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連信 車力軒 張麗萍
摘要:構建學術共同體是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構建學術共同體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回歸大學本真、助力大學教師學術創新及群體間的專業合作。構建學術共同體,促進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主要有:探究高深知識,主張對話與交流;采用多樣化溝通方式,加強交流與分享;激發教師重視合作,形成深度互助協作。
關鍵詞:學術共同體;大學教師;專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化成為一種世界性潮流,大大推進了教師教育改革和教學實踐改革。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加強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大學教師肩負著培育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其專業成長至關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本文以構建學術共同體為視角,探索促進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一、學術共同體的基本思想
1887年,德國學者斐迪南·滕尼斯在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最初提出“共同體(community)”一詞。他將“共同體”解釋為任何基于協作關系的有機組織形式,著重強調人與人親密的關系、相同的價值取向以及對群體共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共同體”的本質所在,這是一種現實的有機的生命存在[1]。在考察共同體的歷史演進中,有學者指出,大學作為新興共同體,一開始在與教會的斗爭中就有著自由精神,它是一種富有理性和自我意識特征的組織化了的共同體[2]。不難看出,無論社會學還是教育學對共同體的闡釋都有基本一致觀點,即“共同體”是一種共同生活,并且成員們真正參與到了這種生活中。在此過程中,人與人相互理解、竭誠協作,在追求進步、發展中獲得精神的共鳴與心靈的歸屬。
伯頓·克拉克(Burton Clark)指出,“學術共同體”最經常的是指學術人員之間的相互尊重,或者是指一組專業人員的自我治理[3]。里弗斯(M.Reeves)為學術共同體定義:“對價值規范具有共同認知”的教師共同體,這種共同認知使他們能夠抵抗過度的外界壓力以及缺少責任心的個人主義[4]。大學是特殊的社會組織,它由知識分子、受教育者以及行政管理人員等組成。學術性是大學的組織本性,這種屬性決定了大學是探討學問、尋求真理的場所。在這里,各群體之間、群體內部進行自由充分的對話、交流,并且相互影響,彼此共享各種資源信息,共同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務,結成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良好關系,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從而獲得精神的契合。除研究、教學功能,大學也是一種文化生活的存在。“大學的內在精神是以每一個研究者及學者所表現出來的哲思活動為標志”,“這個比學術還要多的東西,正是大學的靈魂所在。而大學的發展則完全視這一靈魂是否滲入大學而定[5]?!薄叭绻荒芗て鹉贻p人一些詩心的回蕩,一些對人類問題的思索,那么這間大學缺少感染力是無可置疑的[6]?!睂嶋H上,中外也都有一些著名的大學或教育家在培育、創造和踐行著這種文化生活。諸如英國劍橋的“正式的晚餐”(Formal hall),美國耶魯的“茶會”(Master's Tea)和中國潘懋元先生開創的家庭學術沙龍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述說著相同的文化生活,即心靈與心靈溝通、精神與精神碰撞的生活樣式?!皩W術共同體就是指具有某種專業技能和相似的精神品格,擁有共同的價值信念、理想追求,圍繞共同的目標,有共同的行為規范,體驗共同的文化生活,成員有明顯的歸屬感并能夠頻繁交互和交流的群體[7]?!?/p>
二、學術共同體對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
作為教育者,大學教師承擔著人才培養的根本職責;作為“文化人”,大學教師不僅需要傳承科學文化,更要創造科學文化。因此,促進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大學教師的專業境界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傳承人類文明意義和作用深遠。雖然促進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不一,但構建學術共同體是一條必由之路。
(一)構建學術共同體,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回歸大學本真中世紀近現代大學產生以來,大學基本職能是教學,教學是大學存在合法性基礎的存在。高等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教師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體,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的主體。伴隨著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職能的興起,由于教學和科研自身的特征,加之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外在評價體系更多關注科學研究能力,導致科研地位越來越重要,教學職能被弱化。“錢學森之問”、結構性失業等,本質上反映的是大學教學質量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育教學方式,這些最終要落實到大學教師的教育教學之上。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自己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有效傳遞給學生,就需要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方式與科學的教育方法。