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曦
摘要:高職英語課堂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陣地。在解讀課程思政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和實施思政教學的可行性,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規劃、課堂設計與教學、考評體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開展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策略,并以校本教材課文為例,采用課堂討論、項目展示、小組匯報、辯論、撰寫反思等教學方式,實踐探索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語教學;高職院校
2014年,上海市教委首先提出“課程思政”,開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課堂教學改革要以“課程思政”為目標,優化教學設計,更新教材內容,完善課程設置,將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理念更好地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由此可見,高校教師應順應形勢、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法,努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及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課程觀,即將價值觀引領寓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中。它回歸了教師“教書育人”的初心,闡釋了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使命和教育的應有之義。課程思政不是對思政課程簡單的補充,而是對思政課程的進一步深化,是讓顯性的思政課程內容在不同類別的專業課程中得到隱性的貫徹和深入的感知。課程思政的內涵在于以教師為主導,從教學內容、課堂管理、評價制度、教師示范等多個維度,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各門課程各個環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
目前,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存在重技能、輕文化的現象。教師大多注重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實用技能培養,忽視本族語言和文化熏陶。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外語課堂側重介紹西方文化,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狹隘地認為英語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兩個獨立的、互無瓜葛的事物,即“兩張皮”,導致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零散,缺乏連貫性、整體性。課前,由于對課程思政重視度不高,部分高職英語教師沒有系統查詢相關思政素材。在課堂講授中,部分教師只零星地提及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本國文化、歷史事件或價值導向,碎片化程度較高。此外,這種“說教”的教學方式略顯單一,教師既沒有開展線上線下立體化教學,也沒有將課堂延伸到課后。學生反映,課堂教學不夠生動,無法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內容。最后,課程思政考核評估欠缺科學、可靠的標準。雖然全國上下都在緊鑼密鼓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但對課程思政評價缺乏明確的衡量標準,這也讓教師們感到茫然。
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及策略
語言是文化、思維與價值觀的載體,語言學習應該從表象深入本質,即通過對語言的音系、句法、語義、語用等維度的學習與探索,深入理解其蘊涵的文化、價值觀及所折射出的思維方式等。因此,外語課程要將語言的知識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價值觀融為一體。由此可見,外語課程思政是外語課程本身和外語教育的必然要求[2]。
近年來,高職院校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發展途徑,采用企業“訂單式”培養方案,在提升技術技能的同時也關注高素質培養。高職英語課程密切聯系市場需求,從學生的專業實際出發,圍繞行業和企業對外語技能的各項要求,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言溝通能力和應用能力。顯然,高職英語具有專業性和行業屬性[3]。高職英語教育既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專業技能提高與發展的橋梁。此外,高職英語課程開設時間長且為全校性公共課程,為課程思政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環境。總之,由于語言學習的特殊性及課程的設置和安排,高職英語課程具有強大的開展思政教學的優勢。
針對目前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應從作為教學“主力軍”的師資隊伍建設與培訓、“主戰場”的課程規劃與建設、“主渠道”的課堂設計與教學三個切入點著手,建立多維聯動機制,構建出信效度高的、符合外語教學特征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家國情懷,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為此,“主力軍”的主要成員——高職英語教師首先應該轉變觀念,緊跟時代步伐,樹立宏觀思維;要加強自身修養,無論是在思想觀念、政治理論上還是在英語專業素質上都要深入學習、不斷反思自我,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文化修養,豐富并進一步完善個人人格。“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只有一個自身充滿正能量的人才能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其次,英語教師培訓應將專業能力提升與時事政治學習相結合,教師在學習前沿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同時,應認真研習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先進文化、價值理念以及國史國情、國家的大政方針,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有機地將其與語言知識相結合,達到育人目的。此外,教師應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不僅在課堂上點亮思想的火花,也要通過日常的言行舉止將自身的家國情懷、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謙虛謹慎、和藹善良等傳播給學生。
