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勇
[摘 要] 創新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法學教育的時代主題,地方高校同樣肩負著培養創新型法律人才的重要任務。地方高校在創新型法律人才培養過程當中存在教學手段單一、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性教學重視不夠、師資力量不夠雄厚、校地合作與校校合作不夠緊密等諸多問題。地方高校創新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地方性、實務性、綜合性、創新性。為了實現創新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地方高校應在教學方法改革、課程內容設置、實踐性教學平臺建設、多元化導師培育、校地合作、校校合作上做出重大努力與切實改進。
[關鍵詞] 地方高校;法律人才;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3-0157-04
一、創新型法律人才的內涵
創新是一個群體發展的內核,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群體是很難獲得發展的。所謂創新,就是對過去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解和組合,以產生一種新的、獨特的具有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成果的過程。創新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統一。創新意識是一種不安現狀,追求更好、更強的進取精神。創新型法律人才是指既擁有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又擁有強烈創新意識和較強創新能力,能夠解決或應對各種法律問題的法律人才。法律問題往往錯綜復雜,既有“理”,也有“情”,既要對事實進行判斷,又要對法理加以解釋。
二、創新型法律人才應具有的素養
首先,應對法律有端正的態度。態度是個體對對象所持有的持久穩定內在反應的傾向,是影響個體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態度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要素,它們彼此之間相輔相成。創新型法律人才必須有公正的態度。法律人才大部分是要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的。法律的美德是公正,公正既是法律的起點,也是法律的終點。公正是法律的靈魂,無論法理多深刻,法意表達多復雜,其指導思想都是公正。法律人才的創新是在公正基礎上的創新,離開公正,任何法律創新都是可怕的。因此,創新型法律人才必須有永持公正的態度。
其次,應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法學專業知識是法律專業人才安身和立命的基礎,只有掌握了專業的法律知識,才有可能準確從事法律實務工作[1]。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基礎扎實、專業面寬、人員素質高和適應能力強的高級法律專門人才,法學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比這個更高,但都對學業基礎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基礎扎實”中的“基礎”,對創新型法律人才來說,不僅包括法學理論基礎,如法理學、法哲學、法律思想史、憲法學、比較法學等,還包括非法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如社會學、哲學、經濟學、文學等,甚至還有自然科學方面和軍事方面的基礎知識,如計算機犯罪、間諜罪等的法律問題分析與裁判事務。
再次,有著敏銳的邏輯思辨能力。思維能力是一切其他能力的基礎性能力,沒有正常的思維能力就不會是一個正常的人,壓根談不上任何創新。創新型法律人才不僅要有正常的思維能力,還要有出類拔萃的、敏銳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型法律人才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型、高素質的法律人才應當注重法律論證和法律推理過程,具有科學思維和較強的思辨能力,能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問題,視野開闊,眼光深邃,不唯上,不唯書,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具有懷疑和批判精神。
最后,應有著較強的創新能力。法律是一個高度抽象、相對穩定的規則體系,但社會卻是一個錯綜復雜、不斷變化的體系。法律人不能硬搬法條去處理社會問題,否則會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因此,法律人才既要在現有的靜態法律規則和動態社會的現實之間迅速找到聯結點;同時,法律人才需要為復雜多變的社會提供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
三、高校培養創新型法律人才面臨的困境
(一)培養過程存在薄弱環節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高校在法律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離創新型法律人才培養和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高校尤為明顯。
第一,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法有待改進。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尤其是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和互聯網獲得迅猛發展,它們已經走入當前的法律課堂。但總的說來,多媒體更多的只是替代了傳統的黑板,教學模式依然“濤聲依舊”。主流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填鴨式”教學比比皆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次要地位、被動狀態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我國法學本科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在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的發展受到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和地方經濟發展程度的直接影響,有些地方由于經濟發展不太理想,教育投入相對較少,法律人才培養的相關經費偏少甚至嚴重匱乏,教學設備落后,很難在教學方法上取得大的改革成果,“填鴨式”教學還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實質性的改變。法學“填鴨式”教學帶來的后果是:法律教學不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技術,只對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教導。最終導致不僅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反而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反感情緒[2]。
