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健
【摘要】目的:探討胸腔鏡及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綜合腫瘤的效果。方法:將我院近兩年內診斷為縱膈腫瘤患者病例進行選取,就患者手術時間與不同手術方式展開對比分組,開胸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我院行縱膈腫瘤開胸手術治療(40例 ),胸腔鏡組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間在我院行縱膈腫瘤胸腔鏡手術治療(40例 ),將兩組患者不同手術方式后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縱膈腫瘤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生活質量展開比較。結果:胸腔鏡組手術中用時、出血量與開胸組比較呈更低水平,且該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較開胸組更低,組間數據比值差異顯著(P<0.05);胸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即刀口液化、肺不張、肺部感染幾率總發生率較開胸組呈更低水平,組間數據比值差異顯著(P<0.05);胸腔鏡組治療后總有效率較開胸組更高,組間數據比值差異顯著(P<0.05);兩組在治療前,經對生活質量問卷即 SF-36評分進行評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評測分值均有升高,且與開胸組比較,胸腔鏡組居更高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前,對疼痛及焦慮進行評分,其結果顯示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患者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為明顯,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前,將血清cor濃度進行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評測分值均有升高,且與胸腔鏡組相比較,開胸組居更高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胸腔鏡組患者較開胸組患者的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縱膈腫瘤治療過程中,采用胸腔鏡手術方式,可提高縱膈腫瘤治療總有效率,降低術后并發癥,并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患者的疼痛感與焦慮,促進術后恢復,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縱膈腫瘤;開胸手術;胸腔鏡;并發癥;手術指標;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3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5249(2022)01-0090-04
縱隔在解剖中較為復雜,其覆蓋了淋巴、心臟及胸腺等多個組織,若出現腫瘤,即使腫瘤很小也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縱隔腫瘤屬于胸外科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一般予以手術治療,若患者為良性縱膈腫瘤,臨床表現早期無明顯癥狀,但在病情不斷發展期間腫瘤的變大,將對周圍鄰近組織以及器官造成壓迫,而引發惡性風險[1-2]。在臨床初期,縱隔腫瘤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吞咽困難及咳嗽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還可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于惡性縱隔腫瘤的治療,既往采用開胸進行手術,而開胸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性較大,且造成二重痛苦,延緩康復進程[3]。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胸腔鏡的應用效果更為貼切,具備創傷小、恢復快、出血少等優勢,廣泛應用于臨床外科手術中[4]。對此,本研究將探討腹腔鏡手術以及傳統開胸手術,對縱隔腫瘤的治療效果,現將方法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近兩年內診斷為縱膈腫瘤患者病例進行選取,就患者手術時間與不同手術方式展開對比分組,開胸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我院行縱膈腫瘤開胸手術治療(40例 ),該組含男性患者24例、女性16例,年齡上限為77歲,下限為 45歲,均值(48.17±4.79)歲,腫瘤大小在2.3~6.6 cm 之間,均值為(4.25±0.81)cm;胸腔鏡組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間在我院行縱膈腫瘤胸腔鏡手術治療(40例 ),該組含男性患者21例、女性19例,年齡上限為75歲,下限為44歲,均值(48.95±4.31)歲,腫瘤大小在2.1~6.7 cm 之間,均值為(4.86±0.79)cm。組間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患者均滿足臨床中縱隔腫瘤的診斷標準,且需進行手術;患者家屬知曉本次研究,自愿加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未合并其他疾病,且不需要同時進行其他手術治療。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患者;語言、精神及行為障礙患者;其他重要器官病變患者。
1.2方法開胸組采用傳統開胸手術,具體方法如下:為患者手術腫瘤類型及部位進行探查,而擬定不同手術方式;行全麻雙腔氣管插管后,取健側臥位單肺通氣,將腫瘤完整切除術后給予引流管留置;將切除的標本送往檢驗室展開觀察。