因此,從事教育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專門訓練,并在掌握教育學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實際操練方可得以成長。所以,入職后的前期學習與成長階段尤為關鍵。學術共同體為教師這一階段的成長提供了舒適環境和有利條件。在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共同組建的學術共同體中,一方面,年輕教師不僅可以得到經驗豐富教師的指導,學到更多教育教學方法、技巧,還可以觀摩不同課程性質的教學課堂,獲得教學啟發與經驗借鑒,在短時間內習得更多的實際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并及時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實踐教學中的各種問題,通過與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改正問題,獲得更直接的教學體驗,形成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通過召開不定期師生座談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意見,傾聽其他教師的心得體會,從中激發教學工作的反思并改進方法。此外,還可以在著重訓練之后,大膽展示自己的公開課,使師生及時了解個人進步情況,通過這種形式挖掘閃光點,暴露缺點,達到取長補短、迅速成長的目的。在學術共同體中,經過一系列的學習與鍛煉,教師教學水平和技能不斷提高,探索知識、傳授知識的能力不斷升華,體現出對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尊重,更是回歸大學本真。
(二)構建學術共同體,有助于大學教師的學術創新
不斷地創新發展,是大學生命延伸的源泉動力。大學教師作為科學研究的承載者,承擔著以專業的方式探究新知、追求真理的使命。大學教師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承者,而且是學科領域的探究者、引領者。保持持續的創新精神,不僅能夠及時更新教師專業知識體系,還能夠掌握研究趨向,吸收新的研究成果。這些有助于改進教育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服務社會職責。而這些恰恰是滿足大學教師自我價值實現和永攀職業高峰的內在要求,為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處于學術共同體中的大學教師,是來自各個學科研究群體的專業人才,各自持有不同于其他研究領域的研究方向、研究視角和研究范式,在相互交流與討論中,可以廣泛借鑒相近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建立彼此聯系的網絡,樹立集體共享的觀念,豐富自己的理論基礎,激發大家的創新思維。同時,處于學術共同體中的大學生,受到來自各方面教育的影響,思維活躍,觀點新奇,而且較少受到學科專業壁壘的影響,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強,易于提出新觀點、新思路。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更多扮演問題的提出者、討論者、參與者角色,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之間思想得到交流、碰撞,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學術創新。學術共同體中有著充分尊重學術自由的優秀品質,在這廣闊的學術空間里,師師之間、師生之間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引導著教師學術創新“小宇宙”的爆發,激發大學旺盛的生命力,促進大學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
(三)構建學術共同體,有助于大學教師群體間的專業合作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個體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以及教師群體為爭取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而進行努力的過程,前者是指教師個體專業化,后者是指教師職業專業化。教師個體專業化與教師職業專業化共同構成了教師專業化[8]?!庇捎诮處煿ぷ鲌鏊南鄬Κ毩⑿?,教師習慣于把自己的課堂作為一個封閉的空間,獨立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彼此之間一般互不干涉。然而,學科分化發展是不爭的事實,分化程度越來越高,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趨勢愈加明顯,教師個體研究方式顯得“力不從心”,團隊協同綜合研究出現迫切性,這為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帶來了新挑戰。因此,突破相對固定和狹窄的“學校—院系—教研室”研究機制,改變以往自我封閉的模式,共同構建基于知識分享型的開放式科研創新團隊[9],成為推動作為群體的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師專業文化中合作的基本要義是人們在尋求目標時互相切磋、互相協調和共同分享并參與決策,它要求合作的每個人都要貢獻力量,彼此在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長[10]。”也就是說,傳統的教師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文化必須在教師專業化的時代要求下,更新為基于專業發展的合作,即專業合作。畢竟,教師面對的是富有個性、受多種教育影響、不斷變化發展的學生,只有尋求各種教育影響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學生的發展,才可能形成合力,實現教育目的。
當大學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構成學習共同體、發展共同體時,在這些共同體中,教師不僅可以展開內部合作,還可以利用共同體這一平臺,將合作擴展到與其他學校同仁、家長、社會各界之間。在這一過程中,豐富了教師個人知識經驗,拉近了各方教育影響的關系,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與認識。于是,共同體成員之間形成友好、信任的,對話、協作的互動關系,大家在相互交流與溝通的基礎上,達到對教育教學文本的意義共識和視界融合,促進教師群體之間的專業合作。
