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瑩
(遼陽縣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中心,遼寧遼陽 111200)
對人們來說,大豆既是非常重要的食物,同時還是喂養牲畜的主要飼料。從生長環境角度來分析,較之稻米與玉米,東北地區肥沃的土壤條件,以及四季鮮明的氣候因素更加適合種植大豆。東北地區的大豆種植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也比較好,因此東北地區成為了我國主要的大豆生產區。然而,近年來,隨著耕地面積的逐漸增加,在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下,大豆種植中的病蟲害頻發,不僅大幅度降低了大豆的產量,同時還給產品質量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農戶必須要積極采取科學的方法,有效防治大豆病蟲害。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大豆是重要的生活作物之一,不僅能夠直接使用,同時還可以用來加工其他產品。我國東北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條件非常適合大豆的生長,因此成為了我國主要的大豆種植區和產品供應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品質也在不斷提升,對大豆的需求也是愈發凸顯。在大豆的種植過程中,病蟲害會給大豆的生長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所以大豆種植戶必須要全面掌握科學的病蟲害防治策略,以此促進大豆產量的顯著增加,并為產品的質量提供保證。
東北大豆種植的主要病害不僅涉及大豆根腐病和灰斑病,還涵蓋了細菌斑點病以及霜霉病等。第一,大豆根腐病。染病植株的抵抗力會大幅減少,同時莖部發生黑褐色斑塊病變,發展到病害后期,植株的皮層會逐漸腐爛;第二,灰斑病。通常情況下,在大豆生長的成株期易出現灰斑病。大豆染病后,其葉片會出現病斑,病程初期表現為圓斑,隨著病害的逐漸發展,葉片邊緣的顏色會轉變成褐色,同時葉片中間發生灰褐色蛙眼狀斑塊;第三,大豆感染細菌斑點病、霜霉病等病害之后,會出現葉片脫落的問題。
東北地區大豆種植的蟲害包括多個類型,若是農戶沒有及時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有效防治,將會嚴重影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農戶的經濟收入。在我國東北地區,由于深受氣候因素、自然條件與土壤條件的影響,大豆種植中的蟲害種類繁多,其中包括大豆蚜蟲、地下害蟲及大豆四星葉甲、大豆食心蟲等。農戶必須要明晰蟲害的主要類型,同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蟲害的負面影響。
為了獲得更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需要對傳統的防治理念進行適當的改進,在大豆種植中重視病蟲害預防工作,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治策略,以便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有效的減少病病蟲害對大豆的危害。隨著綠色農業理念實行,對于農業種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嚴格執行農業殘留標準,因此必須對化學藥劑進行有效的控制。為了適應這樣的要求,我們需要制定針對性的防治策略,保證大豆能夠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生長,滿足綠色農業要求,提高大豆產量與質量。
大豆種植過程需要經歷不同的環節,因此,對于病蟲害的防治需要分別從這些環節入手,采取綜合防治策略,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在實際的防治過程中,需要根據本地的環境條件以及常見的病蟲害選擇合適的大豆品種,在東北地區,由于氣候寒冷,為了保證大豆的正常生長,需要選擇具有良好抗寒能力與抗病能力的大豆品種。與此同時,還要重視大豆的栽培管理,在大豆的生長過程中,需要認真分析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可能出現的病蟲害,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這些病蟲害造成的危害。此外,還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措施,有效的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一旦發生病蟲害,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藥物,一般選擇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藥劑,不僅有利于大豆病蟲害的防治,而且能夠存進大豆的生長。在常年種植大豆的過程中,需要采取輪作換茬的方式,避免土壤環境對大豆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一般情況下,東北地區的大豆種植適合采用3年輪作的方式,能夠在保證土壤肥力的同時降低病蟲害的放生率。
