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華,賀玉君,鄒蘭香
(安丘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安丘 262100)
人們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礎上,對蔬菜食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綠色無公害蔬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空間。在綠色無公害蔬菜的栽培中,要重視每一個環節的綠色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應用,合理把控綠色蔬菜栽培和管理,選擇蔬菜品質,提高綠色無公害蔬菜的抗病蟲害能力,同時也要合理地把控栽培各個環節,保障綠色無公害蔬菜健康生長,給人們提供健康的蔬菜食品。
無公害蔬菜,通常是指在蔬菜栽培環節中保證蔬菜內部所含有的有害物質和農藥殘留都符合國家對綠色健康食品的定義標準。無公害蔬菜相對于普通蔬菜來說,無公害蔬菜對生產環境要求更為苛刻,一般要求無公害蔬菜種植區域的土壤環境、灌溉水以及空氣環境都符合一定的種植標準,而且無公害蔬菜也需要采用綠色種植技術和先進的無毒害管理手段,保障無公害蔬菜一定的質量與衛生標準。
在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越來越熱衷于綠色食品,推動了我國綠色無公害食品領域的發展。隨著無公害蔬菜的引入,迅速得到了人們的喜愛與追捧,并且在市場上也迅速得到全面發展,無公害蔬菜的經濟效益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主要源于無公害蔬菜自身品質帶來的收益,也為農業種植戶帶來豐厚的收益。針對我國當前蔬菜市場情況分析,無公害蔬菜依舊具有較大的缺口,如果能夠全面擴大無公害蔬菜栽培規模,勢必會給蔬菜種植行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也是蔬菜市場日益同質化的主要途徑,對提高無公害蔬菜的市場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夠進一步推動無公害蔬菜在我國社會環境下的全面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然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出現,許多食品添加劑和食品中的藥物殘留都給人們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為了下一代的健康發展,必須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推進無公害化理念。無公害蔬菜剛好滿足了這一需求,不但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健康,還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概率,還人們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在社會效益角度中無公害蔬菜也可以進一步轉變人們的飲食觀念,提升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和檔次,給人們帶來良好的品質生活,也推動社會效益的提升。
從我國蔬菜種植的發展經歷來看,我國的蔬菜栽培過于依賴化學藥劑和肥料的應用,特別是對于氮肥的使用,打破了土壤環節的平衡,導致土地肥力持續下降,同時栽培對于化肥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致使蔬菜栽培產業進入惡性循環。另外,對于蔬菜栽培中病蟲害的防治理,廣泛采用化學藥劑,雖然病蟲害問題得到解決,但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打破了原本平衡的生態關系。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引入,通過科學的綠色栽培理念,降低了蔬菜種植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性,有效降低無公害蔬菜對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全面提高了蔬菜產量和產品質量,對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無公害蔬菜的大規模推廣不但可以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也能夠保障人們的健康。
