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瑜靜
〔摘要〕農民合作社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中堅力量,是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我國農民合作社建設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發展不足且不平衡、扶持政策落實不力、內部管理不規范、服務體系不健全、利益聯結亟待完善等問題,這與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培育,完善制度保障,提升規范化水平;強化政策支持力度,增強發展后勁;扎實做好服務,提升發展質量;注重人才培育引進,賦能鄉村振興;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助力農民增產增收;推動聯合社發展,實現高質量提升。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制度保障;政策支持;黨建引領
〔中圖分類號〕F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2)01-0051-04
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十四五”時期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新型農民合作社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中堅力量,是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農民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將為農業產業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煥發新的活力。
農民合作社是廣大農民群眾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近年來,各地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順應廣大農民的新期待,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為主體,以利益為紐帶,不斷完善扶持政策,著力強化指導服務,加快健全規章制度,大力實施人才培訓,深入開展示范社、聯合社建設行動,探索出了一條多主體參與、多元化投入、多層次合作的發展路子。2021年,農業農村部確定的第三批52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中,涉及黨支部領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辦公司、農民合作社開展糧食規模經營、農民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聯合合作等多種發展模式。這些發展模式推動了農民合作社由數量擴張向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并重的方向轉變,由注重生產聯合向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向轉變,由單一要素合作向勞動、技術、資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方向轉變,充分發揮了農民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國農民合作社建設總體上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存在著總體發展不足且不平衡、扶持政策落實較差、內部管理不夠規范、服務體系不太健全、利益聯結亟待完善等問題,這與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抓好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以發展壯大農民合作社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切入點,通過系統謀劃、資源整合、示范引領,不斷增強各類農民合作社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構建起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實的支撐。
一、完善制度保障,提升規范化水平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把支持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作為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重要舉措。要明確農民合作社培育的目標任務、路徑方向和政策措施,為農民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從引導創辦農民合作社、引導發展多元化生產服務主體、引導發展多元化生產經營模式、引導健全多形式的利益分享機制等方面提出明確重點導向;從加強登記管理和備案服務、完善示范監管制度、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強金融服務創新、提升保險服務水平、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拓寬市場營銷渠道等方面作出重點部署;從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多層次人才培育機制、加強農村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重點要求,從制度上保障合作社的規范化運行,促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二是加強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報紙以及各類新媒體,加強對農民合作社在特色產業培育、社員致富帶動、發展模式創新、典型示范帶動等方面的宣傳,不斷提高合作社的社會認知度,增強其對群眾的吸引力,使農民合作社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要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引導農民依法入社,依法行使保護自身的權利。三是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的規范提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堅持依法辦社、依章辦事,通過開展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三化”建設,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價格保護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財務公開制度,進一步規范合作社內部管理,為農民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農民合作社之所以成立容易注銷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農民合作社創新發展的監督管理不夠。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優化注銷程序,在完善登記注冊的基礎上,適當簡化注銷流程。四是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穩步推進農民合作社的發展。發展農民合作社,不可能只有一個標準、一個樣式、一個模式,而應依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產業發展基礎、農民需求等實際情況,尊重農民意愿,做到推動而不強求,引導而不包辦,參與而不干預,指導而不主導,扶持而不代替。無論是農民自發組建合作社,還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適宜什么樣的合作模式就以什么樣方式合作。只要有利于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就要勇于探索、敢闖新路。
二、強化政策支持力度,增強發展后勁
通過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等一系列措施,做優發展保障,增強農民合作社發展活力。一是在組織制度創新上,推動家庭經營向提高集約化水平轉變,統一經營向提高組織化程度轉變。保證入社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繼續在原有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生產投入品購買、農業技術推廣、田間管理以及產品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的土地托管服務。二是在財政資金扶持上,積極探索創新財政扶持模式,在安排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等涉農項目時,要把合作社作為重點支持項目,優先考慮和安排,探索以合作社為主要載體來落實項目資金和農業扶持資金的新途徑。要加大獎勵措施力度,對注冊農產品商標、獲得無公害產地及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的合作社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和補助,激勵合作社提高農產品質量,不斷增強合作社自身實力、帶動能力和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權、話語權。在涉農項目落實上,積極整合部門項目資金,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合作社承擔上級支農建設項目,對已實施的項目提供管理、技術和資金上的支持。三是在稅收優惠上,認真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稅收扶持政策,加強政策宣傳,簡化各項稅收減免程序,注重跟蹤服務和后續管理,為農民合作社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四是在金融支持上,金融機構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擔當,不僅要發揮金融扶持的作用,同時也要響應新時代農村普惠金融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得性不足、商業可持續性不夠、信用信息體系建設不完善等掣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問題,補齊短板,切實提高農村金融的可得性、便利性,提升農民金融獲得感。為此,要積極探索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加大涉農和扶貧領域信貸投放,并在信貸資源、授信政策、利率定價、業務流程等方面給予優先保證,有效解決農民合作社貸款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此外,對臨時出現還款困難的合作社,要適當延長還款期限或延續用信認證,做實減費讓利工作,切實降低農戶融資成本。要繼續擴大特色農業保險品種,創新適合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保險產品,建立農業保險災害風險分散機制。五是在強化科技支農舉措上,積極搭建平臺,促進合作社與農業院校、科研單位聯姻,向農業專家“借知”,以技術指導生產;促成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建立生產實驗基地,探索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推廣模式,幫助合作社主體引技術、引項目,用科技保障農業發展。
