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杪萌,楊安琪,曹培靈,米雪
1.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北京城市學院
資源型城市指依托自然資源,如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并且以資源的開采和初級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專業性功能突出的城市。隨著資源儲量的逐漸減少,以及長期以來高強度的開采和產業模式的粗放發展,城市面臨著諸多難以回避的問題。譬如礦產儲備枯竭,經濟和產業結構失衡,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民生矛盾突出等。
近年來,資源枯竭型地區的再生和發展,備受黨和國家的關注。國務院先后共分三批正式確立了69個資源枯竭型轉型試點城市,其中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就名列其中。此前已有大量學者從經濟產業、社會發展、政策導向等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和探討,也從定性或定量等角度完成了多項研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1]但本文認為,這些文章大多在強調政策發展對村鎮的轉型作用,一定程度忽視了村鎮與周圍核心城市的空間發展聯系。也有一些學者頗為關注資源枯竭型地區依賴周邊村莊進行生態發展轉型[2][3][4],但往往忽視了資源地區本體的生態和文化發展潛能。

圖1 礦區三次產業結構及工業規上企業變化(作者自繪)

圖2 礦區常住人口變化(作者自繪)
本文從資源枯竭地區的發展痼疾出發,通過對石家莊市井陘礦區案例的深度分析,嘗試厘清資源枯竭型地區的癥結所在,并以國土空間規劃的思路框架為基礎,對這類地區提出合理可行的空間發展與產業轉型對策。
井陘礦區作為傳統資源型地區,在過去百年發展中,一直依賴于煤炭資源的開采與加工。隨著礦產資源的逐漸枯竭,井陘礦區的煤炭相關產業發展呈現出明顯停滯的狀態。采煤、洗煤、煤化工等企業全部關停并轉。全縣規上工業企業數量下降,從2012年的53家下降到2019年的27家,工業增加值持續降低。
煤炭業的衰頹,勢必帶動著一切工業活動的停滯。加之后工業時代的背景下,資源型地區普遍具有產能過剩、就業縮減和環境污染的問題。這諸多問題的存在使井陘礦區尤其是基礎設施相對較差的村鎮,人口持續流失。常住人口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9.52萬人,下降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7.70萬人。
由于長期持續的煤炭開采活動,井陘礦區存在著大面積的煤礦采空區。當時采用的開采模式和支護模式,造成較為嚴重的土地沉陷的地質災害。經過評估,采煤沉陷區面積為21.2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29.8%。其中危險性大區3.81平方公里,占比18.1%;危險性中等區11.26平方公里,占比53.1%;危險性小區6.13平方公里,占比28.9%。采煤沉陷區、城市建成區和拓展潛力空間高度重合,現狀建成區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對未來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此外,由于礦區因煤而興,多年以來已經形成了圍繞著煤炭的下游企業。其中煉焦和洗煤等相關產業十分發達,形成了四大焦化廠和數十個洗煤廠。焦化廠在煉焦的過程中,釋放的焦爐煤氣中存在苯等有害物質,會滲入土壤,造成污染。而洗煤主要是在露天場地裝卸和堆放原料煤,會產生煤灰粉塵,對地表造成污染。礦區目前存在約2-3平方公里的工業棕地。
井陘礦區是傳統工礦地區,建設年代較早,當時主要是以工人鎮的形式建設,服務設施已經出現老舊問題。同時部分設施當年配置標準較低,難以滿足現代化城市的生產生活需要。目前人均公園綠地、社區衛生醫療、文化體育、小學、幼托等設施均有一定缺口。城市空間向外擴張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造成服務設施覆蓋率不足。