三、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教師專業發展是實現理想職業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學術共同體是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趯W術共同體的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探究高深知識,主張對話與交流
伯頓·卡拉克指出:“高等教育的主要商品是知識”[11],高深知識是“構成各民族中比較深奧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關技能”[12],大學組織特性與高深學問緊密關聯,具有傳播、探究、整合、創新高深學問的組織屬性,大學教師既是傳播者又是研究者,就離不開擁有高深知識這一基本屬性,也是大學教師不可或缺的職業責任,因此,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對象是高深學問。
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爆發式發展,大學教師的責任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在于探究新知。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不斷更新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要求,因此,作為人才培養的物質載體——課程,其內容應當處在科學發展的前沿,課堂教學要更多地體現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情況。我們認為,理想的教育是:學生在教師的發展中成長,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發展,在共同的生活中實現教學相長。這就要求廣大師生一起學習,共同探索,而對話與交流是實現理想教育目標的必然選擇,是建立學術共同體的有效途徑。
展開實質性的對話與交流,需要成員之間建立共享的愿景。這種共享的愿景,是一種無形的紐帶,連接著每位成員對學術共同體功能與性質的一致認可,基于共享與認可基礎上的交往,更容易形成尊重、信任的合作關系,表現在師生之間,則是等級身份的破冰,溝通效果的增強。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教師的教授過程形成雙向互動,二者互為主體、平等地開展對話。教師不是作為知識的占有者和給予者,而是作為學生精神的引領者,更加注重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參與問題的討論、探究與解決,如此,教學更具開放性、生成性與包容性。在此過程中,精神與精神、生命與生命相互作用,精神正是在這種情境中獲得鑄就,道德力量也隨之升華,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二)采用多樣化溝通方式,加強交流與分享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就應該突破封閉的、單一的、守舊的壁壘,倡導思想自由、開放、多元。惟有這樣的環境,才有可能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觀點與觀點的交流,智慧與智慧的啟迪,也才有立足時代又超越時代,緊跟社會又引導社會的資本。正如布魯貝克所言:“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決條件,還是真理行使自由的先決條件……為了保證知識的準確和正確,學者的活動必須只服從真理的標準,而不受任何外界壓力,如教會、國家或經濟利益的影響[13]?!?/p>
數字化技術革命給研究者們帶來豐富信息資源的同時,也給學術自由提出了新的挑戰,突出表現為網絡社交空間的公共性不斷沖擊著學術自由的邊界。學術自由的邊界是一個相對概念,在學術道德、學術規范以及學術管理等方面,學術自由是有邊界限度可言的,而在學術交流方面,學術不應囿于所謂的領域或范圍。自然,我們承認術業有專攻,但專業化不應成為限制學術交流的旗號。持續的、不斷的碰撞與交流,才能保證思想之火的生生不息,正如博耶爾所言:“這種交流不只存在于同輩之間,更要活躍于教室里的未來學者[14]?!卑殡S著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何構建科學化、多元化的溝通方式,成為加強學術交流必須研究的課題。將網絡與線下相結合,既可以利用傳統的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方式,也可以通過網絡形成遠程的共享方式,這是當前流行又適宜的方式。
一是建立定期的面對面溝通體制。共同體成員可以根據興趣、問題或是安排,定期舉行見面活動,面對面地開展主題交流與探討。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進行思想碰撞,還能增強彼此間的了解、認可和合作。
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平臺作用。首先,正視網絡平臺的“雙刃劍”作用。一方面,發達的數字化技術打破了傳統的學術研究環境和空間,創建了更為廣闊甚至無限的學術信息平臺。高效、快捷的網絡通道為每一個學術工作者平等地提供了更為便捷的信息檢索方式,各種觀點和思想在遼闊的網絡世界里相互碰撞與交流,創造了新的學術研究環境。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的建立和使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還存在部分網絡研究資源獲取受限、不良信息惡意攻擊、網絡審查監督制度空缺等問題。因此,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待網絡溝通平臺,既不可過度夸大網絡溝通的優勢,又不能因噎廢食,拒網絡化于千里之外。
三是要科學、充分地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網絡渠道,及時、快捷地增加溝通與交流。例如,建立公共平臺賬號(微信公眾號、博客等),吸收共同體成員參與,歡迎各有志人士加入。在這樣一個虛擬空間中,大家可以隨時、隨地分享各種資源,發布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最新研究動態等,通過對問題的廣泛討論、分析,不但能夠激蕩思想的火花,更有助于提升研究能力,增強學術交流的包容性與多元化。
