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珍
(聊城市東昌府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聊城 252000)
丹參在四川、山東、河南等地均有廣泛種植,其有活血止痛、清心寧神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參有抗腫瘤、抗菌、清除自由基等諸多藥效。當前國內丹參育種選育工作均處在起步階段,來源不同的丹參之間存在怎樣的親緣關系尚不確切,人工栽培模式下普遍存在著混雜情況,種植生產長期沒有實現產業化。相關部門應重視研究丹參產業化栽培技術,示范推廣新技術,減少丹參栽培混雜情況,減少栽培成本,創造更多的效益。
丹參是多年生草本,地上部分最適生長氣溫20~26℃,平均氣溫低于10℃時,地上部位開始逐漸萎縮、枯死、抗寒能力偏強,于氣溫-15℃上下,最大凍土深度約40 cm時根系依然能安全過冬。莖葉生長旺季3~5月份,4月下旬起開始長出莖稈,4—6月(移栽丹參苗初期長勢較慢,6月中旬開始莖葉快速生長)枝繁葉茂(如圖1),(6—8月)陸續開花結果實(如圖2),7月份后根系快速生長,過了立冬后丹參植株生長明顯減緩至停止[1]。

圖1 丹參苗枝繁葉茂

圖2 丹參陸續開花結果實
選育優良的丹參品種是提升生產、加工效率的關鍵,當前山東省丹參品種選育工作尚處于早期階段,還不能明確來源不同的丹參之間存在的親緣關系。丹參種質資源遺傳表現出顯著的多樣性特征,產量及質量不同的重質差異性分析不深入。
當前,栽培種植為國內丹參藥材的主要供應途徑,山東作為丹參的主要產區,不丹參產量位居全國之首,聊城作為丹參的新產區,近些年種植規模有很大發展。實踐表明,栽培管理是影響丹參原藥質量的主要因素。聊城很多產地丹參栽培規模不斷擴大,但生產中栽培管理粗放化、過度追求產量而忽視品質等問題屢見不鮮,在優質種植環境條件、良種選育、繁殖形式、田間科學管理等方面很少進行技術性研究,規模化、產業化整體偏低,不同產地之間的產量及質量存在較大差異,丹參栽種生產的農戶熱情波動性較大,專研與推廣丹參規范化栽培管理技術勢在必行。
連作障礙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常見問題之一,作物根系微生物失衡是常見誘因。既往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土壤肥力退化與致病真菌泛濫是引起丹參出現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
產地環境條件與栽培品種。重茬栽種丹參不僅會明顯降低其產量與質量,數年連作、重茬地塊病害發生率會明顯增加,帶來嚴重的危害,連作的丹參約90%外觀粗糙、根瘤數目顯著增加,連作大于3年后地塊土壤發生質變,病蟲株率高于50%[2]。壟式地膜處理、摻拌適量活性炭等方法有助于減輕丹參的連作癥狀,減輕其自毒作用,增加丹參產量,改善品質。在后續幾年中,相關人員應加大連作對活性成分產生的影響及相關障礙防治技術的研究力度,推行合理的栽培管理制度,重視應用綠色控害技術,有效處理丹參重茬低產、低質等問題。
丹參栽種過程中的病蟲害通常和連作障礙問題存在著因果關系,地塊土壤出現真菌化退變時,病原微生物繁殖量顯著增加,不僅有損丹參植株,也使連作障礙給農業生產帶來更大的危害。化學防治是當前防控丹參病害的主要手段,輔助應用生物制劑。山東聊城地區存在著十分普遍的農藥應用情況,農藥類型單一。農藥殘留對丹參藥品品質構成較大的威脅,不利于藥品的安全。
影響中藥材質量的因素較多,包括藥材產地、栽培、管理、采收、加工、運輸以及最后的營銷出場等環節,藥材摻假事件屢見不鮮,分析其成因,筆者認為加強原料到產品階段的質控力度具有必要性,相關部門應盡早建立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當下,可供選擇的中藥的產地追溯方法較多,為確保基地丹參藥材質量,更有必要開展溯源技術研究工作,應創建生產管理部和技術質量部,前者主要負責管理丹參生產基地及部署各項生產任務;加強栽種、采收、初加工、包裝等整個過程的技術指導,認真落實各項操作規程,從基本環節使中藥材產品質量有所保障。技術質量部依照現行管理規范及有關生產技術規定要求,加強栽培、采收、運輸等過程的質量監管力度,并詳細記錄相關信息;檢測驗收丹參藥材的質量;研究并優化丹參田間種植生產參數。
3.2.1 選地:丹參耐寒能力強,耐旱但不抗澇,建議選擇土層相對深厚、肥沃排水較通暢、腐殖質含量較高的砂質土壤作為種植地塊,丘陵、山地都是可以考慮的選地對象,在中性、微酸性、微堿性土壤內均能生長。但不建議把在陰冷、積水地段栽培丹參,黏土、易板結、砂化明顯的土地內生長狀態欠佳。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全境崗地、坡地、洼地占比分別約46.8%、43.6%、9.65%,年平均氣溫為13.5℃,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540.4 mm,適合栽種丹參[3]。
3.2.2 整地:于前茬作物采收后,土壤做20~30 cm的深翻,施加2 500~3 000 g/667m2腐熟廄肥或堆肥,加入50 kg左右的磷酸鈣,將其全部翻進土內用作基肥。在丹參栽培之前再進行1次翻耕,整細耙平,認真清理掉石塊、雜草等雜物。
常用的繁殖方法有種子、扦插、根段育苗移栽等,相比之下,根段育苗移栽產量最高,本文著重介紹這種方法:選擇朝向陽避風位置,挖掘深度30 cm,寬130 cm,將長度不確定的東西畦為育苗地,地底鋪設單層騾馬糞或青穰作釀熱物,土層厚度控制6~7 cm,上方再鋪設單層爐灰、土雜肥和土壤充分混合的育苗土,層厚10~15 cm。于育苗地周邊搭建北高南低矮墻,于驚蟄前后,選擇顏色鮮紅,徑粗0.5~1 cm,沒有病害殘留的新根,將其梳理成把,裁剪掉下1/3,剩下部分剪成長度大概6~7 cm根段,安放時維持上端或下端的同向性。整體插完后,覆蓋一層厚度1 cm的薄土,輕輕將其拍平,采用30~40℃溫水均勻噴灑地面,要做到一次澆透,隨后使用塑料薄膜全面遮蓋。育苗地始終要維持土壤濕潤狀態,在溫度較高、陽光充足的時間段進行澆水。維持育苗地地溫20~25℃,持續20天左右,萌發幼苗后,30天左右便會展露新葉片。當苗株高達到2~3 cm時,在溫暖的中午揭開塑料膜晾曬苗株,晚上依然要覆蓋。通常育苗期40天左右,到苗株高6~9 cm時,可以把新苗移栽到大田中,通常設定行距25 cm,株距21 cm[4]。建議施加有機肥2 500~3 000 kg/667m2,磷肥30~50 kg/667m2,鉀肥25 kg/667m2左右。
3.4.1 灌水和排水:5~7月為丹參生長旺盛時期,需水量偏大,當發現土壤墑情缺水時,栽培人員應及時進行放水滲灌或者噴灌。如果陰雨天氣接連不斷導致土壤局部存在較多積水時,要盡早排水。
3.4.2 摘蕾控苗:針對丹參抽出的花苔要及時將其摘掉,只有這樣更能保證養分聚集至根部。4月下旬—5月上旬主軸及側枝上長出蕾芽要即刻剪除,后續若發現丹參花苔陸續生出則摘剪工作也要相伴隨,通常每隔摘剪1次,建議在花苔抽出長2 cm時利用手指將其掐掉[5]。越能在早期摘除花苔,摘除頻率越高,越能控制養分消耗過程,幫助丹參根部更好的生長發育,以上是丹參實現增產的有效方法之一。
3.4.3 病蟲害防治:根腐病、根結線蟲病是丹參栽培過程中的常見病害類型,蟲害以蚜蟲和銀溫夜蛾為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結合丹參生長狀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通常防治病害時選擇70%甲基托布津500倍稀釋液均勻的噴灑在莖基位置,每隔10天噴灑依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當丹參上出現蚜蟲時,可以噴灑50%殺螟松1 500倍稀釋液,每隔7天進行1次,連續2~3次。在經濟條件允許時,可以嘗試采用生防細菌菌劑開展生物防治活動,其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產量,還能增強植株防病能力[6-7]。
種子繁殖模式下的丹參通常每隔2—3年收獲,根段育苗移栽的通常1年便能采收,通常在霜降至立冬之間或春天發芽前進行,具體是于畦的一端順行深刨,防控發生刨斷情況。刨出根部后,把泥土去除干凈,自然曬干(如圖3),完全去除須根與附上,就可以直接當做藥材使用。通常每3 kg左右鮮根能夠加工出1kg干貨。

