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志
公共兒童游樂場所的缺失,是我國許多城市普遍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一個高質量發展的城市必須是一個兒童友好型的城市,公共兒童游樂場所是兒童友好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屬于一種不可或缺的城市公共空間。除了公共兒童游樂場,城市公共空間還包括公園、綠地、廣場、開放空間和公共自然景觀等,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面向全體城市居民和來訪者開放。盡管我國城市規劃對人均綠地和公園面積都有相應的規定,但許多城市依然缺乏步行范圍內適合各種年齡段居民(包括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的公共空間,而這種狀況在近20年的造城運動中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便利可達的公共空間不僅是構成城市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元素,而且是其服務范圍內房地產價值中的一部分。從土地財政驅動的角度看,城市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都希望提升房地產價值。因此,公共空間被忽略的現象是令人費解的。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公共空間的提供有賴于財政支出,卻難以收回成本。城市政府受制于土地財政,往往把盡量多的商住用地都出讓給開發商,從而獲取更多的土地出讓金。而開發商自然追求利潤最大化,他們喜歡更大面積的住宅用地,以便開發大樓盤門禁社區,并配套比周圍環境更為高檔的社區服務,從而創造更高的房地產價值和獲得更多的住房銷售利潤。雖然許多門禁社區里面有良好的共享空間和兒童游樂場,但它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而是作為“俱樂部產品”專門提供給門禁社區居民用的,而社區外居民則被排斥在外。近20年,大樓盤門禁社區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空間發展的一個基本元素,“千城一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門禁社區降低社會包容性。此外,大樓盤門禁社區實際上是一個大街區,對城市街道網絡和交通有負面影響,是造成交通擁堵的原因之一。
城市建設商業化的逐利行為導致公共空間的缺失,在西方城市歷史上也出現過。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與前景》第14章中就有如下記載:“資本主義經濟認為,城市發展的規律意味著堅決、無情地掃清日常生活中能提高人類情操,給人以美好愉快的一切自然景色和特點。江河可以變成滔滔的污水溝,濱水地區甚至使游人無法走近。為了提高行車速度,古老的樹木可以砍掉,歷史悠久的古建筑可以拆除,但是,只要上層階級能在中央公園內驅車遨游或是清晨在倫敦海德公園的騎馬道上放馬漫游,沒有人會關心城市中廣大市民缺少公園綠地和休息的地方。直到1870年,社會上才認識到兒童們需要游戲的場地,但為時已晚,地價上漲,必須付出大量金錢才能買到土地。因此,在商業城市的規劃中過度發展的街道新增加了一種奇特的功能:街道被迫代替著中世紀城鎮上住宅的后花園和圍起來的小廣場,或者,代替著巴洛克規劃中的露天廣場和公園。就這樣,原來主要為車輛交通開辟的光禿禿的鋪裝道路,變成了又是公園、又是散步廣場、又是孩子們的游戲場地。但是,這是一個骯臟的公園,一個滿是塵土的散步場所,一個危險的游戲場地。”西方城市發展歷史上不光彩的一頁應當成為我們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警示。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與我國如何有效應對老年化問題是相關的。隨著老年化和生育率逐年下降,我國當下的養老金制度顯得難以持續。養老金問題的根源在于“養小”,而“養小”成本不斷增加,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養小”成本可分為可見成本和隱性成本兩部分。可見成本指的是家長為撫養孩子付出的開支和耗時,隱性成本指的是超出合理范圍的耗時或為節省這部分耗時而付出的額外支出(例如雇傭保姆承擔額外耗時的撫養工作)。廣義而言,隱性成本還包括家長對孩子安全的擔憂。顯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有助于降低“養小”的隱性成本。此外,兒童友好城市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良好的物質空間環境,不僅有助于兒童健康成長,還創造機會通過有益的玩耍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探索能力、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在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和建設問題上,要充分認識到所有這些正外部性。
如何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呢?首先,我們要定義什么是兒童友好城市,要知道兒童友好是通過什么指標衡量的,國內外都有什么好的范例。今天西方高收入國家的城市,兒童游樂場已是“標配”。巴塞羅那中心城市面積為102平方千米,2016年人口為160萬,其中10歲以下兒童占8.4%,共有513個兒童游樂場。該市議會對兒童游樂場有專門的定義,即專為兒童娛樂而設計并配有專供兒童玩耍設施的戶外公共場所。筆者從一本專業書里找到的一份兒童游樂場質量指標體系(表1),值得我們參考。與芒福德描寫的那段歷史情況不同,今天西方城市配置了不少兒童游樂場所。盡管如此,西方規劃學者依然關注兒童游樂場問題,關注焦點在于游樂場的空間分布與不同收入階層、不同族裔的可達性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空間不平等和兒童成長軌跡分異問題。

表1 兒童游樂場質量指標體系
目前,我國一些城市已經率先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如長沙、杭州、深圳。但就全國而言,依然任重道遠。很有必要凝聚共識,充分認識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巨大社會經濟效益,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盡快把近20年高速度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短板補上。當務之急,是在城市規劃、建設、更新中努力增加公共兒童游樂場所,打造兒童友好、安全的城市環境。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新建住宅推廣街區制”,這是一個非常及時的提法,它有助于避免大樓盤門禁社區的繼續蔓延,同時也將促進城市公共空間服務的提供和改善。
西方城市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完全可行的,我們完全有條件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