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工人階級由于不掌握生產資料,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勞動喪失了其主動性,創造性的本質屬性。社會生產力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人的價值不僅沒有得到實現而且越來越被貶損,人處于異化的狀態,在手稿中馬克思分析了四種勞動的異化規定,這四種對異化勞動的規定闡述對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價值實現具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異化勞動;人的價值;私有制;人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5-003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11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社會是以進步的趨勢向前發展,但其內部始終存在社會進步和人的價值實現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人的價值卻沒有充分的得到實現,分工使人片面發展,資本積累促使財富的集中,但也導致了個人和民族遭受苦難,社會的發展如何能與人的價值的實現和諧一致,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如何使社會進步與人的價值實現相統一,《手稿》中異化勞動和共產主義思想,對未來社會中人的價值實現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一、馬克思異化勞動的主要內容
異化概念作為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存在于人的對象化的活動過程中,馬克思在《手稿》中寫到“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馬克思把異化置于人與社會兩個維度下,通過歷史性的考察探尋揚棄異化的方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呈現出來的社會發展與人的價值背離這一狀態,馬克思通過揭示勞動的實現狀態來尋求人的價值背離的社會根源,在對異化勞動四重規定的具體分析上,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本質相背離的異化狀態。
第一,異化勞動使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異化。這主要是指勞動者進行的生產活動成果被他人所占有,人原本可以自由地在自然界獲取勞動對象,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有得到工作才能得到勞動對象,通過出來自身的勞動力獲得維持自身的生活資料。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屬于資本家,資本家又將由工人生產的勞動產品作為支配工人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工具,工人創造的勞動產品越多,他所能直接占有的對象就越少,所獲得的維持肉體生存的生活資料就越少。
第二,異化勞動使勞動者和生產活動相異化。作為創造勞動產品的生產活動,異化的更深層次原因在生產過程中得到更深刻的體現。勞動本來是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發展自身和創造歷史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卻成為別人的,異己的,“這種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勞動成為滿足人生存的手段,維持生存的必要勞動時間占據了人的大部分時間,必要勞動使工人不得不去進行一些強制性的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工人感覺不是自身的本質力量的外化,而是壓抑自身的一種活動,具體表現為在生產勞動中積極性和創造性不高,勞動由目的變為手段,勞動過程對人來說是與自身相異化,并使自身痛苦的過程。
第三,人與自己的類生活和類本質相異化。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由于作為人之為人的基礎性活動即勞動的異化,人的類本質也相應異化。人的活動是一種普遍性的活動,人的類本質就是在人的普遍性的實踐活動中得到體現,但是異化勞動使人的活動范圍固定化,使人由能動的實踐方式轉變為被動的強制性的勞動實踐,在這種異化勞動中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但是異化勞動使得人的類本質變為維持人生存的手段,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脫離于人的本質,人之為人的屬性被遮蓋。
第四,人與人的相異化。人與人的異化通過勞動對象,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體現出來,在勞動過程中,人只是作為機器的一環,勞動對象和勞動產品都與人相異化,人與人的聯系人與人的勞動過程呈現出隔絕和機械的狀態。由于人的本質的異化,人與人的交往必然呈現出異化的狀態。人的活動的不自由的表現是因為這種活動是替他人服務,受他人壓迫的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表現為人與人的異化的關系是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即“他也生產出不生產的人對生產和產品的支配”。
二、人的價值的實現的內部規范
人只有通過自由自覺的勞動才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人的價值的實現必須要以對異化勞動的揚棄為前提,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人的本質的真正復歸。人的價值的實現有其必要的內部規范,主要有個人方面、人與人之間和社會關系方面。
首先,從個人方面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一目標的實現要以自由自覺的勞動為前提。在《手稿》中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描述為,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因此,必須對勞動對象進行重新自由的占有,只有占有勞動對象,人才能進行普遍性的創造活動,從而實現人的類本質,人只有自由選擇的空間,才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實現自身價值,使人的創造力充分地實現。只有把勞動對象還給人,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實現自己的價值。
其次,從人與人的關系來說,必須消除人與人的交往關系的異化才能充分實現人的價值。由于交往活動是建立在物這一基礎上的,人就會把他人當作實現自身價值的手段和客體。人與人之間是占有和被占有的關系,人的價值的實現是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價值為前提,這是種異化的交往,消除人的異化交往必須確立一個明確的價值尺度,即把人的一切活動以完善主體和主體的關系為宗旨,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最高目的。
最后,人是社會關系的存在物,人的價值的實現必須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原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價值的滿足在于對社會的索取,在于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剝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利益的利己的行為活動,其結果必然造成人與人的相互孤立。即使少部分人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也是片面的,狹隘的,沒有達到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在于滿足社會的需要,真正的理想形態是個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和客體達到和諧統一,實現“人盡其才”“各得所需”的理想狀態。
三、異化勞動在現實社會中的表現
在生產力還沒有達到高度發展的前提下,異化勞動仍然在當代社會存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會存在異化勞動的弊端,對此,必須結合異化勞動的表現,從外部表現中找尋內部原因,進而找到新的解決策略,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
