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歡 陳 鳳 楊時榮 趙秀麗 宋英澤 宋麗賢
(1. 西南科技大學環境友好能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四川綿陽 621010; 2. 西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四川綿陽 621010; 3.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四川綿陽 621900)
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和柔性傳感器等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對柔性彈性體的需求愈加強烈[1-2],但柔性材料的強度較低,在連續使用過程中易形成微裂紋等缺陷,影響其使用壽命和安全性,限制其應用。因此,制備具有高強韌、一定修復性和可回收性的柔性彈性體成為研究熱點。然而,為提高強度,通常是添加無機填料與聚合物進行共混[3-5],但其工藝復雜[3]、成本高[6],并且由于無機填料與聚合物基體缺乏表面相互作用力,過多的填料在基體內聚集,從而形成內部缺陷。另外,這類材料不具有修復和回收特性,造成資源浪費。目前,許多研究發現在聚合物中引入動態非共價鍵[7-8]增加其交聯度,可同時實現材料的增強增韌和修復回收再利用。這些非共價鍵主要包括氫鍵[9-11]、π-π堆積[12-13]、金屬配位鍵[14-16]和陽離子-π作用[17-18]。因此,本文通過將無機填料NiFe-LDH與線性聚合物TP混合共聚制備復合柔性彈性體,利用NiFe-LDH表面豐富的羥基、裸露的金屬離子Ni2+,Fe3+與TP形成的界面氫鍵和陽離子-π相互作用,緩解填料易聚集的問題。并且,界面氫鍵和陽離子-π相互作用作為交聯點和犧牲鍵,在提高材料強度和韌性的同時,可賦予材料一定的修復和回收性。
六水合硝酸鎳 (Ni(NO3)2·6H2O),分析純,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色胺(Tryptamine)(純度為98%),無水乙醇(分析純),成都市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1,4-丁二醇二縮水甘油醚(BuDGE),環氧值為0.74,成都市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九水合硝酸鐵 (Fe(NO3)3·9H2O),分析純,成都市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六次甲基四胺(C6H12N4),純度為98%,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去離子水,西南科技大學環境友好能源國家重點實驗室自制。
HTS-100-SS水熱反應釜,安徽科冪機械科技有限公司;DZF-6092真空干燥箱, DHG-9145A鼓風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H2-16K臺式高速離心機,湖南可成儀器設備有限公司;LGJ-12真空冷凍干燥機,北京松源華興科技有限公司;TENSOR II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德國布魯克;LX-57B X 射線衍射儀,日本Rigaku;Gemini SEM 300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德國蔡司公司;CMT4304萬能試驗機,美斯特工業系統有限公司;RF 6000熒光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UV-2600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RCT Basic 磁力攪拌器,德國IKA。
1.3.1 多層NiFe-LDH材料的制備
首先,將Ni(NO3)2·6H2O,Fe(NO3)3·9H2O及C6H12N4(摩爾比為2.0∶1.0∶2.8)在去離子水中溶解,得到均勻的棕褐色溶液,然后將其倒入水熱反應釜中,在140 ℃ 鼓風烘箱中反應9 h后,經過抽濾、洗滌、離心、冷凍干燥,得到NiFe-LDH黃色固體,最后研磨成NiFe-LDH粉末,待用。
1.3.2 線性聚合物TP的制備
首先,將一定質量的色胺(Tryptamine)在無水乙醇中溶解后加入等摩爾量的1,4-丁二醇二縮水甘油醚(BuDGE),攪拌成均相溶液后,升溫到80 ℃,繼續攪拌并冷凝回流2.5 h,通過活潑氫與環氧基團反應得到線性聚合物TP溶液。經過旋蒸濃縮得到黏稠的油狀液體,將其倒入聚四氟乙烯模具中,經過80 ℃真空干燥48 h得到含有吲哚環的線性聚合物TP膜。
1.3.3 NiFe-LDH/TP復合材料的制備
