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劉宇
關鍵詞:三融合;體育人才;大健康理念
從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由大到強、由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新階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把分類管理、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克服同質化、提升內涵建設水平等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把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為此,本文主以成都大學為例子去探索地方高校應用型體育人才的培養體系。
一、現階段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綜合性高校專業體育教育未能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沒有有效引領全校體育發展和提升師生健康水平;地方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對區域發展需求的匹配不夠,未能與社會建立密切的協同育人模式和用人機制;通常以“課程單元為主體” 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實踐不足,無法有效強化體育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
二、地方高校應用型體育人才培養體系
(一)校政社融合,構建六驅牽引協同育人機制
多維平臺融合,培養區域發展緊缺人才。建立足球多維平臺,學校與成都市體育局、教育局及足協開展聯合辦學,與成都市教育局、俱樂部、體育文化產業公司等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提供了涵蓋常規教育教學實踐,并包括組織訓練、賽事執裁、競賽組織、志愿服務等專項的多維實踐平臺;建設幼兒體育平臺。建立成都大學全國幼兒體育發展研究中心,為四川省唯一幼兒體育研究平臺,匯集了多名省內外幼兒運動及健康專家學術專家團隊,培養專門體育人才。
專家智庫融合,構建國際國內最強師資。打造國際體育教學團隊,成都大學與英國斯特靈大學簽署友好合作協議,共同申辦成都大學斯特林學院,聯合培養休閑體育專業本科生,體育學碩士、博士,2021年正式獲批并招生。學校2017年與菲律賓亞當森大學聯合辦學,共同培養體育專業碩士、博士,共建國際體育師資,打通國際化人才培養通道;組建國內足球教學團隊。聘請數十名國內外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與校園骨干教師,打造技能競賽型足球教學、技能競賽長效機制。通過定期組織公開示范教學及組織“成都足球學院教學技能大賽”和“成都足球學院足球基本功比賽”,提升學生競技水平。
校友資源融合,共創發展共同體。以情為系、以家為名,助力校友發展,整合校友資源,搭建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平臺。近六年來,60余位體育專業的校友及“每時運動館”、“奇跡健身”等校友企業為學校捐贈了200萬元以上的體育教學訓練設備設施,多名校友全程參與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習實訓的開展、職業規劃與指導、高質量就業平臺搭建等過程。
(二)教賽學融合,系統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以賽選師,外引內培保障高質量師資。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聘請學科領域成果突出的業界權威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并聯合培養博士,儲備高端人才,近年引入北京大學郝光安教授、首都體育學院王子樸教授、蘇州大學王家宏教授等專家20余人。利用體育專業碩士學位點,選拔教育科研和實踐經歷豐富,重德敬業的教師擔任研究生導師,并系統培養,以打造優質師資隊伍。同時,還與菲律賓亞當森大學于2017年簽署合作備忘錄,聯合培養體育專業碩士、博士。
(三)人產城融合,引領帶動服務成都賽事名城
以人為本,提升師生終身體育意識。強傳統重創新,打造一流公共體育課程。打造以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太極拳、體育舞蹈、拉拉操等傳統為主體核心課程,創新健身健美、中華射藝、陀螺、獨輪車、柔力球等新興課程。特色體育社團,打造基于興趣樂學團隊。結合學校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沉淀開展體育社團活動(舉例或個數),創造了“選擇式參與、活動式操作、激勵式管理”的組織方式,讓學生通過參與體育社團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達到“樂學”的目的。
服務城市,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依托大運村,搭建國際化賽事平臺。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花落”成都,依托學校作為大運村的天然優勢,學生在國際標準場館建設、交通環境、競賽組織、文化氛圍、推廣招募等工作中獲得了多方面的直接認知,拓寬了國際視野,也培養學生國際賽事服務能力。以國際化體育賽事、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
三、結語
地方高校應用型體育人才培養體系緊緊圍繞一個核心大健康理念,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體育人才為目標系統構建基于“校政社、教賽學、人產城”三融合體系;整體推進校政社融合“平臺、智庫、賽事、項目、產業、校友”六驅牽引融入城市和區域發展;核心聚焦教賽學融合“以賽選師、以賽代培、以賽促培、以賽育人、以賽代考、以賽建庫”六維培養德育并重人才;最終達成人產城融合引領帶動服務成都賽事名城建設和人民健康事業。
參考文獻:
[1]蔣波,陳秋屹,文艷紅,肖宇翔. 體育回歸教育:校園足球后備人才教體結合“一條龍”培養模式研究[J]. 四川體育科學,2021,40(05):139-143.
[2]劉一凝,詹亞力,金衍,牛花朋. 行業特色高校“本研一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2021,(09):78-80.
[3]侯璽超,肖坤鵬. 體教融合: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協同治理[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05):90-97.
基金項目:本文系成都大學2021年度“課程思政專項研究課題”項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研究 ”(項目編號:2021KCSZ17),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課題“休閑體育產業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XXTYCY2020D01),成都大學2021-2023年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從新興到一流:校城融合發展下城市型大學“一基三元,融創合一”育人模式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cdjgb202219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