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銘鴻
摘要:英國散文大家查爾斯·蘭姆對中國散文作家梁遇春的影響是深遠的。梁遇春被郁達夫稱為“中國的愛利亞”(“伊利亞”,是查爾斯·蘭姆影響最大的筆名)。從梁遇春散文的感傷色彩、夾敘夾議以及華美的詞藻與豐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蘭姆的影子。但同時,梁的作品中又滲透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內涵和寫作特色。本文對蘭姆和梁遇春散文進行比較,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異同點產生的原因來較全面的展示東西方散文的特色,使人更加清晰的更好的閱讀文本,理解作品,了解東西方散文特色。
關鍵詞:查爾斯·蘭姆;梁遇春;散文;異同
一、引言
1.1蘭姆和梁遇春
查爾斯·蘭姆與1775年生于英國倫敦,逝世于1834年,享年59歲。蘭姆的父親是塞繆爾·索爾特律師的機要秘書。索爾特律師住在英國國璽街區,蘭姆就出生在這里,并在這里長大。蘭姆的外婆是費爾得女士,她是布萊克斯威爾(就是威爾街附近)的一名管家,也就是作者在《伊利亞散文集》和《萊斯特夫人的學校》中的"布萊克斯莫爾"的原型。蘭姆在一所基督教醫院接受教育,在那里同S·T·柯勒律治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誼。
查爾斯·蘭姆生活在18、19世紀之交,當時全歐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國革命。蘭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國熱血青年一樣,受法國革命影響,結交了一批思想激進的朋友,一同著文辦刊,向反動保守勢力斗爭,同時也受對方攻擊。但滑鐵盧一戰,拿破侖失敗,歐洲形勢大變,封建勢力復辟;英國政府的政策日趨反動,蘭姆的朋友們也走向分化,有的受輿論圍攻,有的受審訊、下獄,有的流亡國外,有的思想轉為保守。在這種形勢下,蘭姆寫文章只談日常瑣事了。
蘭姆的文學寫作大部分是在下班之后業余進行的。他寫過詩歌、傳奇、劇本、莎劇論文。美術評論,還和瑪利合寫過一部《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我國解放前的中譯本曾叫作《莎氏樂府本事》)--這原是為英國兒童寫的通俗讀物,現已成為全世界莎劇初學者必讀的入門書。
1818年,蘭姆43歲,出了兩卷《文集》,打算"封筆"了。但是《倫敦雜志》的一位有眼光的主編向他約稿,文章內容和形式都不限,月出一篇。這對一個作家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機遇。蘭姆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寫出自己最熟悉、最高興寫的東西。于是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亞"作為筆名,陸陸續續發表了大小六十多篇隨筆散文.以后出版成為兩本書,即《伊利亞隨筆》(1823)和《伊利亞續筆》(1833)--這是蘭姆最重要的代表作。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閩侯人,別署馭聰,又名秋心,民國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內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師從葉公超等名師。其散文風格另辟蹊徑,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寫多篇著作,被譽為"中國的伊利亞"。梁遇春在大學讀書期間,就開始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并兼寫散文,署名梁遇春,別署秋心、馭聰、藹一等。他的譯著多達二、三十種,多是英國的,也有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選》、《英國詩歌選》影響較大,成為當時中學生喜好的讀物。他的散文則從1926年開始陸續發表在《語絲》、《奔流》、《駱駝草》、《現代文學》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絕大部分后來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淚與笑》(1934年)出版。
