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3-027-02
摘? 要? 難度作為青少年武術運動員進軍全國比賽陣容的先決條件,是各級教練員最為重視的部分。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以及觀察法,針對青少年的特點將難度發展階段分為了四個階段,運用正確、有效的訓練手段和方法,以及加入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科學針對難度進行訓練,使青少年運動員快速、準確地掌握武術難度動作,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增強隊員的自信心,以此提高我省青少年運動員在今后武術競賽中的成績。
關鍵詞? 青少年運動員? 難度動作? 訓練手段
一、前言
武術作為我國的“國粹”,是競技體育的組成部分,一直為廣大中國人民所熟悉所熱愛。武術套路作為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是東方文化的一種象征,在第一屆全運會時就已正式登上了賽場。在這樣的背景下,2003年出臺了武術競賽新規則。不僅繼承發展了難度內容,而且規范了難度等級,從而形成了高質量(強化動作規格完成質量)、高水平(騰空高、旋轉快、落地及平衡穩)、鼓勵發展創新的難度技術發展趨勢。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我省二線運動員8名,男子2名,女子6名,年齡段為12—18歲。其中一部分是通過大集訓剛招入隊各地市較為優秀的運動員,另一部分則為進隊幾年的二線運動員,均參加過省市級以上比賽。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電子檢索,人工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相關的資料,以及相關新規則對訓練和比賽影響的內容的文獻。
2.訪談法。以面談或通過網絡的形式對國家級教練鄭小平、高級教練沈建軍、高級教練胡寶林等專業隊教練員和徐朝暉等基層教練進行訪問,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三、結果與分析
(一)我省青少年武術運動員難度現狀分析與擬解決的問題
1.我省青少年武術運動員難度現狀分析
我省青少年運動員雖有多年的訓練年限,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難度完成質量不高甚至是無法完成,主要原因在于教練員自身水平有限,對于難度動作的了解不夠;訓練計劃不夠科學和系統;運動員自身基本功和身體素質較差,忽視基本功訓練和身體素質訓練。
2.青少年武術運動員難度現階段擬解決的問題
青少年運動員訓練可早期專業化,但不應該早期專項化,過早地強化“拔苗助長”式的專項化訓練。現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運動員的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包括柔韌素質、力量素質、速度素質、靈敏素質、耐力以及彈跳能力等。
(2)掌握正確的難度技術,科學地進行系統性的訓練,循序漸進,切勿急躁。
(3)不可盲目追求動作難度,忽視動作規格和質量。
(二)難度發展階段計劃設計
1.難度發展階段的階段劃分
通過合理清晰的階段劃分,為后面的難度發展提供幫助。長達兩年的訓練過程,共將其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基礎訓練階段為3個月;第二階段專項提高階段為6個月;第三階段難度攻克階段為12個月;第四階段難度穩定階段為3個月。
2.難度發展各階段的訓練安排
第一階段——強化基本規格、加強基本素質。
基礎訓練階段主要內容在于加強基本規格訓練以及提高基本素質。由于運動員都有多年的訓練年限,已有基本基礎,本階段的訓練目的在于強化運動員的基本規格,有利于難度的完成,并且有利于避免扣分點的產生。
建議本階段的訓練時間為3個月。
基本規格:基本規格以基本功和基本技術為主,并結合簡單的踢腿、沖拳、掄臂等,發展肌肉協調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動作技術的能力。武術的五形為“手、眼、身、法、步”,針對難度,我們通過手型、身型以及其他簡單規定套路的練習輔助為基礎,將重點主要放在在步型和腿法練習上。
基本素質:青少年階段是一個愛玩好動的階段,我們在進行身體的素質的時候可多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訓練,打破原先固定的體能訓練方式,使訓練內容多樣化、訓練方法新穎生動。(1)速度素質;(2)柔韌素質;(3)靈敏素質;(4)彈跳力量;(5)力量素質。
第二階段——發展專項力量與素質,逐步進入B級難度練習。
為最大限度提高武術運動員完成快速、高難度、高質量動作的穩定性,提高其神經對肌肉的專項化控制能力,我們以專項力量訓練為突破口,本階段的練習旨在發展專項力量與素質,逐步進入B級難度練習。
建議本階段訓練時間為6個月。
隨著青少年武術運動員的各種能力的不斷提高和年齡的增長,專項素質訓練的比例逐漸加大,基本功訓練的內容增多,難度增大,要求逐漸提高,圍繞專項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如力量、柔韌和速度等進行專項性基礎訓練。
專項素質:專項素質指的是基本技術,是為掌握高難動作打基礎的,基礎打得不好,就無法進一步發展難度。
專項力量。
(1)下肢力量。①提高踝關節彈速訓練;②發展小腿部肌群力量和肌腱的堅韌性;負重(小)或不負重的跳繩,以直膝跳為佳;徒手或肩負最大負荷的60~80%做起踵練習;③發展腿部肌群和增強膝關節韌帶肌腱的韌性和靈活性練習。
(2)核心肌肉群力量。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和手段繁多,總體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①在訓練的外部環境上,可以分為穩定和非穩定兩種條件;②在負荷上,可以分為徒手和負重兩種類型;③在運動方向上,不僅進行一維的運動,而且重視兩維和三維的運動;④在用力方式上,可以分為靜力性、動力性和靜力一動力交替變換等三種方式。
