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晨
幼兒園教師要努力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一日生活,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具體操作等方式獲取相應的經驗,幫助幼兒逐漸掌握基本的生活及學習技能。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師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進餐環節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養成良好的自主進餐習慣對于幼兒來說至關重要。筆者以自己所在幼兒園的進餐活動為例,深入分析了如何科學、高效地開展自主進餐活動,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進餐活動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自主進餐活動中,幼兒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發、自愿、自主地進餐,這有助于促進幼兒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教師在開展進餐活動時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個人意愿,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自主完成進餐任務,促進幼兒快樂、健康地成長。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在自主進餐活動中,幼兒要自己完成吃飯、喝湯等事情,并需要在進餐結束后清理進餐區域,如擦桌子、擺放板凳、檢查地面、清掃垃圾等,這有助于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在自主進餐時,幼兒需要自主完成各種動作。例如,喝牛奶時,幼兒要將吸管袋撕開并插入牛奶盒;吃甜品時,幼兒要撕開食物的包裝袋;吃飯時,幼兒要端平飯碗,用勺子將食物準確送入口中。在進餐過程中,幼兒需要精準地控制身體各個部位,這有助于幼兒精細動作的完成。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幼兒在幼兒園能通過交往、互動等方式認識不同性格的伙伴。在自主進餐活動中,幼兒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同伴,學習與同伴友好交往的技巧,提高自身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在進餐活動中,筆者會邀請兩名幼兒做自己的“小幫手”,安排他們在餐前為其他幼兒發放餐具、在餐后收拾餐具等。“小幫手”并不是固定的,筆者會給予每名幼兒體驗“小幫手”角色的機會。“小幫手”在執行派發餐具的任務時,筆者會鼓勵他們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獲得為他人服務的成就感,以強化幼兒為他人服務的意識。
據筆者觀察,部分幼兒園在自主進餐活動中存在著以下幾種問題。
第一,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的干涉過多。有些教師擔心幼兒在自主進餐時會被食物嗆住或噎住,總是忍不住協助幼兒進餐,甚至直接指揮幼兒。
第二,幼兒園為幼兒提供的餐具不合理。部分幼兒園在冬天仍舊讓幼兒使用不銹鋼餐具,這加快了飯菜變涼的速度,不利于幼兒的身體健康。
第三,幼兒進餐時間安排不合理。部分幼兒園在進餐結束后并沒有預留時間讓幼兒自行收拾餐具,而是由保育員直接整理,這種“包辦”行為不利于幼兒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
為了引導幼兒順利完成自主進餐活動,幼兒園教師應該掌握有關幼兒成長發育的營養知識,定期開展研討活動,根據四季變化為幼兒制訂豐富多樣的菜譜。一般來說,教師在為幼兒提供飲食時必須講究合理搭配、色香味俱全,可以適度為幼兒提供品種豐富的小零食、小點心,在保證幼兒攝入充足營養的同時,讓幼兒愛上吃飯。在提供點心套餐時,教師要經常更換餅干與面包的種類;在制訂午餐餐譜時,教師可以將米飯換成餃子、饅頭、花卷等;在選擇面食的樣式時,教師可以將饅頭制成小老虎、小獅子、小熊貓等動物的形象,激發幼兒的進餐欲望,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為了確保自主進餐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要為幼兒選擇合適的餐具,充分考慮幼兒的心理感受。幼兒園應當配置帶有保溫功能的手推車,為幼兒提供數量充足的飯鏟與勺子,盡量減少幼兒排隊打飯的時間。為了引導幼兒更好地完成餐后整理工作,教師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收納盆盛放不同的餐具,讓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來自主完成餐后的整理工作。
科學的活動分工是確保自主進餐有序進行的前提。保育員要做好餐具消毒及飯菜的供應工作,在進餐前三十分鐘開始準備消毒水,對餐前準備桌、手推車等進行消毒。為了避免幼兒在進食時過于興奮,幼兒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聽音樂或故事,組織他們進行餐前談話,平復幼兒的心情,引導他們做好進餐準備。另外,教師還要指導、監督幼兒在盥洗室完成洗手工作,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總而言之,科學的活動分工將有效避免幼兒在進餐過程中出現意外,增強幼兒自主進餐效果,提高幼兒園工作效率,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不少幼兒園都會組織幼兒進行餐前談話,但是筆者發現部分幼兒園在進行餐前談話時以教師為談話主體,幼兒則扮演著聽眾的角色,師生之間互動性不強,整體的談話質量并不是很高。對此,教師要將餐前談話的主動權交給幼兒,請幼兒分享自己家中的趣事,讓幼兒向同伴、教師介紹今日的食譜。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我園開展了餐前的播報活動,讓幼兒及其家長提前一天了解菜譜,使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收集與菜譜內容相關的資料,并在第二天進餐前復述自己學到的內容,為大家介紹菜名以及食物的營養價值。在播報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幼兒說:“我們今天吃的主食是米飯,它是農民伯伯在大地上辛苦播種而來的食物,吃了米飯,我們就有力量做游戲了。”有的幼兒說:“今日我們吃的是紅燒魚塊,聽說多吃魚肉會變聰明。”這種餐前談話的形式不僅能培養幼兒勇敢發言的信心,還能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溫馨、舒適的進餐環境有利于提升幼兒的進食效率。對此,幼兒園應確保餐廳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干凈整潔,并在進餐過程中為幼兒播放舒緩的音樂,用溫柔、安寧的輕音樂來穩定幼兒的情緒,讓他們充分享受自己面前的美食。在指導幼兒進餐時,保育員應避免嚴厲批評幼兒,努力維持現場秩序,保持進餐環境的安靜。在進餐過程中,保育員應引導幼兒細嚼慢咽,不能催促幼兒進食,對表現好的幼兒要及時給予鼓勵,如“XX小朋友,今天你吃飯時很乖,安靜又有秩序。”對于食欲不是很好的幼兒,教師要鼓勵、引導,不要將幼兒與其他幼兒進行比較,要留心尋找幼兒食欲差的原因,及時與幼兒家長進行溝通,針對幼兒癥結采取個性化的措施,改善幼兒的飲食狀態。