梁遇春傾心于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深受其影響,被郁達夫稱為"中國的愛利亞"("愛利亞"今譯"伊利亞",是查爾斯·蘭姆影響最大的筆名)。從梁遇春散文的感傷色彩、夾敘夾議以及華美的詞藻與豐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蘭姆的影子。
1.2散文(Essay)與小品文
真聲、真情、真趣,以及散文的興起與繁榮這顯然是與英國隨筆有某些聯系的,即中國性靈小品的發展,既得益于中國那深遠悠長的歷史淵源,也還得力于外國文學的輸入,尤其是西洋散文的影響。1918年,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一文中首次談到國外有不少散文樣式值得取法,有許多“中國從不曾夢見過的體裁”。此后,傅斯年首先引進"Essay"這一概念,將英國隨筆導引進中國散文界。他在《怎樣做白話文》中提出,散文“以雜體為限,僅當英文的Essay一流”。但這些只言片語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1921年6月,周作人《美文》發表,專門介紹和倡導試做Essay時,才引起散文作家的重視。1928年,朱自清寫作《論現代中國的小品散文》,指出即使是認為現代散文源于明代小品的周作人,他所受的“外國的影響”也是明顯的。“而其余的作家,外國的影響有時還要多些,像魯迅先生,徐志摩先生”。郁達夫此后也曾說過:“英國散文的影響,在我們的智識階級中間,是再過十年二十年也決不會消滅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潛勢力。像已故的散文作家梁遇春先生等,且已有人稱之為中國的愛利亞了,即此一端,也可以想見得英國散文對我們的影響之大且深”。
小品文是種散文的文體,其內容經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經過反省思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內容體裁上則不拘一格,序、記、論、跋、碑、傳、銘、贊、尺牘等文體都可適用。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中的諷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諷刺筆調,批判錯誤思想,抨擊腐朽事物的雜文。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內容,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活潑、輕松的語言,給人一種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過之后,看到問題的實質,發人深思。短小靈活,簡練雋永,具有議論、抒情、敘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興抒寫零碎的感想、片斷的見聞和點滴的體會,是一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在中國盛行于明清。在現代中國,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統稱,與美文、隨筆、雜感、絮語散文大體相當。30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極一時,多樣競榮,并出現對立的創作傾向和思想論爭。林語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閑適小品文,把小品文視為個人獨抒性靈、消閑自娛的形式。魯迅等人強調小品文的現實戰斗性和審美愉悅感的統一,倡導生活速寫、諷刺小品文、科學小品文和歷史小品文,堅持和發展了現代小品文的現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后,閑適性小品文趨于衰落,敏銳感應社會現實的小品文獲得很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小品文的類別和風格日趨多樣化。D742D2AB-9FB6-4E75-93C8-75514EB6F51B
二、蘭姆散文對梁遇春散文的影響
2.1對社會底層人們的同情
蘭姆對梁遇春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蘭姆對中下層的人們給予的關懷和同情對梁遇春的作品思想的深深影響。兩人在題材的選取上都是趨向日常化的。蘭姆的隨筆往往以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物入題,善于發現那極易為人們務實的日常生活里的趣味,所以他的題目是五花八門的,例如倫敦的叫花子、清晨在街上掃煙筒的孩子、窮親戚、一鍵古瓷器、除夕夜絮語、單身漢的感慨等等都是他玩味的對象。蘭姆的天才在于從十九世紀的商業都會喧嚷枯燥里。本森說:“查爾斯蘭姆將生活中平常材料浪漫的描寫著,指示出無論是多么簡單普通經驗也充滿了情感和滑稽,平常生活的美麗同莊嚴是他的題目。”本森的這句話其實也是對梁遇春隨筆記號的評語。梁遇春談流浪漢、破曉、救火夫、墳、貓、狗也都是那樣的津津有味,興致盎然。他們兩個最有共同點的是對社會底層人們的同情,甚至是極大的贊美,超出讀者的認知和想象。
