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鐿凡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逐步向智能時代邁進,智能時代對財會專業提出了極大挑戰的同時更為財會專業提供了轉型機遇。預計“十四五”時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在會計學科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我國會計的重點將是“會計智能化轉型”“智能管理會計”“環境會計”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為各行各業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對于會計行業的影響非常大。會計職業領域已經從傳統的記賬、算賬、報賬為主,拓展到內部控制、投融資決策、企業并購、價值管理、戰略規劃、公司治理、會計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領域。
通過企業調研我們了解到,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對于智能財務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圖1對企業財務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財務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最高的是稅務業務處理能力,比例占到69.66%;其次是大數據財務軟件應用能力,比例占到67.66%;對于財務管理和決策分析能力、財務報表分析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比例分別占到58.09%、49.17%、47.85%。

圖1 企業對財務人員專業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從調查中得知,用人單位認為財務管理人員除了掌握專業知識以外,還應掌握財務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如經濟、金融、營銷、管理、法律等。總體來看,企業對財務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全面,并且通過這次調研發現了企業對財務人員提出了一項新要求,即財務大數據應用與分析能力,這也反映出了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是與市場變化息息相關的。
大數據時代對于智能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更加全面。綜合能力和素質要求方面,企業最看重的是協調溝通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比例分別占到了79.87%和78.22%;其次是自我學習能力,比例占64.03%;計算機網絡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用人單位也是非常看重,比例分別占到了62.38%、61.72%和52.48%。
2.1 課程體系不完善。我國高職院校財務課程,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技能素養而安排的課程,由于是近期才提出“智能財務時代”的概念,目前高職院校還沒有形成較完善、科學的課程體系,缺乏大數據背景下的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的支撐,如缺少對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課程的學習[1]。
2.2 師資緊缺。高職院校的教師雖然同時具備了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金融以及經濟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歷,卻不了解智能財務共享、大數據財務分析、模擬實踐及云會計平臺等知識,而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性,卻未掌握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實操教學的技能,無法兼具專業技能和大數據應用技能,因此,難以適應大數據時代財會專業的教學需求。
2.3 實訓教學環節薄弱,評價模式單一。實訓環節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最后一公里,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訓。但是由于會計崗位、財務崗位的特殊性,企業十分注重核心商業信息的保密,加上學生在實習期間為企業帶來的收益和價值并不顯著,少有企業愿意配合實行產學研合作[2]。所以在校學生缺少去企業實地實訓的機會,更多的是在教室、機房里面實踐。
2.4 評價主體單一。通過調研結果反映出大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雖然形式很多,如教師對于學生評價、有學生之間的評價等,但這些都是屬于學校部分的評價,評價主體太單一了。我們培養的學生最終是要輸出到社會、輸出到企業,所以在評價體系中缺乏企業這個評價主體,只有將企業納入到我們的教學評價體系中,這樣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才能夠很順利的完成學生與職業人的身份轉換,所以要將企業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去。
我們制定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要針對高職學生畢業后就業崗位設計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勝任崗位工作需要的核心職業能力,構建“崗位導向+項目驅動+課崗證融通”的模塊化教學模式,素質、知識、能力三維共進,突出“教學做合一、理實一體化”人才培養特色。充分考慮財務大數據應用、業財稅一體化、管理會計應用背景下的崗位技能需求,以滿足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銜接,提高學生的核心職業技能。
3.1 課程體系重構。我們要基于學生核心素質要求重構課程體系。我們調研了全國已開設了智能財務專業或方向的院校,發現各校為更好地迎接大數據的到來,基本上增設了“大數據分析”“智能財務共享”“數據庫技術”“EXCEL高級數據分析”等課程,建立并完善專業課程體系,雖然這些學校是本科學校,但是其為高職院校對以往的課程結構進行及時調整提供了經驗和思路。結合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與特點,在專業核心課程增設“財務大數據應用”“財務大數據分析”“管理會計實務”“企業內部控制”課程,在專業拓展課選修課程模塊增設“RPA財務機器人應用”、“財務共享服務業務處理”課程,在專業集中實訓課程模塊增設“1+X”智能財稅實訓、“大數據與財務管理”綜合實訓兩門實訓。
3.2 加強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師資隊伍建設。在當前的高職財務管理教師招聘中,具備會計、財務管理和計算機復合教育背景的研究生鳳毛麟角,高職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師資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教師需更清楚地知道需要加強哪些方面的大數據應用技能,建議可從以下思路加強智能財務師資隊伍建設:一是鼓勵現有教師進行大數據方面的繼續學習,其中重點鼓勵年輕教師和目前從事統計學、會計信息系統教學的教師參加各類大數據培訓,可要求參加校外大數據培訓的教師在回校后開展培訓分享會,分享會上參加過不同培訓的教師可深入探討,相互學習;二是委派現有教師到財務智能化程度較高的企業進行實踐鍛煉,親身體會智能財務的優越性并掌握借助人工智能處理業務的技能。
3.3 強化實踐教學。我們要將學生實訓的地點進行豐富,不僅有校內實訓,更加需要把我們實訓地點搬到企業,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到今后工作的崗位,竭力尋找財務智能化較高的企業作為本校的校外實習基地,力爭與財務智能化較高的企業合作,把這些企業作為校外企業實習的首選基地,推薦優秀的學生畢業后到這些企業工作,構建長效合作機制。以“合作辦學、資源共享、共同育人、指導就業、互惠雙贏”為建設目標,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管理機制,發揮企業主體地位,全面實施“共育共管”,實現深度融合。
3.4 建立雙元評價機制。通過對于高職學校的調研了解到,我們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大多數是教考分離這樣的考核方式,但是出卷人還算是學校的老師,這樣評價主體還是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實可以考慮在專業領域核心課程的考核上采取嚴格的“教考分離”制度。學院只負責學生的日常授課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而出題考試則由校企合作企業和會計行業組織出題,建立規范的和專業技能相關的試題庫。這樣把企業與行業納入學生的考評體系,形成雙元乃至多元的評價機制。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核算會計的職能已經逐漸被弱化,企業智能財務正在被完善與強大,其發展趨勢是勢不可擋的,其應用也越加廣泛,并影響著會計行業的發展。
本文以某高校的大數據與財務管理的專業調研結果為背景,分析了大數據時代對智能財務崗位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與綜合素質要求,分析了現階段高職院校進行智能財務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基于現在市場需求、就業崗位需求重新定義人才培養技能要求,重新進行課程體系重構、進行師資的全面培養、提升學生的實訓環境、建立“學校+企業”的多元評價體系,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智能財務人才培養,從而滿足大數據時代下對于智能財務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