胸腔鏡組則采用胸腔鏡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并對患者進行雙腔氣管插管麻醉,取健側臥位,將患側抬高45°為宜;②觀察孔置于患者前縱隔腫瘤為第5肋間腋后線,將操作孔置于患者第3肋與第5肋間隙前線,而后縱隔腫瘤觀察孔以及操作孔,需根據腫瘤位置進行選擇;③經過對胸腔鏡的置入,觀察腫瘤所處位置后,選擇主操作孔以及副操作孔,對體內組織進行粘連分離,結合電鉤或電刀將腫瘤表面的膜撕開,以確保周圍組織與腫瘤外膜間隙分離,結扎較大血管,并切斷較細血管,減少出血;④將腫瘤組織切除后采用標本袋收集,送入檢驗科。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對胸腔鏡組患者以及開胸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進行比較。②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兩組不同手術方式下胸腔鏡組與開胸組刀口液化、肺不張、肺部感染幾率總發生率展開比較。③比較兩組縱膈腫瘤治療總有效率:即圍繞“顯效”、“有效”、“無效”展開,對應指標依次為:術后檢查病灶完全切除,且患者各項指標處于穩定狀態;術后檢查病灶部分切除,患者各項指標較為穩定;無法滿足上述標準。④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即應用健康調查簡表(SF -36)評定,以0~100分為評估范圍,所獲分值與生活質量水平呈正相關。⑤比較兩組治療前后 VAS 及 SAS 評分:使用疼痛視覺模擬法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估,分值為0-10分,所獲分值與疼痛感呈正相關;使用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的情緒進行評估,以50分為界值,分值越高代表心理越焦慮,分值越低則相反。⑥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or濃度水平。⑦比較兩組術后恢復相關指標:其中包括引流時間與住院時間。
1.4統計學方法將本實驗所涉數據在 SPSS22.0 中錄入,組間計量資料用 x ±s 表述,施以 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述,施以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胸腔鏡組手術中用時、出血量與開胸組比較呈更低水平,且該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較開胸組更低,組間數據比值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胸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即刀口液化、肺不張、肺部感染幾率總發生率較開胸組呈更低水平,組間數據比值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2.3比較兩組縱膈腫瘤治療總有效率胸腔鏡組治療后總有效率較開胸組更高,組間數據比值差異顯著(P<0.05),見表3。
2.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兩組在治療前,經對生活質量問卷即 SF -36評分進行評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評測分值均有升高,且與開胸組比較,胸腔鏡組居更高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2.5比較兩組治療前后 VAS 及 SAS 評分兩組在治療前,對疼痛及焦慮進行評分,其結果顯示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患者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為明顯,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2.6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or濃度水平兩組在治療前,將血清cor濃度進行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評測分值均有升高,且與胸腔鏡組相比較,開胸組居更高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6。
2.7比較兩組術后恢復相關指標在術后,胸腔鏡組患者較開胸組患者的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7。
3 討論
縱隔腫瘤較為常見,患者普遍存在呼吸系統癥狀,如咳痰、胸悶等,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吞咽困難,致使周圍器官受壓[5-6]。該腫瘤能影響到患者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以恢復其生活質量。縱隔腫瘤的種類包括支氣管囊腫、胸腺瘤、淋巴肉瘤等,大多的縱隔腫瘤屬于良性,因此行切除術即可。患者腫瘤性質以及對周圍臟器侵犯等特點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
對于惡性縱隔腫瘤進行手術切除方式包含兩種,其一為開胸手術,其二為胸腔鏡微創手術[7]。兩種手術療效對比中,開胸手術手術過程中視野較好,操作較為方便,但對患者造成的二次創傷較大,出血量較多,會使其免疫功能下降,引起術后劇烈疼痛,且不利于術后康復,以及對胸骨和胸廓形態的保障[8-9]。在患者行開胸手術后,傷口長度較長,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使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修復,且在術后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我國科學及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臨床中有越來越多的治療手段,其中就包括胸腔鏡手術[10-11]。胸腔鏡手術具有微創性,可縮短住院時間,并且手術過程切口較小,操作較為簡單,術中視野較為良好,能夠有效保障胸腺的完整性,徹底清除心包脂肪和前縱隔脂肪[12-13]。在微創的條件下進行操作,用時較少,安全性較大,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臨床中顯示,胸腔鏡手術在治療中,對胸壁肌肉組織的影響較小,因此可降低手術給患者機體帶來的過度反應,且由于切口較小,術中的出血量較少的特點,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感,也可患者其焦慮的心理狀態,促進治療及預后效果的恢復[14-15]。
