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教授作題為《新師范背景下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演講。他從教師培養的目標認識、教師內在的全專業屬性兩個方面闡釋了師范生培養的新內涵。從教師教育需要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背景下,論述了建設一流教師教育體系的現實意義。圍繞建設世界一流教師教育體系,論述了八個方面的問題,即:重構中國一流大學的教師教育體系,重構中國專門、獨立的幼兒園、小學教師教育體系,重構新時代中國區縣教師教育體系,重構新時代“互聯網+”教師教育體系,探索基于中國文化及地緣文化的教師教育體系,重新認識教師和整個教育培養目標,重構一流教師教育學科體系,教師教育要積極融入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
“新師范”體現的兩個新內涵——
一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反映了對師范生培養目標的基本認識,從“四有好老師”“四個相統一”,到“四個引路人”,提出希望老師成為學生為學、為人、為師的“大先生”目標。這樣一個完整的教師重要論述,為新師范教育目標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二是從教師的內在專業屬性,即倫理專業、學科的專業、教授的專業和學習的專業的全專業屬性上認識師范生培養目標的新內涵。
“新師范”要滿足新時代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教師教育需要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從教師教育的角度來說,也就是新師范的角度,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需要有新師范和教師教育作為基礎,必須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來支撐。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我們要在國際教育師資的培養上進一步謀劃。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是否包含一流教師教育學科。這樣一些問題的提出,都是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提出的對教育的需求,這樣的背景下,討論一流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建設中國一流教師教育體系的八個問題——
首先是重構中國一流大學的教師教育體系。為了解決一流大學參與教師教育不足,低供給面大的問題,應該重構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的教師教育體系。中國一流大學的教師教育體系由中國一流師范大學和一流綜合大學構成,必須要指出的是,職業教育師資離不開一流工科大學參與。從整體提升中國教師教育的水平來說,不僅僅是以一流師范大學為主體,國務院、教育部提出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當中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范類專業,也是基于今天國家對于高素質教師需求提出來的。所以重構新師范中國一流大學的教師教育體系,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是要重構新時代中國專門、獨立的幼兒園、小學教師教育體系。新師范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不能像美國一樣只走綜合性大學和SCD教師教育模式,要走多樣化的中國式教師教育道路。專門獨立培養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院校,有一定條件的可以升格成為教育大學,使其在學位供應點、學位制度上有突破,而且面對中國龐大的學前教育、幼兒園教師的需求和小學教師質量提升的需求來說,還是有其獨立體系存在的必要性的。因此重構新時代中國專門、獨立的幼兒園、小學教師教育體系也是很有必要的。總體來說,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發展的教育體系需要基礎性的幼兒園教師教育、小學教師教育體系。
三是重構新時代中國區縣教師教育體系。一個基本判斷是,只有中國區縣教育教師體系構建并完善,才能真正振興教師教育,才能真正進入到教師培養的高質量體系中。在“十四五”期間需要著重考慮構建一流的區縣教師教育體系。現在名師工作室、區縣教師發展中心等都已經有基礎,我們可以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尤其是好的優質的中小學、幼兒園可以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也可以建設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中心,讓區縣教師教育無論是隊伍還是組織平臺、機構平臺都有完整性。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這是需要著力去加強的。
教師得到高質量的在地化培養還是很需要的,因為教師的工學矛盾自始自終都沒有解決,在地化的教師專業發展平臺質量不高,所以大家認為需要有相應的這些非在地化的平臺支持,盡管非在地化的這些專業支持平臺也需要,但是面對工學矛盾,還是要著重加強這些在地化的教師教育平臺。所以構建一流區縣教師教育體系就是建設在地化教師教育平臺的有效途徑,這應該成為政府著重可以去考慮的方向和內容。
