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間(上海)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張良超
我國現階段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問題。如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社會分化,尚未得到完全解決。城鄉收入正在一步步拉大,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提出了挑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導下,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如何協同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為實現共同富裕提出新路徑。
汝州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位于迎賓大道城市發展軸兩側,是城市東拓發展的第一站。在這片熱土上,商脈、動脈、綠脈、文脈四脈匯聚,鑄就此地堅實的發展基礎。
商脈:汝州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作為汝州中心城區東擴進程中的起步區域,未來城市核心功能組織的關鍵性節點,將成為一個綜合型功能的城市副中心,有效補充與提升當前老城功能的不足,同時服務鄉鎮地區。基地兼具公共服務中心以及都市產業基地的部分用地,是城市服務與城市內生動力塑造兼具的地區。
動脈:國道207、廣成東路兩條城市外延發展的交通動脈在此處交匯,形成城市對外發展的十字軸,主導著汝州城市級要素流通大通道?;嘏c重要的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如火車站、長途汽車客運、高速出入口都有聯系便捷,是城市外延發展的窗口。
綠脈:作為城市的生態經絡,具有打造汝州最具標志性的綠色空間的潛力。這里的城市公園連綿區、鄉間風光、鄉村旅游體驗區,將是市民日常休閑最好的場所。同時作為重要的城市生態安全屏障,鄉村生態基質,具有重大的生態價值。
文脈:汝州中心城區的文化體系包含了戲曲、古城、汝風、宋雅、瓷頌五大部分。作為宋雅文化展示的傳承之地,汝州是城市文化體系復興的有機組成部分。(見圖1)

圖 1 區位圖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后,我們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脫貧攻堅以及全面小康社會的建立,將共同富裕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浙江省在推進共同富裕方面走在了前列,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戰略層面,浙江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城鄉新格局,加快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實施層面,探索“農業+”,發展現代農村產業促共富。借助“互聯網+”,讓農民共享更多優質公共服務。同時推動科技、資金進鄉村,青年、鄉賢回農村,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多途徑推進共同富裕。如今浙江省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行走浙江,很難察覺出城鄉之間的邊界。
從城鄉融合、產業創新、生態保育三方面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策略,促進公共富裕。
1.空間融合
(1)挖掘資源,以動力機制定發展重點;整合空間,構筑全域網絡結構。
挖掘基地內的交通要素、生態要素、文化要素等多種要素資源。通過資源要素全面盤點分析,對空間臨近的多種要素進行整合,形成要素聯動力和凝聚力,引領區域發展。
交通匯聚動力:汝登高速公路的建設以及出入口的增設,不僅改善了城市整體的對外交通條件,更將成為激活規劃區內包括城、鎮、村以及生態、文旅等多重要素重要觸媒。這種疊加效應,不僅會對內提升規劃區的綜合服務功能,促進多種功能的匯聚,也讓規劃區實現對外的快速聯系,聯動區域資源提升發展。