第二,課程設置有待改善與完善。目前大部分法學專業在構建創新創業類課程時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不僅未能給予創新創業類課程充足的課時,而且也沒有實現法學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類課程之間的有機銜接[3]。筆者從本校的法律人才培養方案和曾經考察交流過同類地方院校的法律人才培養方案中看到,絕大多數培養方案都以專業方向為課程模塊的設置為基點,學生一旦選擇某一專業方向,其學習的課程就已完全確定。課程總數和門類受到學科方向的嚴格約束,如模塊中的行政法方向限選課、民法方向限選課等。我國在法學教育的頂層設計中,教育部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了16門核心課程是法學專業課程設置與開設的底線要求。但是這些核心課程的教授是需要充分的學時來完成的,如果課時數不足,對知識點多、信息量大的課程就只能走馬觀花,略知皮毛,無法實現法學教指委的初衷。這種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方式容易使課程設置與司法實務部門的實際需求相脫離。如法庭速錄人才培養中的速錄技術和技巧的掌握。0880D64A-C198-45C2-8E33-7F10A71B8D9C
第三,實踐教學有待加強。在我國法律人才的培養中,一項廣受社會詬病的事實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法學專業的教學培養方案中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只是理論教學的輔助性手段,并不是強制或者有意識設置的重要課程。法律人才的實踐能力偏弱,普遍缺乏把法學知識和法學原理運用于司法實務的能力。有些法律人才要到工作崗位上通過幾年的傳、幫、帶活動才能得到根本改觀。學生實踐能力偏弱的原因是學校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雖然地方高校總體上對法學教學予以高度重視,但多數都體現在理論課上,部分學校的法律實踐教學課只是點綴,學校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評價和檢測標準或規范。
第四,師資力量不夠雄厚。卓越的師資隊伍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先決條件,師資隊伍水平和投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水平和高度。我國法律人才培養的現實表明,法律人才的招生錄取曾有過“井噴式”激增,在激增時期,高校的法學教師增長速度卻落后于學生的增加速度。為了完成法學教學任務,個別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其他相關專業轉為法學教師的現象,這在地方高校更為常見。盡管轉行教師也通過各種途徑參加法學專業知識的培訓與進修,但法學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理論難度也大,短時培訓從事高校法律人才的培養還是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法律的實踐性強,高校對“雙師型”教師的需求量很大,時至今日,“雙師型”法學教師仍處于稀缺狀態。地方高校近年來引進了不少具有博士學歷學位的法學教師,這些教師法學理論知識雄厚,理論功底深厚,但他們更擅長學術研究,缺乏足夠的法律實踐閱歷,其法學實踐教學能力并不高,甚至頗為欠缺,對創新型法律人才的培養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校地、校校合作辦學力度不夠
社會主義法治是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在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方面,高校是法律人才的培養者,社會各界尤其司法部門是法律人才的使用者。人才培養的合格、創新甚至卓越需要得到用人單位的檢驗。法律實務部門也應當具備主人翁意識,將自己作為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中的重要一員。如果用人單位能夠較早地介入人才培養環節,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法律人才的實踐能力方面無疑會有不小的補益。校地合作是貫通法律人才在培養和使用環節的有益手段。《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探索“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意見》為地方高校與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法律人才指明了方向。《意見》出臺以后有些高校立即行動,積極探索,但有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地方法律實務部門“案多人少”的矛盾多年來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法律事務部門抽不出人力和時間來協助地方高校培養法律人才,再加上地方院校與實務部門之間缺乏常態化和穩定的聯系。有些高校在培養方案中注明要與哪些地方法律事務部門進行合作,但更多地停留在文件上,沒有很好地落實到行動上,地方高校與地方法律實務部門合作教學的力度顯然不夠。
地方高校是由地方財政投資建設和管理的,地方高校的發展受到地方政府的直接影響。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支持當地高校發展的財力有限,勢必影響地方高校法學教育的教學設備采購和師資力量的打造。彌補這一缺陷的有益做法就是地方高校與中央高校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合作,有效吸納重點院校高質量的師資和較好的教學設備與環境。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地方院校邀請重點院校的名師來校進行講學外,其他的合作偏少,合作力度遠遠不夠。
四、創新型法律人才培養的路徑
(一)教師隊伍的優化
要培養創新型法律人才,首先要建設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的高水平具體說來就是擔任理論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雄厚的理論基礎及較強的科研能力;擔任實踐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應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解決復雜法律事務問題的能力;或者是打造既有高理論水平又有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要培養創新型法律人才,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師要滿足多元化要求。必須努力改變以前教授授課重在把課程知識內容講授清楚,讓學生聽懂的層面上。以前的教師自身獲取個人榮譽和晉升職稱主要依賴其學術研究成果。很少將教師的考核與學生培養,尤其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掛鉤。地方高校要積極探索教師能力考核與學生能力培養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以多元考核的方式促使教師把一定的精力放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來。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應盡快落實法學本科生的導師制甚至雙導師制。導師制有利于把創新型法律人才個體與具體的教師聯系起來,使教師能精準培養學生,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雙導師制既可以是理論教師和實踐教師組合,也可以是本校教師和校外教師組合,以達到多元發展的目標。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首先,要把“重基礎、強能力和提素質”作為創新型法律人才的課堂教學目標,重點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保證教育部教指委規定的16門法學核心課程得到良好教授的前提下,完善培養方案,科學進行課程設置,可以根據社會的多元需要來完善課程設置。創新型法律人才的教學首先要強化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學科性質的教學是基礎,是根本,是不能忽視的。在強化學生對教育部規定的16門法學核心課程學習,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強化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法學基本原理的能力。其次,還要加強人文社科課程的教學。創新型法律人才人文社科的教學能為學生理解法律概念和運用法學理論解決法律實務問題提供寬闊、堅實的知識基底。如語言文字學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法規法條,哲學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辯證思維等。最后,要加強法律專業技能課的教學,加強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法律應用能力。如強化法律邏輯學、證據學、法律文書寫作和法律辯論技巧的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辨識能力、辯說能力和創新能力大有裨益。
