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把孩子培養成人才,是向來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最關注的問題。美國芝加哥大學持續4年研究了6個領域的120位杰出人士,這些青年才俊的家庭故事中蘊含的成長規律,對今天的家庭教育顯然有著啟迪意義。
成才的高頻詞:熱愛、鼓勵、意義、樂趣、習慣、自律、快樂
這些在各自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優秀人才,包括鋼琴演奏家、奧運游泳選手、雕塑家、世界級網球運動員、出色的數學家和神經醫學研究人員。他們天賦超群,成就卓著,代表著運動認知、藝術審美、人際交往等領域的不同發展方向,但成才奧秘的高頻詞卻很一致,那就是熱愛、鼓勵、意義、樂趣、習慣、自律、快樂。
成長的起點一定是快樂的
“學習的最初階段是學著玩兒的,且充滿即時可以得到的獎勵”“早期的教育一定要尊重‘悠閑和遐想’”,這些是《成才之路》這本書中的金句,猝不及防地觸動了我心里的隱痛—我女兒的第一個鋼琴老師是個大學生,總是嚴肅地板著臉,很少流露出“溫和與熱情”去和孩子親近,當時我對尋找好的啟蒙老師這件事的疏忽,應該是我女兒后來沒有愛上鋼琴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才之旅的起點一定與好奇心、被吸引、有激情、受鼓勵有關,智慧的老師能夠激發孩子的熱情,喚醒孩子對于知識的渴望,吸引孩子借由親近老師開始愛上學習。
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能走多遠
腦科學研究證明,模仿是孩子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所以成才之路上,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父母格局伴隨始終。這些杰出人才的父母出自不同的階層,共同點是熱愛生活、積極誠實、認真工作。他們凡事盡力而為,常常鼓勵孩子要朝著目標做到最好;他們有很強的時間管理和自律意識,重視對孩子的情感陪伴,尤其在孩子面對競爭、刻苦練習的時候,總是給予孩子理解、寬慰、鼓勵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多子女家庭的每個孩子未必都能成才,除了孩子天賦有區別,父母對孩子的積極回應有明顯的作用。那些提出問題常常得到認真解答、好奇心總是得到鼓勵的孩子,更有成就感,也更有力量進入艱苦、復雜和嚴格的學習過程。在今天的中國,多子女父母如何公平對待孩子,看到孩子的不同天賦,給予同樣積極的回應和鼓勵,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成才就是和孩子一起找到天職,享受人生
在我看來,孩子的成才之路其實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尋找孩子天職的過程。如果用一個四等分的圓形來顯示“享受”、“忍受”和“承受”這三種人生狀態,那么向上的扇面代表著“享受”,意味著一個人從事的職業與他的天賦、興趣、特長高度吻合,每天都滿懷激情和創造性,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投入其中。如果天賦優勢和職業完全吻合,就是“開掛”的幸福人生。
向下的扇面代表的是“忍受”的人生狀態,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天賦、興趣和特長完全相反,總是提不起勁兒來,覺得沒意思、沒勁,甚至感覺每一天都是熬日子,身心俱疲,毫無樂趣可言。如果天賦優勢與職業完全相反,就可能導致“掛了”的人生悲劇。左右兩塊扇面代表的是“承受”狀態,不享受,也沒那么痛苦,湊合,沒那么熱愛,但也沒有動力換一種活法,也沒仔細想過是否最適合自己……這是大部分人所處的狀態。
理論上,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且只有)一個最適合他的職業,究竟是什么使得這些人才找到了自己的天職呢?
守住家庭教育的常識
《成才之路》這本書中提到了120位杰出人才,絕大部分并沒有被預言能成大器,只有個別人被認為是神童。也就是說,很少有父母完全了解天賦發展的長期過程,也無法給孩子制訂完整的發展規劃。其中一位鋼琴演奏家的父母說自己并不是很有知識,做事基本就是憑常識,事情成了就成了,如果沒成就想辦法找出另外的解決方法。有一位鋼琴演奏家說父母總是明確地鼓勵、傾聽他,但從來沒有拿大棒子逼他學。
守住常識,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以后,父母要守住的主體責任和底線思維,就是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成為孩子的榜樣,而不是只把精力放在督促孩子成長上。就像有的孩子吐槽的那樣,最糟糕的父母是自己是笨鳥,卻逼著孩子先飛,拼命飛。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孩子的天賦和學習初期的興趣固然重要,但成才還需要確定長期目標并愿意為此付出刻苦的努力,需要有內在的動力。這樣的動力來自父母對孩子天賦的敏感、及時的回應、持續的鼓勵,也來自育兒過程中逐漸操練出來的智慧。比如一位奧運運動員的媽媽,在孩子想打退堂鼓的時候要求孩子“在贏的時候停止”,當然,當孩子努力贏得下一個目標的時候,他就不想停了。這樣的情感支持非常有智慧,值得借鑒。
這個分析結果與哈佛大學的一個歷時15年采訪超過200名成功人士及其父母的研究結論驚人的相似:杰出父母的教養法則就是幫助孩子發揮最大的潛能、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成為更好的父母
杰出人才,是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并且一生都在成長的人,他們的父母并非“虎媽狼爸”,不把要求孩子進名校當成唯一出路,不在高壓和緊張的情緒下強迫孩子學習,而是努力發現孩子的使命感和自驅力。這些父母善于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提問和思考,認真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鼓勵孩子做自己愛做的事,讓孩子去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而不是替父母實現夢想。
作者簡介
楊詠梅,《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主編,第二屆全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宣傳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