“大勇主義”是出自梁遇春的《查爾斯·蘭姆評傳》,是梁遇春所概括的蘭姆的人生哲學,也是身為梁遇春所傾心的人生哲學。蘭姆的一生算是比較坎坷的,在他十二歲是因為失戀得了精神病,在瘋人院住了六個星期。剛出院沒多久姐姐瑪麗發瘋誤殺了母親,也進了瘋人院。蘭姆隨即決定終身不娶,照顧姐姐。生活也不算富裕。即便如此,他的隨筆中極少看到他對自身不幸的自怨自艾,相反,他生活里的苦悶培植了他對人的深厚同情。《窮親戚》和《掃煙囪的小孩禮贊》是這方面的佳作。正如梁遇春所說蘭姆“真真的跑道生活里,把一切事都用寬大通達的眼光來細細咀嚼一番,好的自然贊美,缺陷里頭也要找出點美來。”在《人分兩類》一文中,他稱贊常向人借東西的人的自由和豪爽;在《掃煙囪的小孩禮贊》和《談京城掃乞事》中,他贊頌掃煙筒的小孩,肯定乞丐的生活方式。蘭姆一生對于社會下層的窮困者、弱小者、婦女、兒童和殘疾人始終懷著真摯的同情,對于他那些處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激進的朋友,如葛德文、亨特和赫茲里特等,他一如既往的保持著友誼,并盡力給予支援幫助。這種感情,從他的隨筆的字里行間時時可以察覺出來。
梁遇春的散文中《談“流浪漢”》是人們比較偏愛的一篇。他在文章里毫不掩飾自己對流浪漢精神的贊美和向往,讀來令人激動不已,而他本人的作文態度和文章文芳,也正在這篇文章中所談的流浪漢那樣,無拘無束熱情隨興。梁遇春在這篇散文里說“真正的流浪漢所以不會引起人們的厭惡,因為他已經做到無人無我的境地,那一剎那間的沖動是他唯一的指導,他自己愛笑,也喜歡看別人的笑容,別的他什么也不管了。”又說:“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可見兩位作家都對生活中我們經常忽視的甚至是“瞧不上”的事或物給予描寫和贊揚。生活中經歷過真正的苦難,卻還是能對弱者給予同情和贊美,那這樣的情感是溫暖的、厚重的、有力量的。就像泰戈爾所說“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可見,對弱小群體的同情上,梁遇春受蘭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2寫作模式的借鑒
梁遇春從蘭姆那里借鑒的寫作模式就是所謂“談話體”。他在《查爾斯·蘭姆評傳》里轉述了蘭姆寫給《伊利亞隨筆》出版的信,對隨筆寫作無非是“作者同讀者的對談”著一說法深表贊同,認為這正是蘭姆文章“娓娓動聽”的原因所在。將寫作活動界定為談話,既是理解蘭姆隨筆的關鍵,也是觀察梁遇春散文的有利角度。石民在《淚與笑》“序三”里說,梁遇春“是一個健談的人,每次見面真實如他自己所談的的‘口談手談。”他的寫作絲滑就是把“口談”轉為“手談”。劉國平的“序二”介紹說:“因為他就不曾想過甚么文章,所以他的文章是朋友們的寶藏,神氣十分象他的話匣子開起來的時候,”“甚么東西都可在他腦海里來往自如,······都能引起他無數的感想與附會,扯到無窮遠去。”
梁遇春的《春醒集。醉中夢話(二)》就是上述看法的例證。文章的第四部分寫道:“英國近代批評家Bailey(貝雷)教授在他那本《密爾敦評傳》里主張英國人應當四十歲開始讀圣經”,原因是如果從孩童期就天天念一定會產生仄惡的感覺。
作者同意教授的觀點并得出一個道理:不論什么如果太熟悉便不會留下深刻印象,由此悟出“婚姻制度的流弊也在這里”。這句引文之后忽又想起Hazlitt(赫茲里特)對于自然詩人Cowper(庫柏對比評,話題隨之轉為探討住在城里的詩人能否與大自然親密結合等一般藝術問題。從開始談到的Bailey教授到最后出現的散文家Gold-smith(哥爾史密斯),一個自然段之內(這部分只有一段),征引的文人學者有十二位,話題的轉變約在十次。作者自己也覺得這樣下去恐怕只會“離題愈離愈遠”,感想和附會便暫告停止。
這種談話模式的基本涵義是把“談話”視為散文寫作的結構原則。蘭姆特別強調,他的作品只是“談話”,除此“它們什么也不做”。以談話自身為目的的寫作活動,其追求的目標和效果是向讀者呈現像“飯后的交談”那樣一種隨意的構造。這種構造的隨意之處,在于結構上的非中心性質。文中的觀察點常常不固守某一特定的角度,而是變動不居的。這樣的結構原則可理解為“視點移動構造法”,雖在一般散文創作中未被普遍采用,卻是人們日常談話的構成方式。蘭姆隨筆的日常性與隨意性便植根于此,大概也是梁遇春散文如星光閃爍不定、不留線索的結構依據。
三、梁遇春散文的獨特之處
3.1人生的強者
