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金燕
關鍵詞:國畫欣賞;旅游打卡;筆墨游戲
國畫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世界畫壇中獨領風騷,是中學美術學習領域中學生需要了解和認識的內容,也是青少年需要傳承和發展的一種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初中國畫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糾正教學中的現狀問題,以在教學中開展興趣激發、筆墨游戲,學科結合等教學策略,讓國畫文化得到傳承,學生得到美育的發展。
一、初中國畫欣賞課現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實現,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影響下,美術繪畫中的素描、水粉、動漫等藝術形式大大挑戰學生的感官,傳統的中國畫慢慢淡出了學生的視野。“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普及” 。偉大的藝術家豐子愷在《中國畫與西洋畫》一書中指出了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不無道理。西方傳統繪畫注重形體的塑造與光影的鋪程,中國畫由于特殊的材料及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注重筆墨情趣和韻味,追求“以形寫神”的特征,學習者需要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文化修養。初中生文化基礎不夠扎實,文化底蘊不太深厚,國畫欣賞課中對傳統中國畫容易產生隔膜,很難產生認同感。教師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導致國畫欣賞課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二、中國畫簡介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的繪畫形式,在世界美術領域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在古代,中國畫又稱“丹青”,主要指在絹帛、宣紙、冊頁上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了區別西方油畫而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所使用的材料為筆、墨、紙、硯,并依照一定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法則進行繪畫創作。中國畫題材豐富,表現技法多樣。從材料運用和表現方法來分有工筆,寫意、勾勒、設色、水墨、白描等;按題材分有山水、花鳥、人物、翎毛、禽獸等。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思想內涵和創作形式上有著獨特的審美內涵,融匯了民族文化、思維方式、審美意識、哲學觀念等,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宗教、道德等文化現象的綜合體現。
三、中學美術國畫欣賞課的意義
(一)傳承民族文化
國畫欣賞課意為賞析國畫,通過對國畫作品的欣賞評析,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畫面構圖、筆法、墨法,感受畫面意境,從而感受作品藝術魅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觀“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土壤”,強調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實現強國的重要途徑,因此倡導在中學美術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合理開設國畫欣賞課,順應孩子發展需求,領略中國畫的意蘊內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以更好的傳承民族文化。
(二)陶冶審美情操
審美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復雜的心理活動,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進行的感受、體會、評判、鑒賞和再創造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形式美的原則,對稱、均衡、疏密,黑、白、灰等形式美感,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國畫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既與詩歌聯姻,又與書法結盟,從內容到形式處處都充滿了精神性的文化內涵,這種精神性的文化內涵是中國畫卓然獨立于世界繪畫藝術之林的光榮和驕傲”。中國畫中人物形象的清高雅逸,山水畫的平淡天真或雄渾壯美,花鳥畫的清幽恬淡,都深深地感動觀者,引起欣賞者感情的共鳴。中國畫既重視境界多于形似,也特別講究筆墨的運用,在畫家的筆下,物象已成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途徑,許多花鳥畫家更是把家國觀念,道德品評,祈求幸福等傳統的人文精神寄托于畫中,有些畫家甚至將花鳥畫內容個性化,借以表達喜怒哀樂。“畫品即人品”,在國畫作品欣賞過程中,通過對畫家生平的了解,作品風格的學習,既可以學習畫家高尚的人格精神,關心民眾的美好情懷,同時也可以學習畫家精湛的繪畫技能水平,激發學生對美好品格和繪畫藝術的追求。
四、初中國畫欣賞課的教學策略
(一)旅游打卡,激發欣賞興趣