勞動與人的價值實現相背離。勞動的異化是人與自身價值背離的根源,勞動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活動,在異化勞動下,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人在勞動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實現自身潛能和才能的發展,還會出現厭惡勞動,抑制人的發展的現象。勞動的價值背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個人本體的價值虛無感。“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人在勞動中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勞動,這從一定意義上使人趨同于動物,人之為人的意義不斷削弱。人在勞動中缺乏積極性和熱情,在工作中感到自我的迷失感,產生自我實現的人生困惑,主要原因在于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得不到滿足,逐漸形成一種價值虛無感。這種狀態呈現出社會進步伴隨著人的價值貶損的狀態,生產和科技的進步不是帶給人價值的實現,而是與人的本質相異化。
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的不合理。科技的快速發展,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帶來了生產力的提高,但是勞動時間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縮短,甚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長,這表明生產力提高的同時,生活成本也在提升,其中包括一些不必要的需求,市場以追求效率,擴大生產為目的,市場消費理念接著通過各種媒介深入日常生活領域,這就造成消費主導型的社會趨勢,人的需要不是用于最大可能地發展自己,而是沉浸于不必要的消費當中,這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更進一步增加了生活成本。需求的增加帶動勞動時間的增加,表現出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不均衡發展,同時在自由時間內人并不是全部用來發展自身,各種各樣的綜藝娛樂活動進入人的自由時間,人被娛樂文化包圍,這種文化形式逐漸消解人的實踐活動,并侵蝕人的批判思維,使人生活在一個不自由卻舒適的環境中,人的自我發展欲望被降解,自由時間進一步被侵占。
不同主體間的時間分配不合理。由勞動者創造出來的剩余產品被部分人所占有,這一部分的群體便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由于對時間的分配不合理,一部分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發展自身,而另一部分人的時間大部分用于維持自身生存的物質生產活動,現代社會人用時間換取工資,更多的時間換取更多的工資,在工資的驅使下人的自由時間不斷被壓榨,自身的發展被強制性的勞動所占據。正如馬克思所說“工資的提高在工人身上激起資本家那樣的支付欲望,工人只有犧牲自己的精神和肉體才能滿足這種欲望”,因此必然會使人的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的發展態勢,導致社會的兩極分化。有產階級享有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無產階級卻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狀況。因此,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永遠無法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
個體的孤立化和平均化。由于私有制和分工的發展,使人的生活和勞動過程孤立化,使人與人的關系相異化,個體越來越難以實現真正的主體性的交往活動。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使人在生產過程中孤立化,生產過程之外的交往活動又與物質利益相結合,物的交換活動與交往活動結合,社會關系的片面發展,造成個人的片面化和狹隘化,這種孤立化的傾向在生活中的滲透,造成了相脫離的個體之間形成“平均化”的泯然眾人的生存狀態。這種狀況進一步表現為人的生存空虛,由于交往活動和勞動分工的片面化,使得人與自己的生命行為相異化,具體的表現為生命的無目標的特性,自身價值的實現存在困難,這樣就會使人追求更低層次的享受,尋找生命的替代意義,比如酒精、毒品、性等。
四、異化勞動下如何實現人的價值
異化勞動作為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在當前社會有其存在的必要和意義,但是要明確,異化勞動不是一個永恒的概念,它必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被共產主義所消滅,對于當前的異化勞動要辯證分析,對于有利于生產發展的因素要保留,對不利于人的價值實現的因素要堅決批判,要結合異化勞動的本質對其進行積極的揚棄。
(一)謀求時間正義,在時間結構中體現價值
在生產力還沒有達到共產主義階段的現狀下,異化勞動還有其存在的社會現實條件,要把異化勞動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內,發揮其內部效能的同時也要對人的價值實現有所幫助。人的價值的實現有賴于生命時間結構的合理分配,生命時間結構包括勞動時間、生理機能恢復時間和自由時間。在勞動的時間分配上,要增加勞動者的自由時間,要實現這種時間正義就必須對資本加以限制,在不損害企業的根本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對資本的剝削性和掠奪性加以限制。其次,要達到時間結構的合理分配最根本的還是要以科學技術為前提,自動化技術是增加人的自由時間的重要途徑,通過增加自由時間,去從事適合于人的本質的活動,從而達到實現人的價值的目的。
(二)增加人文關懷,在勞動中體現價值
異化勞動在現實社會中有個人的“無根”與“無向”的傾向,生命的無意義感和無方向感加強,這是因為在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與人的溫情被冰冷的物質利益所替代,在勞動過程中無法突顯人的價值,勞動的意義性被物質利益所代替。要恢復這種在一定關系范圍內的勞動意義和價值,并克服“無根”和“無向”的現象,必須使個體有一定的歸屬感和依存感。因此,對于企業來說,要增強人文關懷,宣揚人文理念,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減少異化勞動中存在的獨立化傾向,使人在有限性的勞動范圍內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相聯系,間接的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統一。其次,要體現勞動的價值就必須尊重勞動者,人的價值只有在與他人的開放性關系中才能生成,而人的價值的實現必須建立在人與人的互相尊重,和諧的關系基礎之上的,要在勞動中建立真正的個體,即增加人文關懷,在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上滿足人的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等的高層次需求。
(三)堅持共享理念,在勞動成果的合理分配中體現價值
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既能發揮市場對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又能始終把人置于市場之上,把人的發展融入市場經濟中,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堅持經濟原則與價值原則相結合,注重對生產關系的調節,注意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弊端,要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在初次分配中堅持公平與效率的原則,這一階段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前提下兼顧公平的實現。再分配的目的是使社會的發展與人的價值的實現相統一,要時刻以人民為中心,使再分配更加切實的惠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分配過程要堅持人的價值評價優先的原則,尊重人的價值并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價值實現的條件。在第三次分配中,要建立完善的慈善體系,增強社會的人文關懷,通過民間捐贈、慈善活動、志愿服務等方式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
馬克思堅持社會評判和價值評判兩個尺度,創造性地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異化勞動在市場經濟下有其存在的現實必然性,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使異化勞動消除,因此,在私有制依然存在的今天要把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對異化勞動進行揚棄,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價值實現的相統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229.
[5]張富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國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2.
[6]張奎良.哲學革命變革的源頭和對“歷史之謎”的解答——紀念馬克思寫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60周年[J].現代哲學,2004,(01).
作者簡介:
劉明明,男,河北武安人,河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