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潔 徐越群 高鶴
關鍵詞: 線上線下;融合教育; 發展路徑
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強調要將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以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戰略目標。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今天,高質量教育體系必然是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教育體系。所謂線上線下融合教育(Online Merge Offline Education,簡稱OMO,融合教育)是指學校傳統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有機結合,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種教育新生態。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學習的方式呈現出了多樣化,不再局限在書本和老師面對面講課的這種形式,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因此,網絡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線上教育類 APP,教育類小程序,不僅打破了傳統教育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還方便了人們獲取知識資源的途徑。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倒逼了在線教育的快速發展,也逐步暴露出在線教育向社會推進中的各種問題。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教育模式,更能適合大學生的學習,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校與教師提升了工作效率。與此同時,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家庭與學校的認可,如何建設和應用有質量的線上、線下資
源成為決定未來在線教育質量的關鍵。融合教育的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困境,這其中既有認知的因素,也有技術的因素,同時也有傳統行為慣性、舊制度不適合新措施的規約等因素。學校的任何重要變革都涉及到制度創新與變革,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的發展路徑也是如此;
1 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發展的困境
1.1學校層面的困境
融合教育發展中主要依賴政府主導,學校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存在不足,難以實現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常態化;雖然校園和教室的設備逐步實現信息化、教師常常使用多媒體課件和電子白板資源等試圖“優化”線下課堂,但融合教育的發展是低階的、些微的、緩慢的,很難涉及模式變革和流程重塑等更深層次的發展格局。然而,線上線下融合是整個學習模式的創新,要統籌全部教育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模式再造,最終要靠學校自身來落實。因此,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關鍵一步就是改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治理方式,注重激發學校發展融合教育的積極性和原動力,政府最大程度地支持和保障學校融合教育的實踐展開,進而推動學校積極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實踐。融合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質量,但是不以提升分數為唯一價值追求。長期受到“考試”主導的評價選拔制度的影響,“唯分數”價值趨向和文化在相當程度上阻礙著學校融合教育的推進。通過電子教材,以及豐富的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甚至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資源,使學生獲得信息時代所需的核心素養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學校內部具備與其高度契合的文化氛圍。教師致力于提升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人們將學業成績等同于“教育質量”并直接作為學校辦學的政績指標。這一持續多年的主導價值束縛著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使命,制約著融合教育的發展。
1.2常規管理的思維定勢
在常態的線下教學中,“一個蘿卜一個坑”的管理模式反映了教育管理者統一化、標準化的工業時代管理思維。例如,省內很多高校明文規定手機不可以進教室,這也是在用一種傳統的觀念、方法在管理移動信息終端。融合教育意味著所有數字與非數字化的資源與教師育人實踐是聯通的,具有去中心化、去同步化和開放共享的特點,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按需學習。學校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中心,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體驗、交流的時間和空間[1],手機、平板、電腦等信息終端則是必備工具;對于學校領導而言,推行融合教育必定要和轉變育人目標、重構課堂結構、變革管理機制、重塑學校文化等系統協同推進,此類實踐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產生明顯成效,反而會加大學校常規管理的負擔和風險,因此,部分領導者可能會消極對待甚至放棄革新,延續傳統的老路。
1.3教師層面的困境
對于教師而言,線上線下教育的融合必然導致教學內容、方式方法以及評價機制的變革,要求其提升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部分不愿逾越“舒適地帶”的教師不會為不確定的未來而冒險付諸行動。對于學生來說,在傳統線下學習過程中,課堂內坐著聽講、課下寫作業,幾乎成了其每天的日常,在這一日常的規制下,考試成績還不錯;而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方式,既需要線上的學習,也需要課堂內討論交流,需要更多線下的動手實踐、調研和活動等,學習形式更加多樣,一定程度上也更“煩”。此類的學習方式變革并非一開始就受到每個孩子的歡迎。
2 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發展路徑
2.1 政府層面加強頂層設計
政府應出臺具體的規劃和政策,引導學校、企業主動跟進。一方面,發揮政策對學校踐行融合教育的引領作用。可將河北省省會石家莊作為教育信息化試點城市,明文規定每個班級每學期必須開展至少3門線上線下融合課程。另一方面,發揮政府對融合教育產品供給企業的規范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融合教育相關產品的質量評價標準,制定完善的審查流程,選用項目評審申請表、敘述和證據表等評估工具開展評審,授予合格品質認證標志,準許其進入學校。
2.2學校決策層推動融合教育
面對學校內部的多重行為慣性,作為決策者的校長應緊緊抓住“疫情與后疫情時代”這個新機會窗口,以疫情期間的“應急性的線上教育”為起點,鼓勵教師將“線上教育”常態化滲透至“線下教育”的思路,積極開展融合式教育教學。如線上預學、線下鞏固模式,學生在完成線上預學的基礎上,課堂上進行鞏固練習、深化學習,即翻轉課堂教學的模式;線下教學、線上鞏固模式,即在完成日常課堂教學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我組織的合作學習。總之,學校的校長和教師骨干在推進新實踐時需以積極主動、有意偏離傳統教學的意識和思維,不斷推動傳統教育走向融合教育的常態化實施。
2.3立體多樣化構建教學資源
高職院校在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系中,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與教學重難點,針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研究,包括線上資源創建、線上與線下教學融合、考核評價體系的確定以及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的關系等。
以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材料工程技術專業《工程材料》課程為實踐對象,對傳統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實施模塊化教學,打造理實一體的智慧化教學環境,探索運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挖掘學生如何為“主體”、教師如何為“主導”的探究式教學,形成“教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模式。
土建類專業《工程材料》課程體系研究為基礎,對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以信息化教學手段為抓手,考核評價為助力,課堂實踐為目標,推動《工程材料》課程教學質量的跨越式提升,改變了《工程材料》課程教學的面貌。以《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為輻射點,引領《混凝土材料基礎》《新型建筑材料》等建筑材料工程技術專業其他課程進行改革。
2.4多元多維建立考核評價體系
充分落實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理念,評價是教學的指揮棒,通過評價方式的改變來轉換和強化,是順利開展融合教育、并進行常態化實施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對學校、教師、學生、教育工作的評價體系要改,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2020年提出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再次提到改革教師、學生評價,良好的評價體系是進行高效教學的必要保障。
課程采用邊學邊評、以評促教、學評同步的過程性評價,其中包括課前10%(測試)、課中70%(出勤、課堂參與度、試驗操作情況、在線考核)、課后20%(作業、測驗、報告)多維度評價;評價主體有專職教師、企業老師、學生和小組成員,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表現評價、企業老師對學生實訓的實操結果評價、學生對教師及教學效果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總結多元參與評價考核體系。課堂考核將學校與企業的評價相結合,使學生能力接近崗位技能的要求。
綜上,深刻剖析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實踐變革中遇到的問題,以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實踐對象,從而確定河北省融合教育發展的路徑。
參考文獻:
[1]田愛麗,張曉峰.范式轉換:新技術支持下學校育人方式的系統變革[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8):45-50.
[2]教育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R],2020.6.
作者簡介:王麗潔,1988年3月,女,漢族,籍貫邯鄲市,研究生學歷,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210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