(三)激發教師重視合作,形成深度互助協作
眾所周知,高校學術共同體并不是一個組織機構,而是以提升高校教師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為核心的一種合作方式。團隊合作能夠有效激發個人的創新潛能,增強個人創新能力,創新思想也因知識的共享而產生[15]。由于各種原因,大學普遍存在教師團隊協作愿望不強,合作實踐不多等問題。學術共同體要想在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方面發揮實際作用,首要因素是教師積極參與的態度,樂于參與的行為。外因在事物發展變化中起條件作用,內因在事業發展變化中起決定作用。要想真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由“要我發展”轉變為“我要發展”,就離不開教師擁有鮮明的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懷揣強烈的自我發展愿望,可見,激發教師的合作意愿非常必要。
首先,要充分有效發揮管理的基本職能,運用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引導教師專業發展。通過問需于師,真正關注教師在科學研究、教學組織、職稱考評、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團隊合作支持制度,行政力量由“管理”轉向“服務”,為廣大教師極參與各項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提供便利條件,鼓勵與支持教師積極主動地進行合作。
其次,提升教師合作意識。學術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合作意識的先導作用,當教師有了合作意識,才可能具有合作目標,而有了合作目標,才能在教育實踐中貫徹合作行動理念。因此,高校教師必須走出個人圈子,改變孤立和封閉狀態,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識,形成一定的主動合作意愿,積極培養主動合作意識,為學術共同體創設條件。教師之間的合作不應局限于同一學科,不同學科教師之間也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形成廣泛的學術共同體,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最后,形成協作型同事關系。協作型同事關系體現了教師之間相互尊重、理解的融洽、和諧關系,在內容上蘊涵著教師集體共享的態度、價值、習慣、信念以及行為方式等,同時又外顯于教師群體中的人際關系模式和聯系方式之中。維護同事關系是一種基本的責任,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在具體關系處理中,應先從自身找原因,敢于揭示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的缺點,發現同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時,切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善意地提出,委婉地批評指正,以期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胡鴻保,姜振華.從“社區”的詞語歷程看一個社會學概念內涵的演化[J].學術論壇,2002(05):123-126.
[2]張康之漲乾友.對共同體演進的歷史考察——兼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共同體視角[J]西北大學學報僧學社會科學版),2008(04):94- 102.
[3]CLARK B.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New Foundations for Ccolle- giality,Autonomy and Achievement[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2001,13(2):9-24.
[4]RYAN S,GUTHRIE J.Collegial Entrepreneurialism[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09,11(3):317-344.
[5]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18.
[6]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62,169.
[7]李凌云.教學學術共同體視閾下的大學教師專業發展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4):139.
[8]劉婕.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80-81.
[9]何華宇,趙敏.現代大學職能視閾下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大學教育科學,2009(05):64-70.
[10]石生莉.教師文化研究新取向——教師新專業文化的確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05):23.
[11]伯頓·克拉克.探求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7.
[12]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旭,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11.
[13]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旭,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6.
[14]歐內斯特·L·博耶.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88.
[15]朱明明,萬文濤.中美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比較分析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04):20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