高職英語課程規劃與建設、課堂設計與教學都必須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加以修訂和完善,確保在傳授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從不同職業和不同崗位出發,以行業英語技能知識為載體,深入挖掘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人文精神、人文品質、科學素養等思政元素(即課程重構),并總結不同行業的職業素養和行為規范(后續可積累并形成一系列的“本土化”教材),將行業英語“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納入課堂教學,將語言知識教育和社會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使隱性的思政教學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最大化地發揮課堂主渠道功能[4],從而扭轉職業英語課程教學重技能輕品德現象,發揮課程思政在英語課程中教書育人的根本作用。在課程重構環節,教師應明確該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包含思政育人目標和語言學習目標),分析學生的困惑和需求,結合時代話題和社會熱點事件,設計特定的、與專業相關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語言知識與技能教學等。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課堂反應,選擇準確、生動、邏輯清晰的教學語言,采用討論、演講、小組辯論、項目展示等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思政模塊化教學。課后,教師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課堂教學中的思政主題將課程延展至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和課后作業,如,查閱相關資料、寫課程總結或反思、開展競賽等,提高英語思政教學的生動性和吸引力。同時,這種將課堂主講、在線答疑與互動、課后反饋相融合的方式使學生在立體化、多層面的思政學習中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自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另外,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順利開展必須以科學的評價體系為指導。目前,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制度比較滯后,其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需同步于思政教學并做出一系列調整和完善。因此,應設計具有價值導向的測試題,充分發揮測試的思政功能,兼顧學生的學習基礎、態度、效果等,采用橫向(與同伴對比)、縱向(與自己之前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對比)考核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以教師評價為主體、輔以學生互評和自評等[5],凸顯德育考核功能,為英語課程思政提供保障。
三、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為了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高職英語課程這一新的目標,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實施過程都要圍繞這一目標來執行,旨在滲透我國傳統文化、公民價值觀、大國工匠精神、技術創新精神、職場文化、愛國主義等“課程思政”教育元素。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課程以校本自編教材《新航向民航特色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以下簡稱《綜合教程》)和《新航向民航特色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為主。本研究例舉《綜合教程》上冊Unit 3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以期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Unit 3的課文主題為“飛天女俠——李霞卿(Li Xiaqing—The legandary Aviatrix)”,由加拿大傳記作家帕蒂·哥莉撰寫。該文介紹了李霞卿生平,詳實地描述了其求學和為國募捐的事跡。一方面,該文的主題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緊密相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為加拿大人,且該文屬于傳記文體,故在遣詞造句上使用了較多復雜的詞匯和多重復句、串句,導致學生不易理解甚至產生畏難情緒。作為教師,在備課時應把握此篇課文的語言教學重點并處理好語篇中高難度句子的分析和講解技巧,更要通過各種課堂、課后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意識到毅力、恒心和堅韌不拔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也能使人生大放異彩。學以致用、精忠報國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具有的愛國情懷。以下為本課的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課前
教學目的:了解中國早期航天飛行情況。
教學內容:
李霞卿生平介紹。其他中國飛行員先驅介紹(譚根、林福元、鄭漢英、王延周)。
課中
教學目的:時尚、毅力、愛國主義元素滲透。體會當代真正的“時尚”,推崇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領悟學習必須要有恒心、毅力,堅韌不拔是獲取成功的必備要素。愛國英雄就在我們身邊,培養愛國情懷。
教學內容:
項目展示:讓學生將生活中的時尚元素拍照記錄下來,展示給同學,分享何謂“時尚”。對比李霞卿時代她所引領的時尚潮流。
小組辯論:課余讀書VS手機消遣。
演講:挑選幾位學生講述當代的愛國人物及愛國事跡,如,錢學森、袁隆平、衛國戍邊英雄團等。
課后
教學目的:鞏固語言知識點;討論當今社會男女平等問題。
教學內容:課堂討論——李霞卿作為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在飛行技術上絲毫不輸男兒,鼓勵女性積極上進。
結語
“課程思政”是我國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承載著語言的知識性、交際性與人文性的重任,為課程思政提供了一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平臺。作為課程思政主要踐行者的教師應轉變觀念,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提高自身思想覺悟并積極主動地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擔。此外,應重視課程規劃和管理,使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結合專業特色和屬性細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構建科學、顯性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培養具備較高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外語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02):47-52.
[2][5]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43(05):21-29.
[3]呼楓.高職院校行業英語課程思政調查與反思——以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21,34(01):109-112.
[4]李衛,申亞莉.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現代職業教育,2020(4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