過去舊體系中有教師進修學校、優質中小學和幼兒園、學校教研室、傳統名師工作室等組織,但是進入到新體系以后會有區縣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區縣名師工作室等,新體系建立起來,會帶來一些變化,包括從教研室更多關注事的工作轉變成更多關注人的工作。教師教育關注的是教師作為人的成長,只有作為人的教師的專業水平提高了,教師所從事的專業工作質量也就能得到保障。
四是重構新時代“互聯網+”教師教育體系。為了解決教師教育體系創新力不足的問題,需要構建前沿學科、綜合學科、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內容,如信息技術、學習科學、認知神經科學、教育神經科學、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等的內容整合進入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實踐中;需要建構人工智能與教師治理、教師教育課程和教學、師范生實習實踐、教師研修高度融合的教師教育體系;需要重構新時代“互聯網+”教師教育體系,建構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師教育的課程、教學、實踐等不同環節中的教師教育體系。
五是探索基于中國文化及地緣文化的教師教育體系。今天的中國要成為文化大國,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這些需求提出來以后,在教師教育體系建設中應該要考慮文化因素。現在的教室文化也在改變,我們指出了中國教室的“九個一”文化特征,一本教材、一本練習冊、一只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塊黑板、一臺電腦、一塊屏幕、一個講臺等九樣東西成為教室文化的全部。但問題是學生如何學習,需要怎樣的教室文化,這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培養過程,包括教研室在進行教研時都是基于教室文化來開展。在某種程度來說,教研員是一個教師教育者,探討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以“九個一”為特征的教室文化來開展有關的教研。當然也可以改變教室文化以及基于改變的教室文化來調整教師培養。總體來說,要基于地緣文化和中國文化來開展教師教育體系的建構。
六是要重新認識教師、重構教師培養目標以及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是一個具有倫理雙重屬性的專業,不僅僅要有師德師風,要有專業倫理,要有自己的規范。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促進學生道德發展和與倫理相關的一些發展。在教師教育、新師范教育中建立教師倫理專業,用倫理專業來培養教師的雙重倫理屬性,為此可以設計一些教師倫理專業的課程,包括倫理學、道德哲學、道德教育學等等。從教師倫理專業的角度來講,教師需要掌握規范倫理學,教師要有道德心理學,需要有美德倫理學。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前提首先是認識兒童的道德發展、倫理發展,這需要專業學習的。過去這方面的學習嚴重欠缺,所以新師范、一流教師教育體系建構從目標來說可以增加補充這部分。
我們也在強調教師學習專業課程。教師首先要對“學習”有一個很好的理解,是需要放在專業的邏輯里來考慮。尤其是現在“雙減”的背景下,作業本身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同時對教師來說作業既要拓展學生學習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作業來評價學生,所以這里就涉及到學習評價,但是如何進行學習評價這是專業的。“雙減”其實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需要在專業上增加內容,這個內容就是學習專業。在教師培養課程方面,我們需要設計有關的學習科學、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學習理論等,這些專業課程都要設置出來。師范生學習了以后就會對學習有理解和認識,就可以有效開展有關的學習設計、學習實施、學習評價,所以新師范要有教師學習專業的要求。
七是重構一流的教師教育學科體系。大學是以學科建設為邏輯的,教師教育需要建設成為一個學科,僅僅是學科課程與教學是不夠的,新師范一定要拓展,甚至極端一點來說,要放棄原來的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而進入到學科的教師教育當中,因為教師教育關注的是培養什么人、培養什么教師的問題,涉及到教師知識的構成、教師的能力等核心,以及在大學中如何培養教師等等這樣一些研究工作。從原來的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突破到學科教師教育,包括語文教師教育、數學教師教育、科學或STEM教師教育等等,這樣可以開展大學教師培養的研究。學科課程和教學論是不研究大學如何培養教師的問題的,或者說,根本不是其主要研究任務。
八是教師教育要積極融入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比如腦科學與教育學的跨學科應用,學習科學指導下的教育環境建構,AI環境下的教師教育體系重構尤其是人機共存下的教師教育體系,“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過程建構。比如說大學里我們也在考慮并且已經這樣在做的:師范生課堂中AI人機共存。我們也在開展有關教師教育神經科學、腦科學運用到師范生的培養當中,去開展研究和促進相關的培養工作。當然科技推動教育改革,也就包括科技推動教師教育改革。總之當前新的一些內容能夠進入到教師教育中,在大學中使我們的教師教育發生變革,新師范毫無疑問一定是要讓教師教育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