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3-031-02
摘? 要? 伴隨著世界范圍的健康危機,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應運而生。本文在分析了國外體育素養研究歷程的基礎上,為我國體育素養的研究和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詞? 體育? 體育素養
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發達國家逐步陷入“由身體活動不足帶來的人口健康危機”之中,肥胖、超重和慢性病人口快速增加,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健康和經濟負擔。基于這一問題,英國學者Whitehead開始致力于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并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
Whitehead將Physical Literacy定義為個體在一生中維持適當水平身體活動所需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1]。學者陳思同等認為Whitehead將Physical Literacy的內涵屬性表達為:(1)具備Physical Literacy可以被描述為通過動機去利用先天的運動潛能以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生命過程,所有人都能具有這種潛能,但是它的具體表現取決于個人對整體能力的選擇,尤其是運動潛力,并且這種潛力的表現取決于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2)在不同的、具有身體挑戰的環境下,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人能夠自如穩定、經濟和自信地運動;(3)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人能夠敏感地“閱讀”外界物理環境,預測運動需要的條件或可能性,并且機敏而富有創造性地進行應答;(4)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人在生活中具有成熟的具身性,并善于與外界環境進行交流互動,兩者一起將對自尊和自信產生積極的作用;(5)對具身性的敏感和認知能夠促使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人通過非語言性的交流來表達自我、了解他人并與其產生移情互動;(6)此外,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人能夠識別并解析運動的性質和效果,以理解關于健康的一些原則,如鍛煉、睡眠和營養的基本原理[2]。Whitehead從身體、心理、社會、情感、行為等方面對Physical Literacy進行的多維度闡述,得到了各國專家學者的普遍認可。
一、國外體育素養的研究
通過對CNKI和WOS數據庫關于“Physical Literacy”的搜索可以發現,國外學者在2015年以前對于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較少,伴隨著《K-12體育教育課程標準》、《加拿大體育素養測評》、《澳大利亞課程:健康與體育》的陸續頒布,2016年后論文發表量快速提升。2015年以前國外學者關于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熱門詞匯包括含義、運動和素養,其中關于含義的研究催生出了不同的流派。2016年后關于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熱門詞匯包括體育教育、運動技能、身體活動、兒童和殘疾人,說明該期的研究已偏向實用性。
(一)加拿大體育素養的研究
加拿大于2008年率先開展了體育素養評價標準的研制,于2014年開發出新版《加拿大體育素養測評標準》(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CAPL)并投入使用[3]。CAPL是國際上關于如何測量與評價體育素養的第一個測評工具。
新版CAPL的理論模型涵蓋日常行為、身體能力、動機和信心、知識和理解4個維度。采用現場測試、問卷調查和跟蹤測試等測評方法針對8—12歲的健康兒童青少年進行。測評總分為100分,日常行為和身體能力部分各占32分,動機和信心部分、知識和理解部分各占18分。根據測評總得分,將測評結果由低到高分為初始級、發展級、完成級和優勝級4個等級[4]。
2015年1月,一項加拿大和肯尼亞10歲兒童的體育素養比較研究發現[5],加拿大兒童在體育素養的總得分高于肯尼亞,尤其是身體能力、身體活動動機和身體活動知識方面,但是肯尼亞兒童在日常行為方面優于加拿大。研究驗證了CAPL的有效性,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法國、澳大利亞、南非、肯尼亞等也逐步開展應用[6]。
(二)美國體育素養的研究
美國健康和體育工作者協會(SHAPE)于2013年開始修訂《國家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與各年級水平學習成果》(簡稱《K-12國家標準》),并于2015年初頒布實施[7]。
SHAPE將體育素養定義為“所有兒童青少年的體育素養”(Physical Literacy In All Youth,PLAY)并將體育素養分為五個等級,包括:(1)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擁有在各種活動中展示運動技能和運動模式的能力;(2)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應用與運動和表現相關的概念、原理以及技術和戰術;(3)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展示知識和技能以促進體育活動和體適能的健康水平;(4)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表現出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社會行為;(5)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認識到體育活動對健康、快樂、挑戰、自我表現和社會交往的價值[8]。SHAPE界定的體育素養涵義在新版CAPL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參加活動的社會環境、青少年興趣以及殘疾青少年進展情況的評估,并注重發揮國家不同組織和部門間的協作。