圖3 石家莊都市圈45分鐘交通圈及重要城鎮節點(作者自繪)
此外,城市以工業生產為主,工人住區和村莊插花分布,除了政府大樓、礦區醫院等重要公共設施風貌較好外,其他區域風貌一般,與現代化都市存在較大差距。一些重要的工業遺存,如皇冠塔、西大樓、老井架等,均隱于企業大院中,沒有進行展示利用,礦區整體風貌特色不夠突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礦區應堅持綠色轉型發展的理念。改變礦區傳統資源依賴型的粗放發展模式,探索內涵式、集約型、綠色發展新路徑,保護好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按照自然地理格局特征,結合雙評價結論,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安全底線。同時加強生態空間保護,提升生態空間的系統性、完整性。保護好礦區三面環山的山水格局,加強清涼山、臺陽山、青石嶺等山體空間保護,確保太行山地區的生態涵養功能。協調城鄉發展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加快推進生態修復。對因開山采石造成損害的山體、水體,有序生態修復工程。
根據“國土三調”現狀長期利用穩定耕地分布情況,結合礦區綿右渠灌溉覆蓋區域,選取高等別耕地,劃定礦區永久基本農田,嚴守糧食安全底線。同時結合昊源蘋果、臺陽紅嘴香椿等山區特色林果種植基礎,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有效提升農民收入,并支撐休閑采摘等旅游業態發展。
井陘礦區距離石家莊市中心區僅30公里,處于都市圈緊密聯系的范圍內,交通及通道優勢明顯,眾多公路和鐵路系統,共同構成了便捷的客貨運對外聯系通道。[5]充分發揮井陘礦區區位優勢,融入石家莊45分鐘交通圈,建設河北省會都市圈西部重要節點,加強對省會城市功能外溢的承接,做好和井陘縣及周邊區陽泉、鹿泉等市區的空間及功能協同。
以石鋼搬遷礦區為契機,大力發展上下游產業,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協同井陘縣,面向京津冀消費客群,大力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業,突出礦區工礦文化和紅色文化遺存優勢,與井陘縣的名山、古鎮、古村資源形成差異化產品,合力打造石家莊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圖4 協同井陘縣形成文化休閑旅游線路(作者自繪)
礦區地處太行八陘第五陘核心區段,自古以來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區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賈莊古村落、鳳山傳統村落、垂虹橋、天護古城遺址、井陘瓷窯等眾多文化遺存。近代以來,因煤礦而興,建成了正豐礦等一批重要煤礦,也留下了段家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豐礦國家工業遺產、皇冠塔、老井架等一批具有工礦地區代表性的工業文化遺存。此外,礦區還有人民廣播電臺、萬人坑遺址、解放第一礦等眾多紅色文化遺跡,文化遺存十分豐富。西部清涼山風景名勝區、北部的臺陽山、南側的綿河等風景文化資源也有較為突出的特色。礦區應大力發掘并凸顯文化、風景資源優勢,通過建設旅游路,串聯清涼山風景名勝區、段家樓、正豐礦國家工業遺產、甘霖蘋果谷、賈莊古鎮、鳳山傳統村落等一批優質風景文化資源,形成礦區旅游體系,并科學選址、高標準建設旅游接待服務設施,大力推進旅游業發展,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流,促進人民增收,實現綠色發展。
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下,城市建設用地增量指標日益緊縮[6]。同時隨著煤炭資源枯竭和環境整治要求,礦區大量焦化、洗煤等企業相繼關停,礦區存在大量閑置建設用地資源,土地利用較為粗放,人均建設用地達262平米,土地績效不高。
未來礦區轉型發展,鋼鐵上下游產業以及文旅產業都需要建設用地空間,完全依靠新增建設用地難以實現。通過土地整治和存量更新,進行騰籠換鳥是礦區發展的必由之路。科學評估現狀存量用地,積極開展采煤沉陷區勘察和治理,加快推動工業棕地治理,推進低效工業退出,盤活現狀存量用地,為礦區未來建設發展釋放空間。
礦區未來走綠色轉型發展,離不開中高端人才的支撐。針對目前服務設施問題,科學劃定社區生活圈并進行宜居性評估,找準各片區公共服務短板,結合存量更新,有針對性地進行補齊提升,引導公共服務設施精細化配置,高水平打造其實并不容易。但由于礦區分鐘、村鎮傳統上具有較高的生活和消費水準,因此在產業重組和整合的過程中,同時考慮分鐘、5分鐘社區生活圈,使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成為推動產業活化振興、吸引技術和創新人才的一種催化劑。
針對礦區城市面貌不佳的問題,全面開展總體城市設計,保護好傳統工業地區的特色風貌,對老工業區、老工人宿舍進行修葺整治,凸顯具有礦區特色的風貌。
井陘礦區是傳統資源枯竭型地區的代表,目前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針對目前主要問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借力省會,培育特鋼產業和文旅產業,作為礦區未來發展的接續產業,推進存量挖潛,釋放建設用地空間,提升土地績效。努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打造環境優美的城市風貌,支撐轉型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礦區將再度煥發活力,成為資源枯竭型地區轉型發展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