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慧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們最基礎的能力。小班階段是幼兒從完全依賴父母到獨立生活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培養幼兒其他方面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幼兒園的進餐環節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教師利用午餐環節對幼兒展開教育,不僅能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和勤儉節約的美德,從而促進小班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應本著“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午餐環節中的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并引導幼兒自主進餐,以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筆者結合自身經驗,談談教師如何利用午餐環節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供參考。
就餐常規主要包括安靜就餐、就餐姿勢、不挑食、不剩飯、就餐速度、收拾餐具等內容。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教育與指導。因此,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規范就餐常規,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幫助幼兒養成用餐不講話、保持正確的用餐姿勢、不挑食、不浪費糧食的良好進餐習慣。
在餐前準備工作中,教師可以先讓幼兒排隊去上廁所、洗手。在幼兒洗完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排隊拿餐盤,以培養幼兒的排隊意識。在幼兒拿好餐盤回到座位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左手扶著盤子右手拿著勺子,面向餐盤專心吃飯,并保持正確的就餐姿勢,以培養幼兒的就餐常規。在進餐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幼兒做到不挑食、不剩飯。在幼兒進餐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餐盤和勺子放在固定位置,讓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
用餐環節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與幼兒進行有效互動,增強幼兒的信心,促使幼兒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進餐結束后,有的幼兒會拿著空碗對教師說:“老師,我吃完了。”幼兒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而部分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沒有深入地思考幼兒這一行為背后的含義,可能只是點一下頭或說一句“好的”。這種回應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的就餐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就餐習慣。因此,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應認真地回應幼兒,如“哇,你今天吃得很快哦,太棒了!我相信你在家里吃飯時的表現也很棒,繼續保持哦!”這樣既可以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又可以引導幼兒在家里吃飯時也自覺約束自己的進餐行為,培養幼兒的自我約束意識。由此可見,在進餐環節中,教師不僅要細致地觀察幼兒,及時糾正幼兒錯誤的行為,還要多理解、支持與鼓勵幼兒,并關注幼兒行為背后心理與情感的特殊需求,與幼兒進行有效的互動,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進而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下學期,幼兒已經學會了點數,能說出總數,并基本能做到一一對應。這時,教師可以以幼兒吃飯的桌子為單位,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自主投票選舉小組長,也可以按照公平的原則,讓每名幼兒輪流擔任小組長,讓小組長負責督促同桌的其他幼兒餐前拿餐具、餐時保持桌面整潔、餐后分類整理好餐具等,以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例如,在同桌的幼兒吃完飯后,小組長要引導幼兒將自己的餐盤、湯碗、勺子等放到指定的地方。如果幼兒碗里有剩飯,小組長則應帶領幼兒將剩飯倒入指定的垃圾桶內。在用餐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小組長提醒其他幼兒看看自己的周圍是否有食物殘渣,若有的話要撿到中間的渣盤里,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師可以向幼兒發放美食繪本,并為幼兒講解食物的種類,介紹食物的營養成分,讓幼兒明白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幫助幼兒養成不挑食的良好習慣。例如,在與幼兒分享《云彩饅頭》這一繪本故事時,教師利用繪本中的剪貼畫,引導幼兒尋找“云彩饅頭”,激發幼兒對饅頭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借助《漢堡水果》《弗朗西斯和面包抹果醬》等繪本故事,讓小班幼兒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和水果。教師還可以通過展示實物的方法,讓小班幼兒認識常見的蔬菜。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借助生活主題繪本,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計劃必須符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貼近幼兒的生活及需要,并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特點。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獲取知識與經驗、掌握社會規則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利用游戲規范幼兒的進餐行為,幫助幼兒掌握餐具的使用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用餐習慣。例如,在培養小班幼兒的進餐習慣時,教師可以從幼兒最喜歡的“娃娃家”游戲入手,引導幼兒扮演爸爸、媽媽,喂娃娃吃飯,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學會正確使用餐具。教師利用游戲開展生活教育,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規范幼兒的進餐行為,增強幼兒獨立進餐的信心,從而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午餐準備環節,當幼兒上完廁所、洗完手坐在小椅子上時,教師可以播放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午餐播報課件,先讓幼兒猜一猜今天的午餐吃什么,然后向幼兒一一介紹今天的菜品,以提高幼兒的食欲。教師還可以通過有趣的小視頻,讓幼兒了解蔬菜的營養價值,并鼓勵幼兒多吃蔬菜,幫助幼兒養成不挑食的良好習慣,促使幼兒均衡飲食。

針對個別幼兒不愛吃蔬菜的情況,教師可以開展“做蔬菜串串”活動,讓班里每名幼兒帶來一種自己喜歡吃的蔬菜,并引導幼兒為大家講述該蔬菜的營養價值。接著,教師可以先為幼兒示范如何用竹簽將蔬菜一個一個地串起來,再帶領幼兒進行“做蔬菜串串”的活動。通過這類活動,教師可以幫助幼兒認識各種常見的蔬菜,還可以讓幼兒知道蔬菜除了在鍋里燒著吃,還能變成串串煮著吃,以此提高幼兒的食欲,幫助幼兒養成不挑食的良好習慣。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地展現午餐流程,讓幼兒熟悉進餐流程,解決小班幼兒進餐環節場面混亂的問題。教師還可以用數碼相機將進餐習慣較好的幼兒用餐的情景拍下來,創設“吃飯秀”照片墻,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引導進餐習慣不好的幼兒向榜樣學習,并鼓勵進餐習慣好的幼兒繼續保持下去。在此期間,教師要及時抓拍用餐表現有進步的幼兒,并將他們專心吃飯和光盤行動的照片貼到“吃飯秀”照片墻上,以此激勵幼兒,促使幼兒自主進餐。
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管理小班幼兒的用餐環節,能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的影像,將枯燥的常規訓練變為有趣的游戲,可以調動小班幼兒的積極性,激發幼兒的好勝心,從而促使幼兒自主進餐。同時,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升午餐環節的管理效率,從而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可見,在一日活動的管理與組織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日常的教育教學服務,從而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更好地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以及習慣,進而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幼兒每天生活的環境是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用餐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用餐環境是物質環境的基本要求,讓幼兒感覺溫馨舒適、心情愉快則是精神環境的準則。《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規范》指出:進餐環境應當衛生、整潔、舒適,教師應在“餐前做好充分準備,按時進餐,保證兒童情緒愉快,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行為和衛生習慣”。因此,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用餐環境,營造良好的用餐氛圍,讓幼兒愉快地用餐。
教師要保持桌面和餐室地面干凈,保證餐具及相關物品的衛生,并為幼兒創設舒適的用餐環境。同時,教師還應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用餐氛圍,讓幼兒以愉快的心情用餐。例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輕音樂,讓幼兒沉浸其中,在美妙動聽的音樂中愉快地用餐。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應為幼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師應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積極開展家園合作,以保證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在園的用餐行為,發現幼兒存在不良的用餐習慣應及時和家長溝通,并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鼓勵家長在家中正確引導幼兒用餐,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以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小班幼兒處于各項行為習慣的形成期,其身心尚未發育成熟,可塑性和模仿能力較強。同時,小班階段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這一時期,教師應著重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利用午餐環節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規范就餐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用餐習慣,并與幼兒進行有效互動,助力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文系蘇州市“十四五”教科規劃立項課題“午餐環節中提高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101289)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新塘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