他寫“流浪漢”、寫救火夫、寫妓女,他極能體會日常生活的美麗與莊嚴,他對人生從心底里涌著一份熱愛,總是以精妙多感的心靈從身邊事物里抽出有趣的話題,點石成金。“才子佳人信用之”,“兩斷抄襲、三句牢騷”、“這篇文章是順筆寫去,信口開說,所以沒有題目。”……象這樣的句子都能成為他文章的原頭,又有什么是不能寫的呢?他的朋友廢名在為他的《淚與笑》所作的序中說他“文思如星珠串天,處處閃眼”,這當然是基于他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梁遇春說:“要常常使生活活潑多姿,一定要對極微末的娛樂也全心全意地看重,熱烈地將一己也忘掉在里頭,”他的文章看起來說理、議論、批評居多,實際在批評下面掩蓋的是一顆熱烈擁抱生活的愛心,所以他指出我們這個“觸目都是貧乏困難”的國度里,人們已經不會笑,發不出一種充滿生活快樂,同時提高精神的笑了,(《還我頭來》),所以他贊美流浪漢,是因為流浪漢身上所具有的生命的活力,那種健全的“人生”;也許正因為火的燃燒跳躍顯示出了生命的活力吧,他愛火,他稱“生命如火”是人生的一個美麗的象征,凡一切生活中值得愛的東西,如藝術、信仰、求知、戀愛,皆可用“火”譬喻。可以說,梁遇春的散文是他擁抱人生、咀嚼人生、歌唱人生的結晶。D742D2AB-9FB6-4E75-93C8-75514EB6F51B
梁遇春對“火”有著一種獨特的迷戀,他寫給徐志摩的悼文題目即為《吻火》,他本人也經常獨自坐在火爐旁邊,靜靜地凝視面前瞬息萬變的火焰。火具有一種矛盾的性質,一方面,它是絢麗的、迷人的;另一方面,它是短暫的、危險的。喜歡火的人,性格里也注定有這樣一種美麗而又危險的雙重因素。火所蘊含的悲劇性在于它注定要熄滅,因而它的燃燒就具有一種向死而生的悲壯色彩。梁遇春的散文深處都有一種幻滅的憂慮,特別是在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淚與笑》中。而即使付之一炬也要忘情燃燒的理想主義式執著也通常會讓在現實中摸爬滾打的人們陷入深深的無奈和絕望,梁遇春也不例外。他認為人們都是上帝派到世間的救火夫,因為凡是生到人世來都具有救人的責任。“我相信生命是一塊頑鐵,除非在同情的熔爐里燒得通紅的,用人間世的災難做錘子來使他迸出火花來,他總是那么冷冰冰的,死沉沉的,惘悵地徘徊于人生路上的我們天天都是在極劇烈的麻木里過去--一種甚至于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痛。”而面對現實的無奈也讓這個渴望“救火”的作家除了自責外無能為力,“不敢上人生的舞場和同伴們狂歡地跳舞,卻躲在簾子后面嗚咽,這正是我們這般弱者的態度。”(《救火夫》)對"火"的迷戀與無奈,是梁遇春散文悲劇性的一大體現。
梁遇春對火有著雙重的認識,正因為火是危險的,熾熱是短暫的,甚至有時對其實無奈無助的,如火的生命才是如此的美麗,像煙花一樣,煙花易冷,卻又那樣的絢麗多姿,令人驚艷。就算是熾熱的火焰灼傷了臉唇,他也要擁抱、擁吻這絢爛的生命之火,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這樣的生活才算無悔。坦坦蕩蕩的追求生命中的摯愛。梁遇春對火的態度正是年輕人對生命的態度,對生活的積極向上的樂觀的態度。體現了年輕人敢于冒險,敢于奮斗,敢于攀登的精神。
3.2散文中的“矛盾”智慧
梁遇春認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自然是不會在文章中掩飾自己內心種種矛盾混亂的想法。他在《一個“心力克”的微笑》里談到人們為何要做“心力克”時說到了自己對于人世的許多苦衷。“自己呢,沒有冷淡到能夠做清閑的觀客,隔江觀火,又不能把自己哄住,投身到里面去胡鬧一場,雙腳踏著兩船旁,這時倦于自己,倦于人生,這怎么好呢?”,他拿排架子來比人生,“比如,有人排架子,有人排有架子的架子,有人又排不屑計較架子有無的架子,有人排天真的架子,有人排既已世故了,何妨自認為世故的架子,許多架子合在一起,就把人生這個大虛空筑成八層樓臺了,我們在那上面有的戰戰兢兢走著,有的昂首闊步走著,終免不了摔下來,另一個人來當那條架子了。”這種對命運人生的看透或多或少包含了些無奈,但不妨礙梁遇春繼續冒著摔下的危險努力構建他自己的八層樓臺,因為他無法說服自己退觀一切。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天下只有矛盾的言論是真摯的,是有生氣的,簡直可以說才算得一貫。矛盾就是一貫,能夠欣賞這個矛盾的人們于天地間一切矛盾就都能澈悟了。”
梁遇春的小品文,一言以蔽之是對人生的思考。他從人世經驗的淚與笑,失掉了悲哀與悲哀,無情的多情與多情的無情,戀愛與離異,早起與遲起,滑稽與愁悶,人生觀與人死觀,天真與經驗,光明與黑暗等一系列現象中分析出一大堆驚人的矛盾,處處閃爍出尖新的思想火花。讀者不能不折服他的思辨能力。由于他對事情取懷疑態度,所以能夠看出矛盾來。然而,懷疑論哲學的貧弱必然導致梁遇春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時,缺乏深邃的目光,文章尖新而不深刻。
四、兩者散文的異同原因
4.1相同原因