三、扎實做好服務,提升發展質量
農民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質服務保障。一是強化市場服務,拓寬營銷渠道。加大“合同幫農”力度,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外接市場、內連農戶的作用,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農業加工企業與合作社簽訂農業訂單合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訂單+合作社”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既保障農業加工企業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材料供應,又解決合作社銷售難問題,實現農企互惠雙贏。同時積極拓展銷售渠道,組織運作效益好、生產加工特色農產品合作社參加特色農產品展銷會,開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農市對接”等營銷活動。二是重視品牌建設,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有質量有品牌才有市場競爭力。以品牌戰略為著眼點,依托地方特色資源優勢,科學制定扶持地域化農產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和地理標志產品等相關認證和申請注冊商品商標活動,借以提升產品價值,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三是總結典型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認真總結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經驗,打造一批組織健全、功能完善、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樣板。比如,2021年,農業農村部就確定了第三批52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以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為主題,具有注重主體融合、注重規范管理、注重業務拓展、注重聯結小農戶的特點。通過示范推廣,引導廣大農民合作社學習借鑒典型案例經驗,激發首創精神,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和機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注重人才培育引進,賦能鄉村振興
抓好農民合作社的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加大農民合作社人才的培育力度,賦能鄉村振興。一是提升農民合作社帶頭人隊伍素質,在培訓資源、內容和方式上做足文章。在整合培訓資源上,借助科技部門、農業部門、組織部門、勞動就業部門的培訓資源與資金開展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同時要依靠各類涉農院校、科研單位、就業培訓機構、電商平臺等機構的作用,在課程設計、課時安排、培訓方式等方面做到與鄉村振興現實需求無縫對接。最重要的是,在豐富培訓內容上,準確把脈農民需求,科學合理地設置培訓內容,加強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品牌建設、市場營銷、風險控制等方面系統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達到學得懂、用得上的目標。在創新培訓形式上,要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采取課堂講座、現場實踐、互動交流等方式,利用鄉、村兩級黨群服務中心、人才培訓基地、產業示范點等開展培訓。同時要通過增加培訓資金的投入,有針對性地設置好培訓項目,逐步實行項目化管理,有規劃、有目的、有層次地提高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素質。二是著力抓好招才引智工作,在凝聚發展合力上下功夫。鄉村振興需要各類人才,靠鄉村自然形成的人才結構難以滿足現代鄉村發展需要。因此,要制定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體系。要吸引一批“愛農”人才,支持農業、教育、衛生、科技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到農村一線開展智力服務,增強鄉村人才競爭力。要吸引一批“新農”人才,積極宣傳,讓外出人才及時了解國家省市人才培育方針政策,增加發展信心,返鄉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社。要引進一批“知農”人才,鼓勵引導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專院校尤其是涉農專業的畢業生到農業領域就業創業,打造富有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新型農業從業群體。
五、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基層黨組織支持并引導合作社發展,既是把握農村工作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加強黨對合作社工作的領導,圍繞黨建促社建,抓好社建促發展,推動基層黨組織成為農村全面發展的“火車頭”。一是強化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大力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織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建立起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有效助推鄉村振興。只有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與黨支部建設融合起來,提升黨支部成員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能力,合作社才會越發展越好。要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合作社黨組織的組建與培育專業特色村相結合、與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實行黨支部的政治優勢與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優勢疊加,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二是發揮能人帶頭作用。能人是群眾發展產業的旗幟和標桿,依托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中的能人和大戶興辦、領辦農民合作社,通過發揮科技能人、營銷大戶、種養大戶興辦領辦農民合作社,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強化合作社與入社群眾的利益聯結,帶動群眾不等、不靠、不要,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民內生動力。三是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鏈的組織者、農業品牌質量的引領者,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和鄉村產業化的中間力量。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強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的緊密合作,實現全產業鏈增值增效,確保產業收益惠及發展鏈條上的千家萬戶,切實讓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當前部分農民合作社發展持續性弱,對農民帶動力不強,主要原因就在于農民實際參與度低,缺乏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因此,要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通過合同價收購、盈余返還、股金分紅、土地流轉收入、勞務收入等方式,與其成員、周邊農戶建立穩定的合作發展關系與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農戶享有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
六、推動聯合社發展,實現高質量提升
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聯合社”)是指三個以上的專業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礎上,可以出資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從實踐中看,聯合社可以分為同業型聯合社、同域型聯合社和同項型聯合社。聯合社對成員社資源進行整合,通過資金、人才、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優勢互補、互幫互助機制。聯合社還能較好地改變農村現有的資金短缺、規模化程度不高、抗風險能力弱等短板和不足;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合作社的交易成本,有效避免同類合作社之間的無序競爭;能較好地解決單個合作社難解決的問題,滿足社員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如開展信用合作,實現資金互助功能等。因此,要引導和鼓勵農民合作社以產業為依托開展同業聯合、以資源為平臺開展同域聯合、以服務為紐帶開展同項聯合,形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品牌響、影響廣的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從而進一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十四五”時期,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探索提高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組織化程度的方法途徑,建立行業自律規范,增強市場話語權。同時,要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聯合社能力,提高財務管理、社務治理和經營服務的信息化水平。
〔參考文獻〕
〔1〕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推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N〕.農民日報,2019-12-30(05).
〔2〕李保民.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微觀經濟基礎〔N〕.河南日報,2019-04-04(09).
〔3〕韓俊.把農民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20(09):45-47.
〔4〕李保民.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微觀經濟基礎〔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05):15-17.
〔5〕李后強.構建“漢源農村組織學”〔J〕.當代縣域經濟,2021(08):12-19.
〔6〕孫留娟.探析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J〕.山西農經,2014(05):44+48.
責任編輯杜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