“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藏在內心的力量”,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欣賞課的核心在于學生能夠基于知識理解和情感體會作教學上的主動參與,所以在國畫欣賞課中教師首先要做好興趣激發,通過創設情境,模擬畫面場景,讓學生快樂學習。中國畫由于詩書畫印的結合及儒道釋哲學觀的影響,其內涵深刻,意境悠遠,教師在講解時容易出現理論化、專業化現象,內容深刻難懂。另外中學生國畫基礎薄弱,技法不夠嫻熟,對書畫詩詞了解不夠透徹,國畫欣賞課中缺乏自主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假期游覽名山大川,觀賞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風土人情。到旅游打卡地,欣賞自然風景,觀察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山石的造型結構,體驗真山真水,感受中國畫的意境之美。在《中國山水畫》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欣賞詩意畫《望天門山》,老師課前到當地博物館搜集《望天門山》視頻,帶領學生到天門山風景區游玩,觀察天門山山石樹木的造型,親自感受江面乘風破浪的心情。課堂中欣賞作品時,當學生看到滾滾的長江水和江帆紅日,結合自己身臨其境的體會,對畫面雄渾壯闊的場面倍感親切,自然對繪畫作品的意境感受也心領神會了。
(二)筆墨游戲,體驗欣賞樂趣
美術教育家勒溫費爾特曾說:兒童只要被給予充足的時間、幫助獲得與創造性材料接觸的機會,而不被成人的模式和規范約束,那么每個兒童都可以成為藝術創造的能手。在國畫欣賞課中,教師單一的講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的情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許多國畫作品年代久遠,顏色古舊,印刷效果不夠清晰,學生很難對這種作品產生共鳴,缺乏探求學習的欲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運用筆墨游戲的方法,模仿國畫作品的局部細節,一棵樹、一塊石頭、一塊色彩,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作品中的點、線、面是怎么表達出來的。學生在臨摹創作的過程中,對畫面的構圖、樹木的造型、用筆的抑、揚、頓、挫,墨的干、濕、濃、淡有了切身體會,從而對作品產生共鳴和探求的欲望,也對藝術家高超的繪畫技能產生崇拜心理而更加熱愛藝術。
(三)拓寬視野,提高藝術素養
中國畫是一種相對內斂的高度意境化和符號化的藝術形式,要想真正地欣賞它,理解它,不但需要一種賞讀的態度,還需要有一定的學養(如文學書法)與藝術認知能力。“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中國畫重視內在涵養,講究繪畫之外的功夫。傳統的水墨畫不僅在技法上借鑒和融合了書法的審美特質,而且在畫面構成上也要求體現詩畫一律,創造“畫中有詩”“畫外有意”的美妙意境。以詩入畫,題款蓋印,相得益彰,無論從畫面構圖還是思想意境方面均十分雅致美觀,同時還能增強畫面趣味性和藝術感染力。欣賞者品鑒畫作,可以感受到書者的學識、修養與品位,感受文人畫的文化底蘊與精髓。學習中國畫,除了掌握一定的繪畫技法外,還必須具有“畫外功夫”,即詩詞的知識。學生可以適當練習鋼筆字,臨摹古詩詞,利用橡皮或印章石篆刻姓名等。通過系列書畫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具備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表現能力,以增強信心,提高欣賞水平。
(四)聯系生活,感受藝術魅力
美術鑒賞課的任務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豐富知識修養,發達其心智開發其潛能。但在國畫教學中,國畫欣賞課內容主要是關注名家名作,而忽視了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藝術作品的創作誕生都是生活的呈現,是藝術家思想、情感、意志的產物。國畫欣賞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知、記憶等思維活動,獲得審美意識,并運用到生活中,進一步認識到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后藝術活動的結合開展豐富的美術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審美素養。中國畫材料豐富,形制多樣。特別是隨著現代科技藝術大發展,綜合材料繪畫形式日漸多樣化,學生可以在扇面、面具、瓷盤、文化衫等材料上面勾勒描繪,體會中國畫的筆墨情趣。美國教育家彼德克萊恩曾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因此國畫欣賞課也要把課本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協助合作,從中體會到美術欣賞課的樂趣,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結語
畢加索曾說過,“真正的藝術在東方”,中國畫經歷幾千年的磨煉,歷久彌新,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底蘊精華和文化內涵。作為年青的一代,學習傳統國畫是責無旁貸的。美術教師更是肩負著重要的職責,教學中需要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及知識結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加強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意識,真正寓教于樂。“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教學相長,教師要不斷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優化教學方法,提高綜合藝術水平,引領學生向著更高的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愛民.初中美術國畫欣賞課設置及教學指導策略分析[J].科普童話,2020(11):65.
[2]陳華芳.初中美術中國畫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