圖3 丹參收獲曬干
丹參具有耐干旱,且多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民種植管理也越來越有經驗,收益也相對穩定,正常情況產1 000~1 500 kg/667m2之間,清理加工晾干后(如圖4),通常每3 kg左右鮮根能夠加工出1 kg干貨,丹參作為中藥材出售直接增加農民收入,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的發展模式,是見效短平快的富民產業,各村干部聯合群眾推動產業結構整落細落地落實,更好的帶動群眾穩定持續增收,還可以解決當地勞動就業。

圖4 加工晾干作為中藥材
推薦應用機械化采收技術,其實際收獲效率為人工采收的50~100倍,能夠節省勞動力90個/hm2,和人工期凈率相比機械化采收大概提升3%,能夠多收丹參150 kg/hm2,少損壞丹參約450 kg/hm2,把原來的人工采收成本從15 000元/hm2降到6 000元/hm2。丹參素含量穩定在1.7%上下,丹參酮IIA含量達到0.35%~0.48%[5]。
針對丹參藥材的栽培技術,本文只是在淺表層面上做出了研究和總結,相關人員在工作中應不斷拓展丹參種質資源、產業化栽培的研究深度,以進一步拓展藥物資源,培育出更多的種苗,最大限度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實現規范化種植,在保證丹參生產質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增加產量,以造福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