(3)B組難度練習:難度技術訓練方面在以循序漸進的主導思想下,首先采用減難法進行練習。減難訓練法是指以低于比賽難度的要求進行訓練的方法。由于C組難度的分值最高,旋轉度數最多,如果直接進行C組難度的訓練,不利于技術穩固的形成,對運動員來說是個較困難的過程。
第三階段——攻克C級難度動作。
由于C級難度的難度系數較高,從攻克到完成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改正和完善,找尋適合自身特點適合的方法,因此會有一個反復的過程,所以這一階段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建議時間為12個月。
C級難度設計跳躍類、跌撲類和平衡類,但是目前套路中主要需要完成的難度為C級跳躍類動作,完成的好壞是直接影響比賽成績的關鍵。C級動作的完成要求連貫緊湊,在騰空過程做擺腿、擊響、旋轉、造型、亮相等復雜動作,特別要求結束動作的穩定性即紋絲不動。
(1)動態平衡:就是我們常說的在失重情況下本體控制平衡的能力。C級難度動作對練習者的速度、力量、柔韌、靈敏素質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同時也對練習者的心理穩定性、前庭器官平衡能力、本體感覺的精確控制等有著很高的要求。
(2)克服心理障礙:難度動作潛在的危險性很大,在攻克一些C級難度時,必須要進行保護。
(3)C級難度練習:①分解訓練:將難度動作的各個環節分解進行針對性訓練,從助跑、蹬踏、轉身、擊響到落地依次練習。②幫助法:通過教練或隊友的幫助或是降低難度幫助隊員形成空中的概念,提高旋轉速度;又可借助外物的幫助法。③完整訓練法:是對整個完整難度動作地重復訓練,通過量變到質變的作用,形成正確的自動化模式。
(4)專項心理訓練:通過教練或者自身的心理學習、暗示以及對難度的正確認識,降低自身對難度的期望性,減少壓力;加強意志力、注意力、自信心的訓練和培養,鞏固難度,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
第四階段——難度穩定階段。
難度攻克以后,關鍵就是加強難度的成功率,是動作的動力定型階段。雖然訓練內容較單一,但是訓練方法卻可以多樣化,可采用重復法、持續法,通過不斷地重復練習使難度動作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產生自動化的過程。建議此階段的訓練時間為3個月。
在這階段的訓練中除了必需的專項素質訓練以及難度動作技術的穩定訓練外,要特別重視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訓練。
(1)專項素質:專項素質是難度成功的保障,將專項素質與難度有機的結合訓練,是保證難度的關鍵,加強力量耐力的訓練,提高肌肉的耐酸能力。
(2)難度練習:通過拍攝個人難度完成情況的錄像,找尋問題,鞏固難度(直觀法);通過完整法、加難法、模擬訓練法以及實戰法等訓練手法提高難度在整套中的成功率。
(3)心理訓練:①多給予隊員表揚,提高隊員自信心(誘導訓練法);②多組織測試或者請專家觀看指導訓練練習運動員的心理抗壓能力(模擬訓練法);③通過對剛完成的練習進行“回憶”,使正確動作在腦海中更加鞏固(意念法);④多運用環境變化訓練提高隊員的興奮心,提高難度的質量。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教練員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利用自身對技術動作的理解和經驗,根據運動員的身體能力,從技術動作的姿態、速度、幅度、角度、時間、協調用力等方面來告誡他們如何把握動作時間和節奏,使運動員逐步掌握技術動作的難點。
2.根據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密度與強度,科學的運用減難加難等方法發展跳躍難度動作。同時,在身體素質發展方面也必須考慮到運動員的個人特點,根據隊員身體條件的不同區別對待。
3.在難度的練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對運動員進行心理調控,適當地給予青少年鼓勵、表揚以及言語激勵能極大地提高運動員的積極性以及提升隊員的自信心,對難度的完成以及成功率的提升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核心力量的訓練需要考慮與其他部位力量之間的比例和協調問題,在訓練上一定要注意與傳統力量訓練方法的結合。
(二)建議
1.在青少年武術的專項訓練的早期,應主要以技術動作規范化作為早期專門化訓練的重點,通過基本功訓練,來發展他們的專項能力。在訓練的全過程中,應始終貫穿著對基本技術的規格和完成動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
2.在運動員體重較輕、負擔較小的時候首先要將旋轉訓練放在首位,鞏固技術要領,有利于接下來難度的發展。
3.難度發展過程中,應以培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為首要訓練目標,使運動員對難度有個正確的認識,樹立其信心,從而更好地促進難度的發展和鞏固。
4.運動員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成績的取得,與教練員有著直接的關系,教練員的知識和才能,對運動員的成長和比賽將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瑞華.青少年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7(01):42-44+48.
[2]彭云釗,秦子來,王攀,等.武術專項力量訓練引入核心穩定力量訓練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0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