(三)澳大利亞體育素養的研究
2017年,澳大利亞體育運動委員會聯合教育及衛生等部門,在梳理和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依據本國的文化屬性和具體國情制定了《澳大利亞體育素養標準》(Australian Physical Literacy Standard,APLS)[9],并于2019年發布正式版。
經過反復論證,最終確定APLS的框架體系包括4個能力領域、30個能力要素和5個發展水平。4個能力領域分別為身體域、心理域、認知域和社交域;30個能力要素是對4個能力領域的具體化,從不同層面對能力領域進行闡釋;5個發展水平則是指30個能力要素的發展階段,即預基礎水平、基礎水平、獲取水平、鞏固水平和遷移水平[10]。APLS的建立不僅為澳大利亞國民提供了科學的體育素養發展指南,而且使得各年齡階段和能力水平的人群都能循序漸進地發展能力要素。
二、國內體育素養的研究
我國學者對體育素養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2016年,我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11],明確提出要建立學生體育素養評價體系。我國關于體育素養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對于PL的翻譯仍存在分歧。Physical Literacy的字面意思是“有關身體的素養”。陳思同等將其翻譯成“體育素養”,而張赫等[12]則將其翻譯成“身體素養”,這種差異是從不同視角對Physical Literacy的不同理解。
目前我國關于體育素養的研究總量仍落后于國外學者。關于體育素養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體育核心素養、體育信息素養、體育教師的素養、體育文化素養等方面,并且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包括師范院校、體育學院等,這些研究機構普遍比較關注高校大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及體育素養課程的設計。
三、國內未來體育素養研究的方向與建議
當前我國學界對于體育素養的認知還存在定義不清晰、理念和價值過于局限在體育學科當中等問題。未來我國也應借鑒國外經驗以運動技能的發展規律為基礎,構建不同年齡階段體育素養等級標準;學者們應拓寬研究領域,結合臨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等將體育素養的研究落于實處;加強社會、政府、社區、學校和家庭等機構之間的合作,從政策、研發、落實、實施等方面為體育素養提供高效、可實施的發展通道。
★項目名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SKGH027。
參考文獻:
[1]WHITEHEAD M. 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M].London:Routledge,2010:39-41
[2]陳思同,劉陽,唐炎,等.對我國體育素養概念的理解—基于對Physical Literacy的解讀[J].體育科學,2017,37(06):41-51
[3]Sport for Life Canadian. Play tools[EB/OL].[2019-07- 22].http://physical literacy.ca/education-training/play-tools.
[4]陳思同,劉陽.加拿大體育素養測評研究及啟示[J].體育科學,2016,36(03):44-51
[5]TREMBLAY M. Comparison of children physical literacy scores between Canada and Kenya[J].Unpublished 2015.
[6]LONGMUIR P E,BOYER C,LLOYD M,et al.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Methods for children in grades 4 to 6 (8 to 12 years)[J].BMC Public Health,2015,15(01):767-778.
[7]SHAPE AMERICA.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physical education[M].Reston,VA:Human Kinetics.2014:23.
[8]曾玉山.美國新版 K-12 體育課程國家標準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6):109-113.
[9]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 Draft Australian Physical Literacy Standard[EB/OL].[2019-07-22].https://www. sportaus.gov.au/physical literacy.
[10]胡小清,唐炎.《澳大利亞體育素養標準》的框架體系、特征與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07):50-58.
[1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EB/OL].[2019-07-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12]張赫,唐炎.美國2013版《K-12體育教育標準》的特征及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02):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