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璃 吳佩如 陳銳鋒 吳巨賢

關鍵詞:新農科;涉農專業;改造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從地方構想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十四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全過程、全方位、高水平和高站位地走在全國前列。城市與鄉村只有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才有可能最終實現城鄉互促共榮,實現真正意義上地走在前列。城鄉融合將使廣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進一步發揮比較和競爭優勢。高質量的城鄉融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必要要求。而職業教育在開發農業人力資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一、 廣東省農業產業現狀及發展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廣闊腹地的廣東省作為全球制造業基地、全國經濟大省、外貿大省,2020年廣東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110760.94億元(2019年為10767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9%(2019年為6.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4172元,增長4.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029元,比全國均值高出約90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02萬億元,占全國的10.3%。202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769.99億元,比上年增長9.6%,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3450.17億元,比上年減少0.2%,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39.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2540.7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6.5%。三產業結構比重為4.3∶39.2∶56.5(2019年為4.0∶40.5∶55.5),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2020年廣東城鄉融合綜合指數只有0.582,與廣東省城鎮化率71%的水準具有明顯落差,說明廣東省存在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特征化”事實。
城鄉失衡和區域差距成為廣東省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正視和加以解決的短板。廣東省的經濟、社會現狀及農業生產條件,決定了要滿足和確保經濟發達區域的粵港澳大灣區食品安全,必須重視發展本地區的農業產業,全面實現區域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二、 廣東農業職業教育涉農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門類農業高等職業院校的學校布局基本情況
截至2020年年底,廣東共有87所獨立設置高職院校,全日制高職在校生規模為117.8萬人,較2019年增加28.4萬人,增幅31.8%。整體看來,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連續兩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廣東省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專業大類分布,2019年農林牧漁大類在校生規模,占比0.64%,2020年,占比0.86%,其中農業類的院校有四所,分別是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和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相較于2018年,14所高職院校開設了14個涉農專業,2020年共有 17所高職院校開設了19個農林牧漁大類專業,人才培養規模比去年增長0.22%。詳見表1廣東高職院校開設農林牧漁大類專業統計表。
(二)農業專業建設現狀
1.農林牧漁大類專業比重低
自《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 年)》出臺以來,廣東省高職院校對開設農林牧副漁類專業有所響應,擴大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2018 年至 2020 年,3年時間里,廣東開設農林牧漁大類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從14所增至17所,專業從14個增至19個,雖然學校、專業有增加,但教育部關于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的通知》(教職成〔2021〕2號)所列的48項農林牧漁大類專業,廣東高職院校開設的農林牧漁大類專業僅僅占39.5%,為“三農”服務的專業少,農字頭的專業及課程被忽視,而面向第二、三產業的專業多。這些高職院校普遍缺乏開設現代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設施農業與裝備等學科專業交叉型專業,難以培養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裝備農業人才,不能滿足廣東現代農業對數字化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所設專業具有盲目性
廣東17所開設農林牧漁大類專業學校,開設最多的展業是園林技術,其次是園藝技術,廣東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時,盲目跟風,開辦投入少的非農學專業以及熱門專業,而未考慮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及自身辦學條件。專業設置后,又忽視了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研究及專業建設,個別新興專業的開辦,學校又缺乏對口的師資隊伍、實驗室、教學儀器等配套設施作專業支持,因而導致新專業的教學質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培養出的學生就業競爭力較低。
三、農業職業教育涉農專業升級改造的對策
針對廣東高職院校農林牧漁大類專業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我國高職院校農林牧漁大類專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通過多種途徑提出優化廣東高職院校農林牧漁大類專業設置提出一下建議,用以完善廣東髙職院校農林牧漁大類專業設置。
(一) 出臺地方性農科專業目錄,
政府制定國家級專業目錄時可以依據我國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及需要,將地區分布圖與專業目錄聯系起來,通過使用不同的顏色標明不同的農科專業類別,對地方政府加以引導,幫助地方政府把握當地專業及產業發展趨勢。廣東省應該在國家專業目錄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各省情發展的專業,出臺地方性農科專業目錄,按照農業發展水平及產業需求對農科專業目錄進行新的劃分,開設適合本區域發展的專業,形成省級專業目錄,從而指導本地區各高職院校農科專業設置。
(二)重構新農科人才的培養目標
當前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廣闊腹地的廣東省農業產業發展趨勢是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技術高度密集型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這使得廣東省涉農專業的研究對象和內涵發生了拓展,從原先的傳統農業專業領域延伸至現代信息應用領域、農業生態系統領域、農業生產鏈領域等,迫切需要提升現專業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使人才培養切合新時代對專業人才的要求。 因此,以新農科建設為理念,結合粵港澳大灣農業生產環境條件、農業產品需求狀況,對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本地區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及目標,高職院校重新構建“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真實項目”等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方式,培養綜合素質高的新型農科人才,以適應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需求。
四、結語
要改變廣東農業職業教育在涉農專業建設上短板,必須抓住推行“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循環互相促進”戰略時機,補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短板,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按照“新農科”建設的理念,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產業變革需求,將種植、養殖、食品等專業歸類為農林牧漁大類專業,運用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分析技術構建高職傳統農業專業改造提升新路徑,打通生產、銷售諸環節,以培養“新農科”建設需要的創新型復合人才賦能創新農業生產組織,應用新技術在滿足生產領域的需求,為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基金項目:1.廣東省高職教育農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2019年度教學改革項目(粵高職農業教指委(2019) 5號),課題編號:YNYJZW2019ZD01。2.廣東省教育廳省級示范職業教育集團建設,粵教職函[2018]100號。
作者簡介:陸 璃(1981-),男,碩士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為產教融合、專業建設、實踐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