文旅提升魅力:規劃地塊包含兩個街道、兩個鎮和一個鄉,具有豐富的文旅資源要素。從北部龍鳳山、風穴寺的佛家、村寨文化到中部石榴園、蔬果園的農耕文化,再到南部的汝瓷文化、遺址文化以及汝河休閑文化,旅游門戶服務、體驗休閑、養生度假等體現時代特性與地方民俗特色所糅合的特色產業會在規劃區逐步積聚,使片區充分展現獨特魅力,與其他區域文旅資源協同發展。
城市東拓借力:交通條件的集聚,文旅、生態資源的挖掘所形成的集聚效應,以及城市拓展空間的主導方向,將吸引汝州城區功能向東拓展,規劃地塊將享受城市擴張所帶來的一系列外溢發展良機。
生態成就助力:青山綠水也是金山銀山。規劃地塊南面汝河,北依龍鳳山,西側為串通城市南北的洗耳河,東部為通山達水的黃澗河,保育了較好的山水條件,是未來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的后發優勢。
(2)線性發展,扇形輻射,廊道空間結構引領區域聯動。
在進行要素整合提升的基礎上,比較各個功能板塊之間的聯系、差異,依托中心城向外輻射的發展廊道,對接外部區域性發展資源要素,發展“扇面”狀空間板塊,落實臨鄭、臨少、臨汝的三條發展廊道,總體形成“一城兩鎮三廊道、文旅農景多園區”的規劃結構。
一城兩鎮三廊道:一城兩鎮是指汝東新城區和米廟、紙坊兩個鎮。其中,汝東新城區是汝州城市未來發展的新重點,規劃定位為現代服務集聚、生態宜居典范的“汝東門戶,生態綠洲”。而米廟鎮是處于城市門戶前哨地位、集商貿物流、旅游服務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一體的近郊綜合型服務基地。紙坊鎮是汝州市區東部都市近郊休閑服務基地和宜居村鎮示范地。三廊道是指由汝東新城區發散出的臨鄭、臨少和臨汝三條發展走廊。臨鄭廊道串聯米廟鎮鎮區,通過汝登高速出入口對接鄭州都市區發展資源。臨少廊道向北貫通風穴寺景區,實現與北部嵩山少林寺為代表的區域旅游資源的聯動發展。臨汝廊道輻射紙坊鎮鎮區,實現汝河上下游沿岸的自然協調和生態統一。
文旅農景多園區:指在示范區內規劃布點的多個現代農業園區和文旅園區。其中農業園區以景觀化、公園化和項目化的理念組織農業空間,建設都市農業觀光園和高效生態種植園。文旅園區利用區內多樣文旅要素,營建豐富多樣園區。
2.功能協同
(1)全域謀劃、差異引導的城鄉發展理念
制定從全域整體到城市、鎮、村的一攬子發展思路,分類、分區提出全域空間引導策略,力求在發展導向上覆蓋汝東的每一寸土地。總體劃分為城市功能區、小城鎮、村莊、現代農業區、生態功能區五大部分。其中城市功能區作為區域核心,帶動技術升級、市場服務的集約型主體功能。小城鎮是融合支點、融城帶鄉、城鄉互動發展的黏合劑。鄉村是支撐基礎,建立鄉村型人居體系,帶動六次產業,展示鄉村風貌?,F代農業區是農業大項目的空間載體,是農業風光展示地。生態功能區是城鄉發展的生態基質,是發展不可逾越的邊界。
(2)價值導向、立足實際的城鄉用地布局策略
構建“生態組團,集約組團”的城鎮用地布局策略。對于汝東城市功能核心區以及米廟綜合工貿小鎮、紙坊生態農旅小鎮,規劃用地依托現狀水系,串通生態綠廊,形成集約高效的城鎮發展組團。
3.設施一體
將城鎮與鄉村地區納入一體,踐行設施配套的共建共享。統一、均一城鄉設施配套標準,破除行政區劃壁壘,實現跨區域共建共享統一城鄉設施配套標準,打破設施配套“只重城市,忽視鄉村”的現象,建立順暢互通的城鄉路網體系、集約高效的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為城鄉未來的整體發展提供保障。
(1)城鄉交通共建
構建“高速引領,四縱四橫”的大區域路網,實現快速對外聯系;完善“等級明確,城鄉銜接”的功能板塊之間交通路網服務;完善“兩環四射,滿足服務”的城鄉公共交通服務網絡。
(2)設施共建
以城市、鄉鎮、街道的公共服務核心為全域服務體系的引領核心,解決供需錯位矛盾;以社區、村莊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為主體,實現城鄉服務全覆蓋。
1.產業集群
提升、壯大、引導、培育“1+1+3”產業集群體系,即都市型現代農業、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現代服務和農副產品加工。
都市型現代農業:立足汝州農業產業基礎優勢,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以 “農業六次化”為核心思想,加快農業生產示范區、特色種植、設施農業打造。迎接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渠道,新主體,新技術,新模式。
商貿物流:立足本土產品,構建平臺化的綜合園區,輻射區域影響力。對接電子商務,集聚多元功能,構建流通的全產業鏈。
文化旅游:以汝文化為核心價值觀,山、水、田、園等熱門主題為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推進汝文化、鄉村風情、山水養生、都市休閑四大發展主線。發展休閑度假類、旅游綜合體、旅游新業態和產業延伸類旗艦型項目。