無公害蔬菜的栽培對于環境要求極高,因此,在進行無公害蔬菜的栽培環境選擇時,必須根據不同蔬菜種類特點,考慮各類影響因素,盡可能的選擇滿足種類蔬菜健康生長的環境,從而保障蔬菜品質和產量的提升。一般在選擇無公害蔬菜的種植環境時,要保證栽培區域遠離工業生產區域和人們生活聚集地,通常選擇風景宜人的郊區,周圍交通便利,天然資源豐富,有利于無公害蔬菜的健康生產和后期運輸,保證選擇的無公害蔬菜栽培區域沒有嚴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氣環境污染。
無公害蔬菜在栽培過程中,還要做好土壤環境的合理選擇,一般無公害蔬菜要求土壤具備豐富的有機質元素和礦物質元素。所以,在地塊土壤的選擇時,要確保土壤沒有受過工業污染及病蟲害侵襲,在完成無公害蔬菜栽培地塊的選擇后,不能馬上開展無公害蔬菜栽培。首先需要對土壤環境和肥力條件進行檢驗,通過科學手段分析其是否能夠符合無公害蔬菜栽培要求,隨后在無公害蔬菜的栽培環節中,要將普通土壤與特殊土壤進行區分,并做好間隔設置,避免土壤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污染。
在無公害蔬菜的選種環節中,要盡可能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蔬菜種子,在育苗之前對蔬菜種子進行晾曬和消除處理,可以選擇種衣劑進行包衣,提高蔬菜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在種子處理時要做好藥劑的合理把控,避免過量對種子造成影響。在無公害蔬菜的育苗過程中,要合理地選擇育苗方式,大部分的無公害蔬菜育苗都選擇春秋兩季,采用遮陽網對蔬菜苗進行覆蓋。此外,無公害蔬菜種子的浸泡處理要選用溫水,一般要維持水溫在55℃左右,通過攪拌方式進行浸種,維持水溫恒定,待15 min之后即可停止繼續加水,并保持繼續攪拌處理,待水溫降低至約30℃,便可停止攪拌,最終降低至自然環境溫度。
結合溫度控制情況,完成催芽操作,通過濕潤紗布對種子完成包裹,利用催芽室完成催芽處理。進行催芽期間,需對種子采取合理翻動,對時間間隔加以合理掌控,促使發芽率能夠有效提高。播種育苗環節,苗床土應當保證營養元素充足且土壤肥沃,還需對土壤采取全面消毒處理,確保土壤安全,待蔬菜苗長出,便可采取分苗、移栽種植。
在完成無公害蔬菜的育苗后,要做好蔬菜定植,在開展定植之前首先要合理整地,并且在土地中施加適當的有機肥,保證選用的有機肥充分腐熟發酵,并嚴格按照4 000~6 000 kg/667m2的有機肥撒施標準控制,同時還要加入磷酸二胺,用量為40~50 kg/667m2,10~15 kg/667m2添加磷酸鉀肥料和100 kg/667m2餅肥。此外,還要對無公害蔬菜的種植地塊進行合理設置,保持50 cm高壟或100 cm寬高畦狀態。
如果無公害蔬菜采用大棚栽培方式,無公害蔬菜定植前7天在土地位置覆蓋一層地膜,選用2~3 kg硫磺粉和80%濃度標準敵敵畏乳油0.25 kg以及摻入適量鋸末進行分堆點燃,保持大棚在燃燒后24 h密閉消毒。當無公害蔬菜栽培季節溫蒂較低,要保證移栽定植土壤層10 cm位置,低溫需保持超過12℃,室內溫度則需控制超過6℃,方可完成定植。除此之外,移栽定植期間,需對株距加以合理控制,結合種植區域面積,合理控制移栽量。
2.5.1 無公害蔬菜灌溉
在無公害蔬菜栽培期間,灌溉是保障蔬菜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無公害蔬菜栽培的產量與品質,必須嚴格遵循無公害蔬菜種植水分管理原則,了解蔬菜品種的需水習性,合理設置灌溉方案,保障蔬菜健康生長。對于無公害蔬菜的低洼區域時,可以通過應用小水頻繁灌溉方式,黏性土壤要進行深排水,沙土要增加灌溉次數,保證蔬菜能吸收充足的水分,但是也要做好防澇工作,避免無公害蔬菜種植過程中出現內澇現象。夏季高溫時節或者晴天要進行頻繁灌溉,水分灌溉一般選擇在9:00前和18:00后,結合無公害蔬菜不同生長階段適當增減灌溉量和灌溉次數。最常見的灌溉方式有溝灌和澆灌兩種,一般溝灌在18:00后進行,土壤吸收層達到畦高時應進行排水,防止內澇。如果采用澆灌方式,要保證每天至少澆灌1次,滿足蔬菜生長所需水分。
2.5.2 合理施肥
在無公害蔬菜種植過程中,必須保障為無公害蔬菜提供充足的肥料,保障無公害蔬菜健康生長。在無公害蔬菜施肥過程中,應盡量結合不同蔬菜的生長習性,平衡施肥,以有機肥料為主,還要結合不同蔬菜品種,適當補充復合肥和微量元素,提高土壤肥力,保證養分搭配合理,一般以氮磷鉀肥料和微量元素進行合理搭配,為蔬菜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同時,還可以為蔬菜補充葉面肥,充分發揮肥料的作用,提高蔬菜生長勢。另外,無公害蔬菜的施肥管理中也要選擇科學的肥料控制方式,避免化學肥料的頻繁使用和使用量,特別重視硝酸鹽含量的肥料嚴格控制,避免無公害蔬菜生長過程中受到污染和藥物殘留,保障無公害蔬菜品質。科學使用有機化肥,降低蔬菜所含硝酸鹽含量,選用大于1:1比例的有機肥和無機肥。針對有機化肥可以選擇沼氣肥或餅肥等,保障肥料中含有無公害蔬菜所需的充足養分,可以達到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同時也能夠提高保水能力,促進無公害蔬菜健康生長。
