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山西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為全省上下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續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指明了路徑。全會提出的“十個要”,內在地體現出通過夯實民生、能源、環境和安全基礎,確保和助推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一、夯實民生基礎
民生既是推動山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致力于追求的目標,又是確保其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基礎。“十三五”時期,山西通過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舉措淘汰煤炭過剩產能1.57億噸,關停煤電機組425.6萬千瓦;通過補鄉村扶貧這一短板,使本省58個貧困縣和7993個貧困村退出貧困行列,329萬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通過加大各方面民生投入力度,使得人人持證上崗和法定人群參保工作成效顯著,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本地基本醫療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至8965元、4424元。雖然民生建設成效顯著,但在自然災害管理、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為確保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采取的民生治理舉措包括:一是針對2021年突發洪災及其應急處置方面存在的不足,扎實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和應急管理的現代化工作。應著力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修復被洪澇毀損的河道堤防和水庫工程設施,全面做好桑干河等流域的綜合治理工作,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二是不斷推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繼續做好“六保”“六穩”工作,要以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為著力點,不斷完善返貧動態監測及幫扶機制,關注易地搬遷農戶的后續扶持工作,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采取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特”“優”發展戰略來推動鄉村振興項目建設。三是通過采取各項傾斜性政策工作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突出重點、查漏補缺和補齊短板,繼續實施技能富民的發展戰略,加大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設,繼續采取有助于民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財政傾斜性政策,全面系統與扎實做好促進就業、居民增收、教育服務、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民生事業。
二、夯實能源基礎
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無論是本地產業發展,還是維持當地人民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都離不開能源支撐。“十三五”時期,山西通過實施“三去一降一補”的發展策略促使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高達68%,關停煤電機組和壓減焦化等落后過剩產能,促使能源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通過推進國企國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使電力體制改革領跑全國;通過勠力合作,基本完成“三供一業”的分離移交任務和廠辦大集體的改革工作;通過扎實推進能源綜合試點改革,促使其風光發電裝機規模進入全國前列。雖然山西在能源體制改革與發展方面成效顯著,但在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及綠色發展方面還需更進一步。進一步采取夯實經濟社會發展能源基礎的具體舉措包括:一是多措并舉,做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以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為導向,做好低碳發展、多元利用、綜合儲運的統籌協調處理工作,做好礦井產能的接續管理工作,做好煤電機組節能降碳、靈活性與供熱“三改聯動”改造工作,通過建設一批特高壓及外送通道重點電網工程,不斷提升對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二是以“雙碳”目標為導向助推綠色能源治理工作。做好山西碳達峰實施方案的科學編制及實施工作,加快推動抽水蓄能和匯集站的項目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地推進各地天然氣和地熱能等發電項目建設工程,不斷開發風能和太陽能等新型生產能源。
三、夯實環境基礎
“十三五”時期,山西通過制定與實施一系列切實有效的營商環境舉措來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通過全面推廣“三化三制”改革和打造綜試區的發展舉措,促使開發區總數由26個增至88個,工業增加值占比高達35%;通過采取規模化、產業化、密集型經濟發展策略,促使山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加快發展;通過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數字化政府的建設,動態調整政府權責清單,促使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得以顯著提升;通過創建省級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扎實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促使三晉母親河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的一派綠色景象。但山西依舊面臨著由資源型省份向集約型省份轉變的巨大挑戰。為了進一步推動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采取的營商環境舉措主要包括:一是進一步加快山西經濟社會轉型的步伐。在維護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內在結構,通過加快高端、智能和環境友好的產業步伐,推動結構的轉型升級;通過加大高科技前沿領域的研發與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通過不斷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通過大力發展藍色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占據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新基建項目建設,助力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通過采取數字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等方面的治理舉措,促使經濟社會健康有序和快速發展。二是借助山西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優美的人居環境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統籌兼顧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和文物保護工作,通過向國內外推銷文旅名片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印象,通過重點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地及其品牌向世界各國人民推廣山西名片。三是全面關注美麗山西的生態環境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應在鞏固污染防治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其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工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化治理工作,全面落實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在規劃設計、投資建設、生產流通、生活消費等各個方面,不斷推動綠色治理的全面轉型。
四、夯實安全基礎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十三五”時期,通過切實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完善安全管理體制機制以及構建社會治理的新格局,山西掃黑除惡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山西通過壓實安全生產責任和開展“三零”單位創建工作,促使煤炭百萬噸死亡率在五年內驟降至70.9%。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科學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強有力領導下,山西采取了一系列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舉措,掌握了疫情防控主動權,促使當地經濟與社會生活秩序得以恢復發展。為推動山西經濟與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理應采取以下兩個方面的安全發展舉措:一是繼續統籌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筑牢疫情防控的心理防線、重點場所防線、科研攻關防線和醫療防控救治防線,不斷完善疫情防控的分析研判、數據共享、信息公開、分級響應、自主防范、協同聯動和智慧治理機制,全面加強事前預防預警、事中應急處置和善后處理工作。二是以維護社會穩定大局為導向,樹立總體安全管理觀念。深入貫徹國家總體安全管理觀,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管理政策制度,壓實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進一步鞏固掃黑除惡的成果,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和交通安全監管工作,做好企業安全生產排查與專項整治工作,對公司企業存在的重大安全風險采取“一票否決”管理機制,做好安全管理政策跟蹤和評估的工作,建立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健全信息化、現代化的社會安全防控體系,不斷完善有助于處理社會矛盾的綜合治理機制。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報刊社副教授)本專題責編:曉晨0D3DE16C-9FBA-455F-96AC-5F981696DC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