就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胸腔鏡組手術指標比較中,手術用時、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跟傳統開胸組比較更具優勢。且胸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縱隔腫瘤治療總有效率更為理想,使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表明對縱隔腫瘤患者應用胸腔鏡手術治療方式,更具安全保障。但胸腔鏡治療縱膈腫瘤,雖然效果存在優勢,但也保有局限性。對于腫瘤的大小需符合胸腔鏡手術要求,在術前需檢查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以及清晰程度。若腫瘤巨大或粘連較為廣泛,分離有所困難,采用開胸手術較為安全。胸腔鏡可作為術中的勘察和活檢,用于輔助。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中,臨床醫生可根據對患者的術前檢查,選擇最佳治療方法,盡可能減少創傷提高恢復效果。胸腔鏡組患者術后的 VAS 及 SAS 評分有更低的顯示,該結果表明在治療中由于切口小及手術用時短等,可有效的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使其在治療后的不良情緒也有所緩解,可促進護患之間的關系,繼而促進患者的恢復。有資料顯示出,機體處于應激反應下,激活了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及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軸,增加機體cor的分泌,繼而提高了患者的疼痛感,因此cor的升高與疼痛呈正相關[16]。胸腔鏡組患者術后的血清cor濃度較對照組所得結果更低,提示出在術后胸腔鏡組患者的疼痛度較對照組更輕,降低應激反應的出現。胸腔鏡組的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手術切口創面較短,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因此該組患者的術后恢復速度較快,促進預后質量的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縱膈腫瘤治療過程中,采用胸腔鏡手術方式,可提高縱膈腫瘤治療總有效率,降低術后并發癥,并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患者的疼痛感與焦慮,促進術后恢復,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葉秋野.胸腔鏡微創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效果的比較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 2018, 16(33):146-147.
[2] 楊偉鋒.電視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在縱膈腫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包頭醫學 , 2018, 42(4):22-24.
[3]王總飛.電視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原發性縱隔腫瘤的效果比較[J].河南醫學研究 , 2019, 28(3):426-428.
[4] 蔡迎玖.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縱隔切除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J].醫療裝備 , 2019, 32(8):100-101.
[5] 李曉輝 , 李孟飛 , 陳棟 , 等.傳統開胸手術與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價值比較分析[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9, 8(3):115-116.
[6]張峰亮 , 李中華 , 齊戰.電視胸腔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 2016, 33(3):526-528.
[7] 胡壽祥 , 楊艷萍 , 謝漢清 , 等.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對比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 , 2017, 14(4):12-15.
[8] 許賡.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對縱隔腫瘤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 臨床醫學工程 , 2017, 24(7):899-900.
[9] 唐東方.胸腔鏡微創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 , 2017, 28(11):2060-2061.
[10]吳俊鵬 , 張寒.微創縱隔切除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在縱隔腫瘤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民康醫學 , 2017, 29(14):81-82.
[11]林勇龍 , 馬良贇 , 廖澤飛 , 等.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效果比較觀察[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 2019, 3(18):1-3.
[12]陳鵬 , 許寶石 , 黃廣龍.電視胸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手術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 , 2018, 13(10):42-43.
[13]汪多良. 電視胸腔鏡與傳統開胸手術在縱膈腫瘤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 2019, 36(5):580-581.
[14]張明旗 , 方德康.胸腔鏡與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縱膈腫瘤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長治醫學院學報 , 2018, 32(2):122-124.
[15]章恒 , 簡俊嶺 , 王起奎 , 等.胸腔鏡手術和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對比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 , 2018, 23(9):1593-1595.
[16 ]史曉宇.對比探究電視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學 , 2020, 26(4):146-148.
(收稿日期:2021-6-5 接受日期:20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