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
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區域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游戲形式。教師在大班區域游戲中開展吳文化特色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區域游戲的內容,還可以讓幼兒接觸到吳地的特色文化,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談談教師如何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開展吳文化特色教育。
1.吳文化的概念。吳文化即吳地特色文化,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吳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內容包括吳語、吳地戲劇藝術、吳地水文化、吳地民俗文化、吳地飲食文化、吳地茶文化、吳地古橋、蘇州園林等從古至今吳地人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2.吳文化的特點。蘇州文化是吳文化的精髓,代表了吳文化的本質特征。吳文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鮮明的水鄉特色、濃郁的文化特色、外柔內剛的文化品格、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精巧細膩的文化品位、博采眾長的文化個性。總體來說,吳文化古樸而不失精美,溫柔而不失剛勁。
3.開展吳文化特色教育的作用?!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基于此,筆者結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蘇州古城的本土資源,創設了相關的游戲,以期讓幼兒系統地了解吳地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1.區域游戲的概念。區域游戲是小組或個別游戲,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將教室劃分為若干游戲區域,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游戲材料,并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游戲內容和游戲伙伴,主動進行探索和交往活動的游戲。
2.區域游戲的特點。在區域游戲中,幼兒能自主選擇游戲的形式、內容和同伴,充分發揮想象力自由地探索,還能自由地與同伴進行交流與互動。教師能細致地觀察幼兒、了解幼兒,并能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與經驗,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大班幼兒通過旅游、參觀等途徑已經了解并掌握了部分有關吳地文化的內容,并對吳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師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吳文化特色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獲取知識與經驗、建構自身知識體系的重要途徑。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具有吳文化特色的區域游戲,可以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了解和掌握吳文化的相關知識,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游戲之中”。認知心理學認為,豐富多彩、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游戲環境,可以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能自由地感知和接觸周圍的事物,充分地發揮想象力,無拘無束地開展以前沒玩過的游戲,嘗試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
1.創設角色扮演游戲區環境。角色扮演游戲是指幼兒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種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角色扮演游戲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一種游戲,可以有效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以保證幼兒開展深入的、高質量的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到更多有關吳文化的知識。
例如,在創設“小小得月樓”游戲環境時,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選取并巧妙地運用了廣為人知且幼兒容易接受的吳地民間元素。首先,教師選用小木屋隔斷布置“小小得月樓”的門面,在小木屋隔斷的上方,利用KT板制作了牌匾,并在牌匾周圍貼上了花邊,建構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其次,教師運用了具有民俗特色的藍印花布裝飾餐桌,并在餐桌上擺放了幼兒繪制的蘇幫菜,以這種方式巧妙地呈現菜單。再次,教師巧用剪紙、雕刻等吳地民間工藝,利用紅色自粘紙,將餐館的窗戶設計成了“紅木浮雕鏤空窗”,還創設了一個從窗戶里探出頭的“店小二”?!暗晷《鳖^戴藍印花布帽子,手捧裝有“松鼠鱖魚”的菜盤,似乎在叫賣“客官請留步,本店有正宗的蘇幫菜哦”。最后,教師利用廢舊的青色自粘紙和白色蛋糕盤,制作了各種圖案的餐盤。在食品選擇上,教師選擇了蘇幫菜,如陽澄湖大閘蟹、叫花雞、松鼠鱖魚等。
在“小小得月樓”的店鋪門面設置完成后,教師組織幼兒討論了開展游戲的方式。結合幼兒的意見,教師最終決定以自助點餐的方式開展“小小得月樓”游戲。在帶領幼兒欣賞、了解了蘇州特色菜后,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自主繪制特色菜品圖,并將繪制好的特色菜品圖分類放入盤中。
2.創設建構游戲區主題墻。在創設建構游戲區主題墻的過程中,教師先讓幼兒創作了一幅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畫。在繪畫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結合蘇州園林中的小橋、流水、亭子、假山、塔和粉墻黛瓦等元素,創作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園林圖。在幼兒完成作品后,教師利用幼兒的作品,創設了建構游戲區主題墻,讓幼兒可以自由地欣賞他人的作品,以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讓幼兒建構出更多不同造型的作品。
