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旭 沈祥軍 王宏輝 李瑩瑩 時 雪
(1通遼市科爾沁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內蒙古 通遼 028000;2通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通遼市科爾沁區每年玉米種植面積在200萬畝左右,是較大的玉米產區。近年來,科爾沁區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和淺埋滴灌技術,在此基礎上,為了簡化種植操作,提高生產效率,節約人工投入成本,選取了3個正規廠家生產的長效復合肥,進行了緩釋肥田間試驗。以期通過田間大區對比試驗,了解不同品種緩控釋肥的施用效果,明確秸稈還田和淺埋滴灌基礎上玉米效益最佳的養分管理模式,為篩選出適合科爾沁區的緩控釋肥料品種和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1 試驗地概況。試驗在通遼市科爾沁區豐田鎮遼陽村進行,地處北緯43°57′,東經122°06′。當年生育期間(5~9月)≥10℃活動積溫3309.6℃,生長季降雨量≥5mm有效降雨量318.7mm。土壤為灰色草甸土亞類中的黑土,土壤質地為黏土。0~20cm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6.9g/kg、全氮1.2g/kg、堿解氮99mg/kg、速效磷6.6mg/kg、速效鉀165mg/kg、pH值8.4。
1.2 試驗材料。供試玉米品種為京科968。供試肥料:澳特爾復合肥、中科虹穩定性復合肥、施可豐穩定性復合肥。
1.3 試驗處理。試驗于2019年5~10月份進行,5月9日播種,9月27日收獲。試驗共設4個處理,3次重復,試驗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面積為0.4畝。CK為對照,基肥施用配方肥(N-P2O5-K2O=17-22-12)25kg/畝,采用種肥同播的方式進行機械深施基肥;追肥采用尿素常規追肥25kg/畝,分別在大喇叭口期追10kg/畝,在灌漿期追15kg/畝。其余3個處理為3種緩控釋肥,作為底肥,玉米生育期只施1次肥,不再追肥。不同處理及肥料施用量見表1。所有處理均采用機械進行統一播種,灌溉方式為滴灌,緩控釋肥處理用量根據當地常規施肥肥料用量計算,各處理的總養分折純量一致,各處理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表1 試驗處理及小區肥料施用量
1.4 測定指標與方法。每個處理取3個樣點,每個樣點的面積為12m2,并數面積內植株數,用平均值計算畝株數。在樣點內連續取10個正常植株果穗,共計120株,測每株平均粒重,然后換算為14%標準水的產量。
畝產量=畝株數×每株平均粒重
增產率=[(緩控釋肥料處理產量-對照產量)/對照產量]×100%
增收=[(緩控釋肥料處理產值-對照產值)/對照產值]×100%
產出投入比=產出值/投入
1.5 數據匯總與統計分析。采用Excel2007軟件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應用D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F檢驗,同時運用LSD多重比較法進行各處理間的顯著性檢驗。
2.1 不同處理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如表2所示,處理A和處理C的經濟產量顯著高于對照,其中處理C顯著高于處理A;而處理B經濟產量顯著低于對照。與對照相比,處理C的增產率最大,為14.91%;處理A的增產率次之,為10.99%;而處理B出現減產現象,減產率為5.61%。因此,與常規施肥相比,施可豐穩定性復合肥料增產效果最顯著,其次為澳特爾復合肥料控失保持型,中科虹穩定性復合肥料造成減產。

表2 不同處理下玉米籽粒產量(kg/667m2)
2.2 不同處理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如表3所示,處理A和處理C均可以增加玉米收益,其中處理C的玉米增收最高,為173.1元/畝;其次為處理A,增收124.0元/畝;處理B的收入減少,與對照相比,減少83.6元/畝。處理C的產投比大于1,處理A的產投比小于1,而處理B的產投比為負值。因此,從增收和產投比來看,處理C表現最優,處理A次之,處理B表現最差。

表3 不同處理下玉米的經濟收益
在秸稈還田和淺埋滴灌基礎上,玉米效益最佳的養分管理模式為處理C(施可豐穩定性復合肥),在生產中可以推廣。雖然處理A也能顯著提高玉米產量,但產投比較低;而處理B造成了產量減少,產投比為負值,因此,處理A和處理B均不適合本地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