在進餐問題上,幼兒園可以實行“半自主”與“全自主”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杜絕教師與保育員的“包辦”“替代”行為。對于小班幼兒,教師要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對于中、大班的幼兒,教師應在自主進餐活動中培養他們自我服務以及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此外,幼兒園還應該按時、按量供應飯菜,在盛飯時減少對幼兒的干預,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需求取餐,允許先打好飯菜的幼兒先吃飯,保證飯菜的溫度,減少無意義的等待時間。幼兒園教師可以定期觀看不同班級自主進餐的視頻,對進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并加以解決,不斷提升幼兒自主進餐的質量與效率。為了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教師可以與幼兒約法三章,通過制訂公約與規則來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促使他們形成好好吃飯的意識。
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必須重點培養幼兒良好的用餐習慣,糾正他們不健康的用餐行為,如吃飯速度過快等。教師以及保育員應在幼兒吃飯時提醒他們細嚼慢咽。對于挑食、邊吃邊玩的幼兒,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引導、榜樣示范等方法,引導幼兒改正自己的問題。有的幼兒特別喜歡動漫人物,教師就可以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幼兒向故事中的人物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播放相關的動畫片或真人示范視頻,促使幼兒樹立好好吃飯的觀念。教師還可以嘗試座位調整法,將吃飯慢的幼兒同吃飯較快的幼兒安排在一起,讓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逐漸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教師在幼兒園實施自主進餐活動時,應引導幼兒將面前餐盤里的食物吃干凈,并獨立將自己的餐具分類擺放到對應的收納盒中,再完成漱口、擦嘴等事項。教師要指定值日生輪流擦桌子、排椅子,培養他們熱愛勞動、樂于為他人服務的精神與品質。對于先吃完飯的幼兒,教師可以帶領他們安靜有序地離開桌子,根據他們的意愿安排他們看繪本、捏橡皮泥、搭積木等。等所有幼兒都吃完飯后,教師可以組織他們飯后散步,促進食物的消化。
完成餐具整理后,幼兒園要將幼兒用過的餐具統一回收并進行清潔與消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到幼兒園的后勤部進行觀察,讓幼兒了解后勤部的叔叔
阿姨平時是如何辛苦勞作的,以此引導幼兒愛護餐具,教導幼兒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教師要在參觀過程中告訴幼兒:“勞動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希望大家都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家人做一些家務勞動。”
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兒園、教師、幼兒家長的共同努力。幼兒園在開展自主進餐活動時要爭取幼兒家庭的支持,開展家校合作。幼兒園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中介紹開展幼兒自主進餐活動的意義,讓教師通過家長群為家長介紹本園自主進餐活動的具體開展方法,讓家長從觀念上認識到幼兒自主進餐的重要性,進而為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同時,幼兒園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制訂“孩子好習慣養成計劃單”,讓家長之間相互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做法。這樣不僅能拉近幼兒園與幼兒家長的距離,激勵更多家長主動參與幼兒教育,還能促進家長和幼兒的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我園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鼓勵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幼兒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為了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教師和保育員應引導幼兒養成飯前認真洗手、進餐不挑食不偏食以及獨立吃飯的健康習慣。針對有挑食或偏食習慣的幼兒,教師要注重引導、培養方法,及時給予他們應有的肯定與鼓勵,幫助他們慢慢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制作豐富多樣的菜譜,激發幼兒的進食欲望,利用進餐這一日常活動提高幼兒的組織紀律性,并通過餐后整理環節提升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和樂于助人的意識,讓他們懂得尊重食物、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幫助幼兒慢慢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朝陽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