無公害蔬菜也要合理地施加氮肥,保證無公害蔬菜符合有機蔬菜標準。在實際種植環節中,必須對化學肥料厭學嚴格把控,對于一些特殊情況還可以采用適量的化學肥料,因此,無公害蔬菜種植要重視肥料種類以及含量的嚴加管控,在符合肥料使用效果的基礎上,盡量降低肥料用量。對于氮肥使用來說,為了符合無公害蔬菜的特點,需要針對氮肥用量進行合理把控,控制無公害蔬菜的鹽酸鹽含量。無公害蔬菜尿素和硫酸銨的使用也要結合具體情況應用,為無公害蔬菜提供重要的氨肥供應,需結合具體情況,對此加以合理選用。微生物肥料種類繁多,如根瘤菌、硅酸鹽細菌和固氮細菌肥料等,應結合蔬菜種植情況加以合理選用。
2.6.1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是無公害蔬菜中最常見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在保障病蟲害問題得以有效解決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保護蔬菜的品質,對無公害蔬菜健康生長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在采用無公害蔬菜的物理病蟲害防治中,可以通過殺蟲燈誘殺蟲害、防蟲網覆蓋及色板誘殺蟲害的方式,達到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比如在色板誘殺蟲害時,可以在蔬菜種植園20~70 m2范圍內設置1塊色板,符合綠色蟲害防治要求,也能夠達到防治效果。此外,通過防蟲網對大棚通風口進行覆蓋,可以有效阻隔害蟲進入蔬菜種植區域,提高防蟲效果。還可以利用殺蟲燈針對性地誘殺害蟲,都能夠避免在處理病蟲害問題時影響蔬菜品質。
2.6.2 生物防治技術
利用生物防治技術的主要原理是通過生物菌來達到病蟲害防治的效果,也可以通過抗生素來達到生物治療的效果。例如,在無公害蔬菜生物防治中,可以通過阿維菌素對小菜蛾和菜青蟲進行防治,還可以利用植物源殺蟲劑進行防治,比如利用魚藤等防治多種蔬菜蟲害,保障無公害蔬菜健康生長。
2.6.3 農業防治技術
在無公害蔬菜的種植環節中,可以采取農業防治技術,基于精心選擇蔬菜品質,合理選擇播種時間,選用科學的輪作和培育壯苗方法,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在選擇無公害蔬菜品種過程中,要保障選擇的蔬菜品種具有良好的適應性與豐產性,同時有選擇性地進行引種和試種,提高無公害蔬菜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還可以采取嫁接和換土方式,對土壤進行消毒殺菌處理,避免病蟲害滋生。此外,還要對蔬菜進行輪作種植,避免連作影響蔬菜種植效果。
2.6.4 化學防治技術
對一些特殊病蟲害治理時,前幾種方法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時,便可以開展化學防治技術,在這種技術的應用中,要充分做好用量的把控,避免化學藥劑使用過量而出現藥物殘留。比如在對霜霉病的防治時,選用化學防治技術,當蔬菜處于霜霉病的發病初期,化學防治可采用普維克利水劑1 000倍液進行噴灑,7 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3次,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護效果。又比如在枯萎病的防治過程中,可以選用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200倍液進行噴灑,15天噴灑1次,連續用藥2次。通過合理應用化學防治,可以保障無公害蔬菜健康生長,提高無公害蔬菜種植產量和質量。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無公害蔬菜栽培領域的發展,應明確無公害蔬菜栽培的意義,并積極研究先進的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對無公害蔬菜種植環節進行分析,掌握無公害蔬菜種植要點,從而全面推廣應用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本文從環境和土壤選擇、重視無公害蔬菜的科學選種、合理進行蔬菜定植與播種、加強水肥管理和病蟲害科學防治等方面研究無公害蔬菜種植,目的是有效提升經濟效益,增加種植戶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