如圖1所示,在無水乙醇中加入一定量的NiFe-LDH 粉末,超聲成均勻分散的NiFe-LDH溶液,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線性聚合物TP,升溫至80 ℃ 攪拌2.5 h,使NiFe-LDH與線性聚合物TP充分混合,然后旋蒸除去溶劑,最后80 ℃ 真空固化24 h后得到NiFe-LDH質量分數為0%,1%,2%,3%,4%的NiFe-LDH/TP復合材料,分別標記為TP,1%NiFe-LDH/TP,2%NiFe-LDH/TP,3%NiFe-LDH/TP,4%NiFe-LDH/TP。
圖1 NiFe-LDH/TP復合材料的合成機理圖Fig.1 Synthesis mechanism schematic of NiFe-LDH/TP composites
采用FT-IR和XRD對NiFe-LDH的成分與結構進行分析。NiFe-LDH的紅外吸收曲線如圖2(a)所示,在1 387 cm-1和3 500 cm-1處的吸收峰分別代表層間NO3-的伸縮振動和羥基的伸縮振動,而低于800 cm-1的幾個吸收峰代表金屬-氧鍵的伸縮振動,表明NiFe-LDH含有豐富的羥基和金屬陽離子。圖2(b) 是NiFe-LDH的XRD圖譜,由圖2(b)可知NiFe-LDH的XRD結果與PDF#40-0215卡片基本一致,出現了NiFe-LDH的(003),(006),(101),(012),(015),(018),(110),(113)特征衍射峰,且峰形尖銳,說明制備的NiFe-LDH為規則的多層結構。
圖2 NiFe-LDH的結構分析Fig.2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iFe-LDH
采用SEM對NiFe-LDH進行形貌分析,結果如圖3(a)所示。由圖3(a)可見,NiFe-LDH材料呈堆疊的片狀結構,大小和分布均勻,厚度大約為50 nm,寬度為500~2 000 nm。
通過對NiFe-LDH進行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S)測試,觀察其元素種類及其分布情況。從圖3(b)可知,元素鐵、氧、鎳在NiFe-LDH中分布均勻。對EDS能譜曲線(圖3(c))進行分析得到元素氧、鐵、鎳的占比分別為76.44%,7.32%和16.24%,表明其中鐵和鎳的原子個數比約為1∶2,符合NiFe-LDH設計。
圖3 NiFe-LDH的形貌分析和元素分布Fig.3 Morphology analysis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NiFe-LDH
圖4是BuDGE,TA,TP的紅外光譜圖,通過對比發現,色胺在3 670 cm-1的胺基吸收峰和1,4-丁二醇二縮水甘油醚在912 cm-1處的環氧吸收峰完全消失,同時在線性聚合物TP中出現了3 411 cm-1的羥基吸收峰,證明線性聚合物TP的成功制備。
圖4 BuDGE,TA,TP的紅外光譜圖Fig.4 FT-IR spectrum of BuDGE, TA and TP
采用單軸拉伸實驗對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進行表征,圖5(a)為NiFe-LDH/TP的應力-應變曲線。由圖5(a)可見,隨著NiFe-LDH增多,復合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均先增大后減小,其中3%NiFe-LDH/TP的力學性能最優異,斷裂應力σ=2.19 MPa,斷裂應變ε=104.12%,分別為基體TP的2.2倍和1.8倍(圖5(b)),表明加入適量NiFe-LDH可以同時實現增強增韌。但當NiFe-LDH質量分數為4% 時,其力學性能急劇降低,這可能是由于過多的NiFe-LDH在基體TP中出現聚集,導致強度顯著降低。因此,將具有最優力學性能的3%NiFe-LDH/TP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研究NiFe-LDH/TP復合材料的耐溶劑性、相互作用力和回收等性能。
圖5 NiFe-LDH/TP復合材料的物化性能Fig.5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iFe-LDH/TP composites
采用TGA對TP和3%NiFe-LDH/TP的熱分解溫度進行分析對比,圖5(c)為TP和3%NiFe-LDH/TP的TGA曲線圖。從圖5(c)可以看出,TP失重為5%時的熱分解溫度T5%=187 ℃,而3%NiFe-LDH/TP的熱分解溫度T5%=245 ℃,表明NiFe-LDH與TP形成的界面相互作用力可顯著提高材料的熱分解溫度[19]。
在不同條件下浸泡3%NiFe-LDH/TP膜12 h,觀察其是否溶解,以表征NiFe-LDH/TP復合材料的耐溶劑性,結果如圖5(d)所示。在室溫和 80 ℃ 下,將 3%NiFe-LDH/TP塊體浸泡在NMP,DMF,DMSO,CHCl3和DMAc中,12 h后,觀察到3%NiFe-LDH/TP都沒有出現溶解的情況,并且尺寸幾乎不變,表明NiFe-LDH/TP具有優異的耐溶劑性。這與線性聚合物TP形成鮮明對比,主要是因為NiFe-LDH/TP中NiFe-LDH與TP形成界面氫鍵和陽離子-π交聯,使其在不同溶劑中都保持優異的尺寸穩定性。