在之后的建構游戲中,教師經常能看到幼兒在建筑區里擺弄著不同的材料,建構著屬于自己的園林,也經常能聽到幼兒積極與同伴討論、交流的聲音,如“這里可以再放一個亭子”“我要在這里建一條小路,方便游客行走”“那里還有點空,再建一條河吧”“河上還可以建一座橋,方便大家過河”等。幼兒積極發揮想象力,與同伴交流、討論,不斷豐富著建構作品的內容。
教師可以展示幼兒用插塑玩具建構的、具有吳文化特色的作品。插塑玩具是一種常見的游戲材料。大班幼兒的建構能力較強,可以借助此類游戲材料建構立體圖形。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插塑玩具建構具有吳文化特色的建筑,如亭子、小橋、船等。幼兒的建構作品完成后,教師可以展示幼兒的建構作品,讓幼兒欣賞同伴的建構作品,并通過幼兒自評和幼兒互評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自己作品的優點和不足之處,讓幼兒感受同伴作品中的吳文化元素。
1.有效組織與開展游戲。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可以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為幼兒投放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利用這些游戲材料,建構出自己心中的蘇州園林。游戲材料分為主要材料和輔助材料。教師投放的主要材料有各種雪花片和積木,輔助材料有廢舊皮鞋、塑料盒等。幼兒根據這些材料,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通過互相幫助建構出了亭子、塔、九曲橋等具有吳文化特色的作品。教師還帶領幼兒利用皮鞋和塑料盒制作了假山,利用吹塑紙和塑料盒制作了菊花花壇。同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現有資源,引導幼兒利用自己從家中帶來的植物和自己制作的大樹布置區角環境。此外,教師還組織幼兒觀看了各種圖像和視頻資料,為幼兒講解了蘇州園林的相關知識,以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
教師作為區域游戲的觀察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應細致地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并適時引導幼兒的游戲行為,以保證區域游戲的順利開展。同時,教師還應適時參與幼兒的游戲,間接引導幼兒的游戲行為,幫助幼兒掌握更多有關吳文化的知識。當幼兒的游戲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參與式介入、材料指引、語言指導等方法,適時介入幼兒的游戲,以保證游戲的順利開展。例如,當幼兒對建筑物的布局產生分歧時,教師可以通過言語指導,讓幼兒回憶之前看過的視頻和圖片中的相關內容,從而更好地建構作品。對于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經驗,從而增強幼兒的建構能力。
游戲結束后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對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次游戲結束后,教師應針對幼兒的游戲情況進行具體、正面的評價,讓幼兒了解自己在游戲過程中表現良好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幼兒的游戲行為,如教師評價、幼兒自評、幼兒互評等。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個性化評價。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可以采用激勵的方式,為幼兒開展高質量的游戲作鋪墊,如“你今天表現得太棒了,小朋友們都以你為榜樣”“這個辦法真好。下次游戲時,你還能想出其它的好辦法嗎”等。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可以采用表揚、肯定的評價方式,如“今天,你解決了很多問題,真棒”“今天你想的辦法真多”等,以增強幼兒的信心,促使幼兒積極參與后續的游戲,從而提升幼兒教育的效果。
2.生成吳文化特色主題游戲。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特點,生成吳文化特色主題游戲。如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以蘇州傳統工藝元素——青花瓷為著手點,開展了“青花瓷盤”手工制作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先引導幼兒欣賞青花瓷圖片,讓幼兒初步感知瓷器上的紋飾。接著,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廢舊的白色紙質蛋糕盤,引導幼兒用藍色記號筆在紙盤上繪制紋樣。最后,教師將幼兒制作好的“青花瓷盤”投放到游戲區域,用作“小小得月樓”的自助餐盤。
在布置游戲環境與創設游戲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并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讓幼兒熟悉了吳文化的元素,了解了吳文化的特色,感受了吳文化的魅力。
通過本次的實踐探究,筆者對在大班區域游戲中開展吳文化特色教育有了幾點思考。首先,教師應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創新吳地民間藝術的內容和形式,使其能更好地與區域游戲相融合。其次,教師應將民族精神與蘇州優秀文化相融合,并通過合適的方式傳遞給幼兒。再次,教師應進一步探索在區域游戲中滲透吳地民間藝術的方法。最后,教師應關注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的表現,了解幼兒獲得的成長與發展,并據此調整具有吳文化特色的區域游戲,以更好地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大班區域游戲中開展吳文化特色教育,可以有效發揮區域游戲的教育價值,讓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與經驗,還可以幫助幼兒了解吳地民間文化,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吳文化特色的區域游戲環境、展示幼兒創作的吳文化特色作品、開展吳文化特色的區域游戲等途徑,對幼兒實施吳文化特色教育,以拓寬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知識與經驗,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高新區鎮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