在進行大豆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一般情況下,常見的大豆病蟲害防治方法可以分為農業防治方法,化學防治方法以及生物與物理防治方法。在選擇大豆防治方法的過程中,需要參考病蟲害的種類、嚴重程度、環境以及經濟性等方面的因素。在東北地區,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是目前最重要的防治方法,采用這兩種防治方法。
在大豆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如果采用農業防治方法,需要把握以下防治要點:第一,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大豆品種,盡量選擇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如果選擇的大豆品種的抗病能力不足,就會增加病蟲害感染風險,不利于病蟲害的防治。與此同時,在確定大豆品種后,還要對種子進行嚴格的檢查,提高種植質量,降低感染病蟲害的可能性。第二,做好涉及污染菌株的快速清潔。在完成大豆收獲工作后,田間可能會存在一些受感染的菌株,如果不對其進行徹底清理,寄生蟲的存活率就會明顯增加。第三,合理的應用先進栽培技術。在大豆種植中應用先進的栽培技術,能夠有效的降低或消除病蟲害對大豆造成的危害。通過對大豆種子的科學分析,可以確定合適的播種深度,有效的避免出現種子分解的現象。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確定育肥過程中的以及正確的成長時間。第四,合理的安排輪換種植。如果在大豆種植中出現溢出和后果的問題,就會造成病蟲害發生率升高,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能夠降低病蟲害帶來的危害。此外,在大豆種植過程中,還要充分重視田間管理工作,及時將田間的雜草清除,在草量不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人工割草的方法,而在草量較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化學試劑來消除草中病毒的來源,并為大豆植物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只有及時將田間的雜草清除,才能防止雜草和大豆爭搶肥料,改善大豆田的通風質量。在完成大豆收獲工作后,還要將田間的病株和殘留物徹底清除,并對土地進行翻耕,有效的消滅土地中的細菌。進行土地復墾時,可以對病蟲害采取耙壓等機械破壞措施,保證土壤更健康,有利于大豆的種植。
對于大豆病蟲害的防治,化學防治方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一般情況下,應用化學防治方法需要把握以下要點:第一,使用化學藥劑對病蟲害進行預防與控制。在大豆的生長過程中,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大豆在這些階段感染病蟲害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使用化學藥劑對病蟲害進行預防與控制,需要根據特定的生長階段選擇相應的藥劑。第三,采用種子包衣預防。采用種子包衣預防的方法,不但能夠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而且可以對主根與幼苗形成有效的保護,根據感染病蟲害的概率不同,需要選擇相應的化學試劑進行包衣處理,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第三,使用化學試劑除草。為了有效的預防大豆感染病蟲害,可以使用化學藥劑清除田間的雜草,有效地消除病蟲害的來源。
選擇物理與生物防治方法對大豆病蟲害進行防治,具體的方法包括以下幾種:第一,使用黑光或頻率效應燈對田間的害蟲進行捕捉。第二,選擇具有良好抗病能力的大豆品種,并采取合理的輪作與品種組合措施,還要定期檢測不同小品種細菌出現的生理成分變化。第三,一旦出現病害,需要及時清除,并采取合理的輪作措施,防止出現前后移動。第四,按照大豆品種特點制定科學的栽培策略,對田間水分進行嚴格的控制,做好相應的監測工作,及時噴灑農藥。
大豆立枯病主要影響大豆幼苗或幼株中,一旦感染立枯病,大豆的幼苗和幼株會在主根靠近地面的莖基部出現病斑,這些病斑呈紅褐色,表面略微凹陷,皮層開裂,出現潰瘍現象。病情嚴重時會造成幼苗莖基部縊縮變褐,折倒枯死,而幼株則會出現變黃的現象,造成植株矮小,同時莖基部呈紅褐色。大豆立枯病的病因是感染了立枯絲核菌,病菌通過土壤傳播,侵入大豆初生根系或次生根系,一般通過傷口侵入,如果大豆苗期遇到低溫和雨水天氣,會增加大豆立枯病的發病率。此外,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以及土壤粘重的地點,會造成嚴重的病害。對于大豆立枯病的防治,可以采取3年以上輪作的措施,避免將大豆種植在低洼地點,并采取有效的排水排澇措施。對于已經發病的大豆幼苗或幼株,可以使用跟腐佳、微肥以及生根藥劑混合,噴灑在葉面或根部。