為證明NiFe-LDH/TP的界面氫鍵和陽離子-π相互作用力,采用紅外光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熒光光譜等測試手段加以證明,最后再通過理論計算進一步證明陽離子-π作用力的存在。
紅外光譜常用于證明材料中氫鍵的存在[7],因此,我們分別對TP和3%NiFe-LDH/TP進行紅外測試并對比分析。圖6(a)為TP和3%NiFe-LDH/TP的紅外光譜圖。由圖6(a)可見,與TP相比,3%NiFe-LDH/TP的羥基吸收峰(約3 342 cm-1)發生藍移,證明NiFe-LDH與線性聚合物TP形成界面氫鍵。
圖6 NiFe-LDH/TP相互作用力的實驗證明Fig.6 Experimental proof of NiFe-LDH/TP interaction force
采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熒光光譜測試對NiFe-LDH/TP的陽離子-π作用加以證明。圖6(b)為TP和3%NiFe-LDH/TP的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圖。由圖6(b)可見,線性聚合物TP在200~350 nm范圍內有兩處吸收峰,分別在213 nm和300 nm,而3%NiFe-LDH/TP吸收峰的位置和強度均發生改變,表明NiFe-LDH的加入使吲哚環上的電子發生躍遷,證明NiFe-LDH/TP中存在陽離子-π作用。圖6(c)為TP和3%NiFe-LDH/TP的熒光光譜圖。由圖6(c)可見,線性聚合物TP在560 nm處存在一個對應吲哚環的發射峰,而3% NiFe-LDH/TP在560 nm處的發射峰完全消失,證明了NiFe-LDH/TP中存在陽離子-π作用。
采用理論計算進一步證明了NiFe-LDH/TP的陽離子-π作用。圖7(a)、圖7(b)分別為3%NiFe-LDH/TP中Ni2+-吲哚環、Fe3+-吲哚環的徑向分布函數圖。如圖7(a)、圖7(b)所示,Ni2+與吲哚環之間的距離主要分布在0.388 nm,Fe3+與吲哚環間的距離主要分布在0.334 nm和0.450 nm,均屬于陽離子-π作用力的距離區間范圍,證明NiFe-LDH/TP中存在Ni2+-π,Fe3+-π作用。
圖7 NiFe-LDH/TP相互作用力的理論計算Fig.7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NiFe-LDH/TP interaction force
在外界環境刺激下,氫鍵和陽離子-π作用力可實現斷裂和重組,因此使得NiFe-LDH/TP具有一定的修復能力和回收再加工能力。
采用表面劃痕修復實驗表征NiFe-LDH/TP的可修復性。圖8(a)、圖8(b)分別為3%NiFe-LDH/TP劃痕修復前后的SEM圖。如圖8(a)所示,3%NiFe-LDH/TP表面劃痕寬約50 μm,經過80 ℃處理12 h后,如圖8(b)所示,可以看到表面劃痕明顯變窄,證明NiFe-LDH/TP具有一定自修復性。
圖8 NiFe-LDH/TP 的修復和回收Fig.8 Healing and recovery of NiFe-LDH/TP
研究表明[19],PPi與陽離子具有強配位作用,通過加入PPi破壞聚合物中的陽離子-π作用,使陽離子-π交聯的聚合物拆解,經過一定的處理后,可實現聚合物的回收再利用。基于此,對于NiFe-LDH/TP的回收再利用,進行如圖8(c)所示的回收試驗:將3%NiFe-LDH/TP浸泡在PPi的NMP溶液中,80 ℃ 下攪拌40 h,3%NiFe-LDH/TP完全溶解成淡黃色溶液,將溶液與乙醚混合,出現析出物,經過過濾和干燥處理后得到回收的TP固體樣。將回收前后的TP進行紅外測試,如圖8(d)所示,回收TP的紅外曲線與原樣TP幾乎一致,證明這種回收方法不會破壞材料的化學結構。
本文首先合成了表面具有豐富羥基和金屬陽離子的NiFe-LDH,進而制得了具有界面氫鍵和陽離子-π作用的柔性彈性體NiFe-LDH/TP。利用FT-IR,XRD和SEM對NiFe-LDH的組成和形貌進行了分析驗證。對于復合材料NiFe-LDH/TP,拉伸測試表明,加入適量NiFe-LDH可有效提高復合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其中3%NiFe-LDH/TP的斷裂應力從1.00 MPa提高到2.19 MPa,斷裂應變從58.64% 提高到104.12%。通過3%NiFe-LDH/TP紅外吸收峰的藍移,證明了界面氫鍵的存在,并且通過紫外吸收峰的變化、熒光的淬滅以及理論計算證明了陽離子-π作用的存在。TGA和耐溶劑性測試表明,TP加入質量分數3% 的NiFe-LDH后,熱分解溫度從187 ℃ 提高到245 ℃,且NiFe-LDH/TP在有機溶劑中表現出優異的尺寸穩定性。將3%NiFe-LDH/TP在80 ℃ 分別處理12 h和40 h后,實現了部分修復和無損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