起家,如今轉行到房地產,洗煤廠等行業。這些行業都不是以農業作為支撐點,難以擔當鄉村振興戰略龍頭企業。
人才是跟隨產業而流動的,隨著該鎮各村基本都有大學生村官,但難以發揮高素質人才的作用。原因是一方面大學生村官多數是從大學直接進入農村,自己的社會歷練不足,也難以有承擔重擔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村官只是把進入農村作為未來職業規劃的一個跳板,并沒有長久發展之意。因而期滿以后多數會選擇繼續深造或者進一步參加選拔考試。本質上來講,高素質人才難以長留的原因在于沒有合適的平臺,沒有相對比較豐富的外部環境。
針對欠發達非貧困地區存在的困境,其核心問題是農民的“人、家分離”,制定該地區的總體發展思路。由于該地區農業現代化程度已經較高,且已經通過農民之間自發的協議流轉的形成了一部分的土地集中管理。因而確定產業引進并非要以農業為主,可以在吸取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的一些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總體上規劃產業興旺的發展方向和規劃。注重產業的可持續性和發展前景,還要注重生態保護。政府可以聯合高校學者、當地的知名企業以及村民代表進行統籌討論。由于欠發達非貧困地區目前的產業幾乎是相當于空白,不可以貪圖一步走向繁榮,應先從點到面。選出一個中心村開展試點,逐步達到遍地開花的結果。
國家層面制定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比較宏觀的,指出了一個總體的大方向,到了基層落實的時候,往往找不到明確的規定。例如,戰略中提到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然而目前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往往只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大部分不具有可持續性且規模小,零星分布。第三產業更是幾乎沒有。基層政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者,必須因地制宜的制定適合該區域發展的落地政策。
基層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須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明確吸引龍頭企業的流程,企業征地的一些規范、流程等。制定的落地政策必須像一本指引一樣考慮到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遇到的各種事項。并且要大力宣傳該政策,不僅僅是對外宣傳,作為吸引龍頭企業的一種資源,也要對內即村鎮各級干部,然后下達給村民,讓落地政策成為人人心中的一把準則。
鄉村政策的重點是產業興旺,產業興旺的主力軍是企業。農村人口流失嚴重的背后反應的是農業現代化解放出來的大量勞動力的問題。各省對于龍頭企業都有認證,并且也有相應的退出機制。然而,單純依靠龍頭企業是不夠的,尤其是欠發達地區龍頭地區本身就比較匱乏。合作社方式的實踐也在一些地方獲得了成功,通過土地的集中,進行創辦自己的集體企業。針對欠發達地區目前農村內生力不足,歸鄉意愿不強等特點,合作社模式目前不適合該地區的發展。
通過以上的分析,適合欠發達非貧困地區吸引企業發展的模式應該是尋找一種村鎮集體、農村、企業共同認可的產業,建立一套有效的吸引企業投資的招商模式。前面提到基層政府可以聯合高校、研究機構、當地企業等調研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然后針對該產業展開招標式的引資。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通過產業興旺的發展,吸引農民返鄉,從而實現人家統一是最終的目標,根據調研劉家垣鎮各村情況,目前村莊中的年輕人結婚時都會把自己的新房購置在縣城,然而由于縣城并沒有合適的就業機會,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孩子在縣城居住上學。要想激發農村回鄉就業的內生動力,持續可觀的收入是首要的條件。除此之外,創辦的企業可以吸引農民以土地或者資金入股,讓農民在企業中有參與感。
此外,要增加農民的話語權,成立農民代表組織,參與產業興旺中的建設,要體現農民是主體的地位。
鄉村振興戰略要想長足發展,必須要有人才的保障。一方面是當地農民的回鄉參與,另一方面是吸引人才流入鄉村。這部分人才包括大學生回鄉就業和吸引有成就的人才回鄉投資加盟。對于大學生回鄉就業,能夠長久的留人的方式,就是提供好的平臺以及良好的職業發展規劃。隨著產業興旺的發展,在鄉村企業相對成熟的時候,一定要參照現代企業的管理機制,用嚴格的企業制度來進行管理,避免一些裙帶關系的影響。鄉村企業也可以和一些對口學校專業簽訂校企合作關系,進行訂單式的人才培養。另外是吸引在大城市打工創業大批的同鄉人,新冠肺炎以來全球經濟形勢的下滑,很多大城市的同鄉在工作中受到了挑戰,但他們有比較寬廣的視野,有比較先進的管理經驗,這部分人回鄉加盟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因而必須有一套切實有效的人才策略,唯有如此,人力資源才能得到長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