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波 林輝 李孝平


摘要:實踐操作為主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概念,首先需要概念的內涵視角分析分解概念,通過實踐活動、觀察活動、設計問題搭建支架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學生經歷實驗和實踐活動,從微觀層面探究,揭開宏觀現象的面紗,學生豐富了對生物技術的感性認識,感性到理性,從學習理解到實踐應用,從概念形成到科學解釋,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微生物;概念;支架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生物技術”主題中,建議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如此描述:發酵技術利用了微生物的特性,通過一定的操作過程生產相應的產品。同時建議教師應“從生活中的生物技術著手,通過各種實驗和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對生物技術的感性認識;以各種方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技術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出現兩種現象,一是講多,成為知識講解的課型;二是操作課,成為模仿操作課。兩種類型的學習課堂,都很難讓學生達到課標要求的標準。筆者從概念形成視角分析,以實踐活動、觀察活動為支架,用問題支架為思維引領,帶學生經歷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以幫助學生實現概念的建構,進行了嘗試突破。
1學習任務分析
1.1“發酵技術利用了微生物的特性,通過一定的操作過程生產相應的產品”中的關鍵詞是概念形成的突破點,分解出關鍵詞為:微生物的特性,一定的操作過程,相應的產品。將這三個概念要點理解,并建立聯系,概念在學生頭腦中方能形成。以此理解,確定學生要在事實的支撐下形成以下三個分解概念: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使食物的風味改變;微生物可以產生多種物質,可用作改變食品風味;人們利用微生物的特性,經過一定的操作過程,生產風味不同的食品。
1.2學生學習具體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說出與發酵食品相關的微生物;說明幾種食品的主要風味與微生物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對微生物代謝產物的了解,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發酵現象;能夠實踐操作,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制作部分食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關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發酵現象,體會發酵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3學生要用一節課時間經歷利用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改變食品風味,品味食品的風味過程。然后應用一節課探究風味的由來。
2預設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
2.1學習任務挑戰
學生在生活中了解一些通過發酵制作的食品,發面、做泡菜、釀酒與微生物有關系,但理解是表面的,對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及發酵原理不清楚;對于風味的理解還很含糊,不了解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廣泛的應用。
2.2應對挑戰的策略——組織內容實現概念構建
2.2.1制作發酵食品,經歷發酵過程;呈現幾種發酵食品,豐富現象感知,搭建學生能夠將食品風味與微生物建立對應關系形成的支架。
2.2.2分析提供的食品風味改變與微生物代謝活動的關系,用酵母菌產氣實驗和觀察米酒中的酵母菌來進行實證,搭建學生從宏觀現象到微觀本質分析的學習支架。
2.2.3呈現多種發酵食品的發酵原理,豐富學生形成核心概念的現象,搭建學生進行歸納形成概念的支架。
用以上三個環節的教學內容建構三個分解的概念,用問題做概念形成的思維發展支架。將本節課設計的學習活動、問題和幫助學生形成的分解概念進行對應如下圖:
3.搭建活動支架,形成概念
3.1制作饅頭、米酒、泡菜,觀察記錄發現的現象
當學生知道要在課堂上制作饅頭和米酒時,臉上頓時樂開了花。多數的孩子見過家長做饅頭,但自己沒有操作過。不斷在做著嘗試,面水的比例不當使得最后形成的面團體積不斷增加,最后帶著創作藝術感的小饅頭終于成型、做米酒的罐子終于封好、泡菜壇子封蓋的時候,孩子們如釋重負,舒了口氣,但仍然將信將疑,時常會聽到“這饅頭能吃嗎?”“這就能出來米酒?”不自信的自言自語聲。過程中學生要按照任務單觀察記錄完成微生物帶來的變化(任務單見表1)。
3.2品嘗體驗——感受由于微生物作用改變的多種風味,描述風味
首先學生要找到自己做的饅頭,這可是有些不容易,“小星星”怎么變成了“有對角線的多邊形”?;“小豬”的鼻子在“大胖豬”頭上找不到了,“hello,kitty”變成了“大胖妞”…,學生一邊分享交流著饅頭的變化,一邊就著泡菜,米酒品味著食品的風味。
3.3探究饅頭、米酒不同風味的形成。
至此學生對有關發酵的事實材料已經通過操作過程、觀察、品嘗進行了充分的感知,要引導學生探究竟了。為什么放入酵母菌的饅頭呈現明顯的變大、暄軟,多孔現象?米飯放入酒曲竟然風味大變,酒味十足,是什么原因?怎樣能讓學生將微生物的代謝條件、產物及對食品風味的改變聯系在一起呢?眼見為實,只要學生能發現的,讓他們自己發現,能親眼看到的,創造條件讓他們看到。饅頭暄軟是因為酵母菌產氣,但氣體產生及釋放過程學生沒能經歷,教師設計了酵母菌產氣的實驗裝置,當裝有酵母菌培養液的礦泉水瓶中的氣體使套在瓶口的氣球鼓起,學生的整齊的“哇”一聲已經足以造成了沖擊。之后用未經過酵母菌發酵過的面制作饅頭和處理過的饅頭對比,學生一目了然。
米酒中代謝產物通過品嘗不是難題,但產生米酒的微生物神秘不見。當學生在鏡下看到產生米酒的竟然還是酵母菌,真的不敢確認,怯怯地問:酵母菌怎么還會產生酒精?放大這個過程就是要突顯微生物們的特性,他們的活動受著諸多因素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代謝產物,學生在矛盾糾結中理解了“微生物的特性”和“代謝產物”。當這兩種食品的風味與微生物的特性的關系明了后,毛豆腐、酸奶的形成只是幫助學生累積事實經驗了。
感知事實的環節后需要幫助學生歸納,抽提概念,穿插在中間的思維引導的問題支架是:
1)你能說清楚饅頭、米酒不同風味是如何形成的嗎?2)還有哪些微生物產生的物質被人們利用,改變食品的風味?3)人們常用做發酵的微生物有哪幾類?
問題設計意圖:第一個問題設計是引導學生將所經歷的的概括總結,學生是要形成抽象概念,對學生屬于上位學習。第二個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形成概念進行拓展強化,對學生是下位學習。第三個問題設計加入了“技術”的內涵進來,將前面的分解概念進行綜合而設計的支架,對概念內涵進行豐富。
4.撤銷支架
撤銷支架應用了一個拓展實踐:選取一種應用發酵技術制作的食品,闡述其制作原理及制作過程和技術關鍵。
“傳統生物技術”一節課的內容選取和組織開展,與生活聯系緊密,將微觀原理和宏觀現象、技術融合,學生在兩節課中有豐富的動手、動腦、視覺、味覺等多種體驗,與“豐富的發酵現象親密“接觸”。“發酵”這個書本和生活又熟悉又陌生的專業術語漸漸被學生揭開面紗,向學生“開放”了。當然,如果教學只停留在感受“發酵現象”是不足夠的,教師在學生感受到鮮活的發酵現象后,需要引導學生把宏觀現象和抽象原理聯系起來,學生慢慢發現發酵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概念自然生成。學生經歷實驗和實踐活動,從感性到理性,從學習理解到實踐應用,從概念形成到科學解釋,能力得到提升。08E62C2A-6DE9-4404-B157-458B3935F4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