大豆根腐病同樣是東北地區常見的大豆病害之一,如果大豆在苗期感染這種病害,會對幼苗生長造成巨大影響,嚴重時幼苗會死亡,導致田間保苗數降低。如果大豆在成株期感染這種疾病,會對根瘤的生長和數量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導致地上部生育不良,出現矮化現象,結莢數與粒重不足,大豆產量大幅度降低。大豆根腐病同樣通過土壤傳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采用一般的治理方法不能徹底根治。東北地區是大豆的主要種植區,如果出現連作頻繁的現象,將會造成大豆根腐病的發病率增加,嚴重影響大豆產量。在大豆根腐病的防治工作中,目前化學防治方法遇到瓶頸,而生物防治方法具有一定的優勢,通過微生物藥劑拌種的方式,可以實現對病害的根治。對于大豆根腐病而言,可以使用枯草芽孢桿菌抑制根腐病菌生長,有效的減少大豆根腐病的發生。
大豆菌核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尤其是在東北地區,發病率可以超過60%。在感染大豆菌核病后,大豆植株的地上部分會出現苗枯、葉腐、莖腐以及莢腐等癥狀,造成大豆的大幅度減產,嚴重影響種植經濟效益。對于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需要采取合理的輪作策略,對于有過發病歷史的地點,必須進行深耕操作。與此同時,應盡量避免田間出現積水現象,將田間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如果選擇藥物治理的方式,可以噴灑50%速克靈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也可以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用藥量為600 kg/hm2。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大豆孢囊線蟲病是主要的蟲害之一,大豆一旦受到其影響,產量會大幅度降低。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大豆孢囊線蟲病的防治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經過農業科學專業人士的長期研究,大豆孢囊線蟲病防治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可以通過生物防治的方法有效的降低大豆孢囊線蟲病帶來的危害,能夠打破化學藥劑防治的局限性。例如,我們可以將蘇云金桿菌作為殺蟲劑,在大豆播種前按比例將蘇云金桿菌與種植混合,晾干之后再進行播種,經過長期的實踐,我們可以確定,拌種時可以選擇比例為1:30~1:50的藥劑,可以有效的提高大豆的出苗率,并且有利于大豆植株的生長,促進大豆產量的提升。
對于大豆種植而言,大豆食心蟲是一種危害比較嚴重的蟲害,一旦大豆受到這種蟲害的影響,將會出現產量與質量嚴重下降的現象。大豆食心蟲也叫小紅蟲,其幼蟲以大豆粒為食,大量爆發會造成大豆的產量急劇下降。對于大豆食心蟲的方式,可以采用化學藥劑熏蒸的方法,一般選擇敵敵畏進行熏蒸。此外,也可以使用菊酯類化學藥劑進行噴灑防治,同樣可以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對于大豆蚜蟲的防治,可以應用以下防治方法:首先,在大豆苗期防治大豆蚜蟲,可以使用呋喃丹,殺滅溝中以及地底的蚜蟲。其次,可以采用噴灑速滅殺丁乳油的方式,將蚜蟲殺滅。再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通過放養赤眼蜂來殺滅產卵器的蚜蟲。
紅蜘蛛同樣會對大豆造成嚴重的侵害,影響大豆產量。紅蜘蛛會從大豆葉片背面吸食其中的汁液,導致大量的葉片枯萎死亡,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一般情況下,紅蜘蛛多發生在地塊稀疏、長勢較差的大豆植株。對于紅蜘蛛的預防,需要保證大豆底肥與水分,并及時清除田間的雜草。為了殺滅田間的紅蜘蛛,我們可以使用48%毒死蜱,按照750~1 050 ml/hm2的劑量噴灑,也可以使用35%賽丹乳油,按照1 000~1 500 ml/hm2的劑量噴灑。如果收紅蜘蛛影響的田地干旱,可以噴灑1%植物型噴霧助劑,可以選擇笑寶或信得寶,避免使用氧化樂果、甲拌磷、甲胺膦等高毒高殘留藥劑。
東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大豆種植區,在大豆種植過程中,病蟲害是影響其質量與產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好相關的防治工作,才能減少病蟲害造成的危害。因此,我們需要充分重視大豆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保證大豆的健康生長,提高大豆種植產量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