現代服務:服務業體系包括生產性服務、生活性服務以及社會公共服務三個部分。在汝州產業發展方面,生產性服務業能直接為農業、工業產業提供資金、物流、廣告、咨詢、營銷等服務功能,從而形成直接產業聯動關系。
農副產品加工:立足汝州農業產業基礎優勢,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以 “農業六次化”為核心思想,加快農業生產示范區、特色種植、設施農業打造。迎接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渠道,新主體,新技術,新模式。
2.構建產業縱線關聯,體現城鄉一體
“全域電商思維”,即以電商平臺整合銷售端,全產品體系銷售對接互聯網思維。電商本身并不創造產品與價值,作為一種手段,與其他產業耦合之后所產生的服務增值是其積極意義。它的多樣性存在方式,決定了其應用領域的廣泛。
農業“三新”,即產業的高度融合發展,生產、加工、流通、銷售、觀光一體化。農業的各個價值鏈環節,在空間上有不同的訴求,并與交通區位、產業特性息息相關,分布在各自合適的區位。從全域而言,這又是一個內在關聯、互聯互動的系統,形成空間上的一體發展。
1.生態維育
錨固生態基底,保育城鄉生態格局。梳理規劃范圍內的生態要素,如山林、田野、水脈等,對其進行空間整合、錨固,進一步疏通生態脈絡結構,以完善的生態基底保育城鄉安全格局。
2.美麗田園
以多樣文化提煉地區靈魂,演繹美麗田園風景。提煉示范區內的汝瓷文化、遺址文化、曲劇文化、宗教文化等多樣文化資源,以文化資源凸顯示范區內的精神面貌,匯聚生活活動,演繹出汝州東部的美麗田園風景。
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建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探索,試圖在城鄉空間融合(和諧二元)、城鄉功能引導(城、鎮、村角色演繹)、設施支撐體系(城鄉聯網、城鄉共享)、就業創新等方面提出新的發展方式。
本次規劃結合電商時代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根植于本地資源稟賦(農業、旅游、山水),以“一產為基礎,三產為引導,二產為鏈接”,秉承“三產聯動復合”理念,拓展新渠道,全面提升產業能級與效益,打造具備特色和區域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實現三產融合、城鄉一體化設施布局,真正將城鄉實現一體化布局、管理。
倡導從農民轉型創新,以新型農民的身份參與到農業改革與眾籌創新的進程中。從傳統農業勞動力向科技型農民轉型,從傳統農業勞動力向從事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產業工人轉變,從傳統農業勞動力向旅游業服務者轉型,這些都是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肯定城市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巨大價值,挖掘農村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在城鄉基礎設施、公服設施、道路交通、產業布局上,堅持核心帶動、系統布局、城鄉一體的發展理念,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該規劃通過示范區功能結構的完善以及產業的布局優化,有效疏解了老城區擁擠的發展空間與人口,加強了對鄉村的輻射與凝聚,形成了良性的多中心發展格局。
在具體項目指導方面,有效地指導了汝州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城市建設,奧體中心、四館合一、迎賓大道等重大公共基礎設施已完成。嵩河生態廊道的建設,貫通了城鄉一體化的規劃理念。劉禹錫濕地公園、望嵩湖、丹陽湖、洗耳湖、風穴湖也在規劃的指引下開展建設工作。城市品牌形象顯著提升,空間結構加速優化,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鄉之間的凝聚力顯著增強。
堅持“設施共享、經濟共榮、文化共融、社會共建、生態共治”五位一體的城鄉共生發展理念,加強城市鄉村互動交流,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帶動鄉村,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城鄉經濟共同發展,為共同富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