梁遇春對蘭姆散文的翻譯和介紹極大的促進和影響了梁遇春散文的寫作,無論從題材選取、思想內涵還是落筆筆鋒上都有蘭姆的影子。
在周作人先生的指點下,他翻譯了10篇他平時酷愛的隨筆,以英漢對照的形式出版,這就是他的第一本隨筆譯作《英國小品文選》(1929年飛此后,他又陸續譯出《小品文選》(1930年工《小品文續選》(逝世以后的1935年出版)兩本隨筆集這3本譯作不僅包含了艾迪生斯梯爾、哥爾德斯密斯蘭姆赫茲利特、亨特、魯卡斯、林德等英國著名隨筆作家公認的名篇,而且包含了杰弗里斯赫德森、貝洛克等描寫鄉下風景的隨筆;其中蘭姆的隨筆最多,每一本里都有,共4篇,其他作家最多也都是2篇。關于他所魂繞夢牽的隨筆大師蘭姆,他1928年就寫出了才氣橫溢、洋洋灑灑萬余言的《查理斯。蘭姆評傳》,并因此被認為是“向中國讀者介紹散文家蘭姆成績最突出的”人。正是翻譯了蘭姆的作品,梁遇春才吸收了蘭姆作品的特色,從而潛移默化的進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另一方面,兩者在選材上都偏于生活瑣事,是因為雖然蘭姆所處時代是全歐洲的最大政治事件法國革命,中國那時也是處于五四的動蕩時期,但是蘭姆因為政治局勢的緊張而不得不只談日常瑣事,而梁遇春是沒有受到時局的影響,關注點集中在了日常事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感悟。
4.2不同的原因
蘭姆和梁遇春最大的不同就是年齡上的差距,這年齡上的差距變現出的就是不可逾越的時間鴻溝。蘭姆59歲逝世,而梁遇春在27歲,一個人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就消散了生命。所以蘭姆生活閱歷豐富,在作品里呈現的多是一個人經過歲月的沉淀而展示出來的對生活沉穩的智慧。而梁遇春則正是處于“年輕氣盛”、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代,所以他的作品里常常表現出對生命炙熱的情感,讓讀者深深的感受到,作品里的年輕人對生命的冒險精神。
而他作品里為什么會表現出矛盾智慧?我們在他的《醉中夢話(二)》中找到了答案的線索。原來,梁遇春在英文系讀一年級時“大發哲學迷”,接觸了洛克、笛卡爾、斯賓諾莎、休漠、康德等人哲學著作。這些哲學思想是蕪雜的。梁遇春則從笛卡爾、休漠、康德那里,同時也從蘭姆作品中接受懷疑論思想。因為蒙田是個懷疑論者,而師承蒙田的蘭姆在自己作品中同樣留下了懷疑論的烙印。也許梁遇春由接受懷疑論而更加接近蘭姆作品,抑或蘭姆作品促使他接觸懷疑論哲學著作。總之,二者互為補充,互為影響。梁遇春承認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把“懷疑”當作論斷的一種手段、方法,試圖通過它避免一切偏執的和習以為常的概念。他在《“還我頭來”及其他》一文中,強調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即懷疑精神,把失去獨立思考的人比作“自己的頭一部一部消滅了”,因而他說:“‘還我頭來,是我的口號。”
五、結論
作為中國一代散文大家梁遇春的散文深受蘭姆散文影響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梁遇春散文自己的獨特魅力。梁的散文散發著中國散文的獨特之處,為中國散文畫出了鮮艷的一筆,為中國散文的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通過比較蘭姆散文和梁遇春散文的異同之處以及原因,我們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去鑒賞兩位大家的作品,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東西方散文各自的寫作特點和發展特點,使人對東西方散文有個較為全面的認知。
參考文獻:
[1]石鳳珍.人生的歌者---從與蘭姆的比較看梁遇春的散文.[J].雁北師范學報,(6),33-34.
[2]劉炳善.譯事隨筆.[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3]張建國.蘭姆和梁遇春:影響與超越.[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1),113-116.
[4]林奇.梁遇春與英國Essay.[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9-75.
[5]梁遇春.梁遇春作品集.[M].北京:北京華僑出版社,2012.9.
[6]查爾斯·蘭姆-著,姜煥文-譯.伊利亞隨筆.[M].成都:四川文藝出社,2015.5.D742D2AB-9FB6-4E75-93C8-75514EB6F5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