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英
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教師需要對此予以重視。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初始階段,對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的提升具有奠基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語文知識的信心。基于此,教師應當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意識,善于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為學生打造高效率、高質量的小學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性;生活化;合作化;多媒體
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沒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有效性的提升,還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此,教師應當善于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運用生活化、合作化、多媒體等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切實提升,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開展生活化教學,增強學生課堂代入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有賴于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運用,在此基礎上有利于學生課堂代入感的切實提升,還能夠拉近小學語文課堂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更為強烈的參與感、體驗感、獲得感。基于此,教師應當對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予以重視,可以采用生活化課前導入、生活化當堂檢測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種具有濃厚生活化氛圍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對語文知識點進行高效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時,這篇課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密切相關性,并且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所體驗并且印象深刻的節日。本著“開展生活化教學,增強學生課堂代入感”的理念,我首先為學生做了課前導入,即“在實際生活中你們剛剛度過了春節,想必對于春節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那么,在春節期間都發生了哪些趣味事情呢?你們對此又有怎樣的感悟呢?”在生活化課前導入的影響之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而后我引導學生在聯想實際生活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高效的閱讀與理解,對課文中涉及到的北京春節的習俗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二、開展合作化教學,增強學生學習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還有賴于合作化教學的有效開展,在此基礎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效性的切實提升,還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合作學習能力整合起來,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組合作教學法作為新課程改革以來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抓住這一優勢,采用劃分學習小組、布置合作任務、開展交流討論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例如,在學習《匆匆》時,這篇課文具有很強的思考價值,對學生情感共鳴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本著“開展合作化教學,增強學生學習有效性”的教學理念,我首先根據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主客觀條件,將學生劃分為了不同的學習小組,在小組內部形成了“梯次搭配,互學互鑒”的教學局面。而后我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對課文中的主旨理念進行探索與交流討論,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深化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并且使學生感受到了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快樂,實現了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的雙提升。
三、開展多媒體教學,構建多元動態課堂環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同樣離不開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在此基礎上有利于為學生營造可視化、動態化、多元化的教學環境,并且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模式作為新時代有效的教學手段,具有聲情并茂、視聽結合、圖文并茂的突出優勢,可以將教材中相對靜態的知識點以一種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上,進而實現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提升,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快樂。
例如,在學習《藏戲》時,這篇課文圍繞著藏戲的特點、習俗等展開,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視野。本著“開展多媒體教學,構建多元動態課堂環境”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播放視頻與展示圖片的優勢,為學生構建了視聽結合的環境,使學生的視覺感官與聽覺感官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同時也使學生直觀的了解到藏戲帶來的文化盛宴。實踐證明,在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課堂代入感都會得到顯著提升,并且有利于學習有效性的提升,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理念落到了實處、產生了實效。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當在思想觀念上進行更新,還需要在教學手段上進行改變,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原則, 將學生作為小學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并且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的發揮,引導學生在充分學習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作文寫作能力、文本鑒賞能力等等,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貢獻智慧。
參考文獻:
[1]張德華.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的方法建議[J].中國教師,2016(S1)
[2]莊凌云.基于新課改實施的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