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秀
關鍵詞:人格培養;關鍵期;重要意義;方式方法
一、人格及人格教育
人格,簡單解釋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決定了這個人回應人生處境的模式;也可以理解為美德與性格的總和。
人格教育的基礎來源于心理學。一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二是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發展階段。三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我國道德心理學研究證據表明,通過適宜的人格教育訓練讓人具有關愛、責任、尊重、平等的美德;成為具有樂觀、自制、主動、良好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學習品質的人。
二、人格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為什么要在幼兒園階段開展人格教育
三歲以下的幼兒已經完成了生命的第一次發展時期,已有了相應的發展基礎。若能在三歲之前,針對孩子個體中的優勢,注意加以培育,對孩子個體中的不足與缺陷,有意識加以糾正,對于培養孩子的完善個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階段所形成的良好性格,通常都能陪伴人終生。而鄒曉燕的長期跟蹤研究也表明,幼兒期正是良好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二)幼兒人格發展現狀
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不斷保持高速發展,中國人的總體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國城鎮居民人年均收入水平由三百四十三元提高到了六千二百八十元,提高了十七點三倍,而我國的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在扣減物價影響后,也提高了將近4倍,但多媒體行業在快速發展中形成的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影響了幼兒性格的養成和發展,從而導致性格意識愈來愈薄弱,其中很大原因就是人格不夠健全,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現如今社會折射出來的人格問題,我們急需對幼兒進行這些人格的培養。
三、生活中培養幼兒人格的方式方法
(一)創造人格教育環境,推動幼兒人格成長
環境設計對孩子個性的養成,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讓每一處環境都會“說話”。因此,在制作“禮貌”的主題活動時,也可以利用兒童繪本如《魯拉魯先生請客》中展示的環創墻,讓孩子們利用主題墻上圖畫和說明語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結合,加上已有的社會經驗來評判事物的對錯。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創意過程中,需要有小朋友的積極參與。
(二)提高教師人格素質,塑造幼兒人格意識
作為幼師,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幼兒身心尚未成熟,不能真正的辨別是非曲直,不加分辨的吸收外界各種新事物。人格教育是借助行為來傳遞與感染,幼兒通過模仿、體驗最終內化良好的人格。因此,塑造幼兒人格的同時,更需要提高教師的人格素質。
(三)開展人格教學活動
1.一日生活中隨機教育
幼兒園的全體教職工都有責任從事人格教育,都需要做出榜樣。并身體力行地推廣人格教育,才能做出成效人格教育。
孩子的禮貌、自我服務、分享等良好的性格都要在平時點滴小事情養成,比如:班級小朋友輪流做好了接待的“小禮儀”,老師每一天清晨都會在園門前接送剛來園的孩子,并答謝給自己測量體溫,以及按免洗消毒液消毒雙手的服務人員。在孩子的每日生活當中也有許多這樣的細小的環節,不過這些正是養成孩子優秀性格習慣的大事。
2.將人格教育與五大領域活動巧妙結合
人格教育是一種必須長期進行和深入滲透的教育過程,所以學校應該制訂具體的教學規劃,把人格教育滲透到五個領域教學當中,是在學校里推行人格教育的手段之一,讓孩子們時時刻刻都得到良好行為的陶冶。在五個領域教學中,可以用人格用語去贊揚、激勵、指導孩子。比如在語言方面,可以表揚孩子講故的時間非常專注、某某孩子你非常重視對同伴的看法等,從而幫助孩子理解人格行為的建立、內化等。在藝術方面,同樣都有助于開發孩子的細微動作,手、眼協調力、創造性、專注力和優秀性格。
3.良好人格,家園共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認為:“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而父母的言行舉止,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們良好性格的養成。父母通常會不夠關注幼兒對知識的接觸狀況,這就是父母對幼兒的了解還不夠全面。父母只有在知道清楚的狀況下,才能發揮有效的配合功能,因為人格的發展離不開堅持與鍛煉。因此幼兒園積極地行動,可以定期召開“人格家長課堂”。只有家園共同努力、配合才能真正地促進幼兒良好人格的養成。
這是一個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時代,因此,今天的人格教育,眼光要放長遠,在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的時候,不僅要培養孩子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文明禮貌等人格,更要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以身作則,從小培養孩子講誠信、重合作、尊重差異、人人平等等觀念,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具有世界胸襟、能與國際友人進行合作與交流的合格的世界公民。
參考文獻:
[1]鄒曉燕,楊麗珠.3~5歲兒童獨立性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學,2020,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