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景
摘 要:通過進行小學語文教育,可以向學生灌輸主要以藝術、精神和教育為特征的文化和道德品質,在小學語文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從而能夠更好的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學生未來的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引言
在實際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特別關鍵的作用,雖然沒有列入考試科目,但卻間接影響到學生學習其他的科目,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性。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壓力下進行更好地學習,讓學生身心進行健康的發展。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給予高度的重視,充分發揮其所包含的積極價值觀,幫助學生適應學習環境,減輕學習壓力,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解,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通過對心理健康知識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形成樂觀的心態,讓學生快樂成長。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滲透的原則
語文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師以及學生進行積極的參與,所開展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進行設計的教育方法。通過把心理健康的教學融入到語文教學大綱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推動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發展,也為學生后期的學習提供有利條件。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滲透的措施
1、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
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同時還需要改進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不足,有效地減少學生進行學習的負擔。此外,教師還需要做好對學生的綜合觀察,深入的分析學生的內心需求以及出現心理問題的因素,從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行更精準的教育。教師還需要耐心地等待學生表達他們的感受,不能縱容或粗暴地制造問題。在中學生身心發展開始劇烈發展的時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教師必須平等對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潛力。
2、發現積極內容,擴大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素材主要是包含生動化、哲學性以及情感性的文章,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還能夠在心理健康方面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不是直接進行表達,而是需要在字里行間內進行表達,不是獨立的,與其他教育元素共存的。與學生和課本進行對話,并運用課文思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語文素材中,教師廣泛使用資料,讓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例如,在學習龜兔賽跑教學的文章時,需要讓學生在對課文進行閱讀后進行反思。為什么烏龜最終贏了?通過閱讀、思考以及尋找答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能夠充分的認識到龜兔的心態不同,所獲取的成績也是不一樣的,堅持就是勝利。教師還需要充分發揮出教科書中人物所傳達的積極情緒,通過運用共鳴、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又如,在對《落花生》這篇文章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一邊教,一邊讓學生選擇討論的方法,而不至于太感動,讓學生分成兩組,討論選擇的理由,討論后學生可以明確討論的意思,即事物包含不同的方面。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并依其教誨,以各種方式綜合評價人和事,不隨波逐流。
3、將教學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效地結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在課堂教育中進行有效地應用,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心里健康教育,教師也需要積極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進行結合的有效策略。同時,還需要重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形成比較嚴謹的學習態度,教師通過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從學生的具體發展情況,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能夠更好的推動學生進行學習。
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性
隨著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教師和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優良的專業素質和能力。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是中國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也是學生未來深入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明確教育目標,從教師自身的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入手,用行動影響學生,為學生樹立相應的榜樣。教師對自己的綜合能力進行提升,訓練自己,提高能力,提高核心素質,進而將自己對課程的理解融入教育。
結語
總之,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特別關鍵的,教師與家長不在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時,還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里發展情況。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對心理健康教育途徑進行深入的探索,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康麗麗.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現狀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9.
[2]張昌生.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6:85-86.
[3]艾岷.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分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4:37-38.
[4]陳娟 試論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J].課外語文,2017,(04),138。
[5]李長銀 找準滲透點,捕捉契機,有效閱讀——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J].新教育,2016,(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