(三)學生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強化
對創新型法律人才來說,法律實踐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與學生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重大關系。另一方面與教師的實踐教學也深有關涉。地方高校在實踐教學中要重視實踐教學平臺的應用。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和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在實踐教學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校內平臺包括模擬法庭、實踐中心、實訓中心等;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包括地方的司法部門、法律服務基地、法律實習場所等。在校內,應定期開展模擬法庭和法律服務活動;在校外,應定期組織學生到律師事務所、檢察院、法院、仲裁機構等參與司法實踐。要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教師應放手讓學生根據其所學到的法學原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此外,還要指導學生搞好專業實習、法律咨詢和司法調研。0880D64A-C198-45C2-8E33-7F10A71B8D9C
實踐教學還要高度重視案例教學。教師應精選典型案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同時,營造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在案例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情景教學法、問答教學法、討論法、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努力思考,積極爭辯。這樣,學生的法律創新能力就會被潛移默化地培育出來。
(四)積極推進兩種合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的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黨中央的這一英明決策對加強地方高校與地方司法部門的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對培養具有深厚法學理論基礎和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法律“雙師型”教師具有重大意義。地方法學院校與法律實務部門應當高度配合,各自利用自身優勢,進行人才聯合培養。一方面,高校可以派出有扎實基礎理論知識的青年教師去司法部門和律師事務所掛職或兼職;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請有名望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擔任法學兼職教師或學生指導教師。
同時,加強地方高校與中央高校或其他名校之間的合作。(1)可以經常性地邀請知名法學學者、法學專家講學。講學時力戒形式主義,以解決法學理論難點和疑難事務問題為根本目的。(2)可以邀請外校教師擔任教學顧問,為本校的教學“把脈糾偏”。(3)聘請校外學者擔任學生導師,與本校教師在學生指導和培養中形成互補,以實現多元化教學與輔導。(4)邀請校外教師參與本校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特別是參與本校的教學教改課題,力求在創新型法律人才培養中做出實效。
參考文獻
[1]孫彩虹.依法治國背景下實務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8(5):15.
[2]邵警清.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以淮南師范學院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3):137.
[3]劉富文.創新創業教育視域下法學教育改革的路徑選擇[J].科幻畫報,2021(3):6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Law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ENG Yong
(School of Law,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law talents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law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law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law talent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teaching means,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practical teaching, insufficient teachers, and insufficient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The training goal of innovative law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local, practical,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goal of innovative law talent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in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curriculum content sett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diversified tutors cultivation,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w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收稿日期] 2022-01-09
[基金項目] 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法治新常態下創新創業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16JGB166);2015年度廣西師范大學課程與教改項目“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構與實踐研究”(A-0201-00-00013F)
[作者簡介] 鄭 勇(1972—),男,貴州正安人,法學碩士,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知識產權法、法學教育研究。0880D64A-C198-45C2-8E33-7F10A71B8D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