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薇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東城街道中心小學 浙江 臺州 318020)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一年級學生處在識字學詞的階段,書面詞匯相對貧乏,而且大腦處于散亂狀態,詞匯之間沒有形成聯系。他們的表達是不規范的,有時“內容模糊”,有時“手口并用”,因此對一年級學生來說,語言積累尤為重要。教師要教他們學習規范的語言、準確的語言,引導他們積累語言,鼓勵運用積累的語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質量。語言積累要從課內走向課外,由詞語走向句子,由句子走向篇章。
1.1 夯實詞語積累。
1.1.1 結合學情,由易到難。最簡單、最基本的積累應該從詞語開始。一年級的兒童經過幼兒園的學習,語言表達已經開始發展。他們雖然儲備了一定的詞匯量,但是他們的大腦依然是處于散亂狀態的,詞匯之間是沒有聯系的。教師要根據學情,依托教材,盡早安排,幫助孩子歸類梳理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備。教師可以先從簡單的名詞、動詞開始,進行歸類,引導孩子梳理。如:一上教材中,在學習了拼音“bpmf”之后,課文就安排了“爸爸、媽媽”的識字,在學習了“dtnl”安排了“馬路、泥土”的識字,在學習了“ai.ei.ui”后安排了“妹妹、奶奶”的識字,這些詞語都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教師在教學識字后,就可以以此為契機,向孩子們講解名詞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儲備,說出生活中表示事物名稱的詞語。
同樣,在學習了拼音“gkh”后,課文安排了“畫畫、打鼓”的識字,在學習了“jqx”后安排了“搭積木、下棋”的識字,在學習了“zhi.chi.shi”后安排了“擦桌子、折紙”的識字,這些都是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做過的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理解什么是動詞,找出表示人物動作的詞語,并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他們還知道哪些表示動作的詞語。
1.1.2 整體觀照,合理安排。和名詞、動詞比起來,數量詞和形容詞的學習要難得多,教材中對這兩項內容的編排積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整體觀照的意識,找準積累的點,合理安排教學策略。
教材中關于數量詞的學習,第一次編排是在一上識字第七課《大小多少》,課文出現了“一頭黃牛一只貓”“一群鴨子一只鳥”“一個蘋果一顆棗”“一堆杏子一個桃”。在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會書上的幾個數量詞的搭配后,再對“頭”“只”“群”“個”“顆”“堆”這些數量詞的用法做簡單的歸類講解,最后引導學生說出這些數量詞的不同搭配,以一個串起一類。
數量詞的第二次學習,編排在一下《語文園地二》識字加油站。教材安排了“一輛車、一匹馬、一冊書、一支鉛筆、一棵樹、一架飛機”。雖然“車、馬、書、鉛筆、樹、飛機”都是常見的事物,但是形容他們的量詞卻并不常見,和第一次的編排相比,第二次明顯增加了難度。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在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之后學習數量詞的準確運用。教師在教學了課文中的內容后,可以通過“用上相同的數量詞說說其他事物”和“繼續補充其他數量詞來說說生活中的事物”,構建起學生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從課內走向課外。這樣數量詞的積累就慢慢地豐盈起來,有助于提高了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1.1.3 關注課后練習。課后練習體現課文語文元素的落實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一年級的課文,教材在編排時并沒有明確地指出語文要素,但作為老師卻要有語文訓練的意識。統編教材的課后習題中的“讀一讀,記一記”板塊的安排就是指向語言積累這一語文要素的。內容的安排也非常的合理,同一類內容縱向安排,層層遞進,體現深度;不同內容橫向安排,體現廣度。
如關于偏正式短語“怎么樣的什么”的學習,教材就體現了梯度,如下表

課題要求內容一上《小小的船》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船 小小的船 月兒 彎彎的月兒星星 閃閃的星星 天 藍藍的天(我還會說:彎彎的小河、藍藍的天……)一上《項鏈》讀一讀,說一說,看誰說得多金色的、雪白的、快活的(我會說:金色的太陽……)

一下《我多想去看看》讀一讀,記一記彎彎的小路、寬寬的公路美麗的天山、潔白的雪蓮雄偉的天安門、壯觀的升旗儀式一下《棉花姑娘》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碧綠碧綠的葉子 碧綠碧綠的( ) 雪白雪白的棉花 雪白雪白的( )
通過這四次的學習積累,同學們對表示“怎么樣”的形容詞有了準確的認識,對于“怎么樣的什么”的短語結構也清楚地掌握,慢慢地語言會變得豐富起來。
而一下教材的其他的“讀一讀,記一記”中,內容和形式更加非常豐富,有的要求讀記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有的引導分類積累短語,還有的是對新知識的補充。如下表所示

課題內容積累指向《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個接一個》《夜色》 《人之初》《古詩兩首》 《文具的家》給本課新學的生字擴詞讀記生字組成的詞語《四個太陽》高山、果園、田野碧綠、金黃、火紅清涼、香甜、溫暖表示地點、顏色、感覺的詞分類積累《樹和喜鵲》嘰嘰喳喳、安安靜靜AABB式詞語《怎么都快樂》跳繩、踢足球、講故事聽音樂、打排球、玩游戲動賓結構的短語《彩虹》蕩來蕩去 飄來飄去游來游去 跑來跑去“( )來( )去”結構詞語

《動物兒歌》蜻蜓展翅 蝴蝶飛舞蚯蚓松土 螞蟻搬家蝌蚪游水 蜘蛛結網“什么干什么”式短語………………
教師要利用好課后的習題,讓學生“一課一積累”,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進入大腦內的語言資源庫,成為提高語言表達質量的“源頭活水”。
1.2 規范句子學習。
1.2.1 感知語言結構,建立句子概念。一年級兒童對于完整的句子還沒有清晰的概念,對句子的理解運用處于起步階段,不懂句子的成分,不懂標點符號的使用,他們的表達是殘缺的,是簡化式、填空式的。而教材中的語言是規范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精準捕捉學習的契機,幫助孩子感知語言結構,建立句子的概念。
如《青蛙寫詩》中的“我要寫詩啦!”“我要給你當個小逗號。”“我能當個小句號。”“我們可以當省略號”。這就是最規范的語言句式“誰干什么”。
《雨點兒》中,“數不清的雨點兒,從半空中飄落下來。”是陳述句的另外一種范式“什么怎么樣”。
《雪地里的小畫家》中的“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和《猴子撈月亮》里的“糟啦,糟啦!月亮掉進井里啦!”這兩個句子,又呈現了強烈情感表達的句子方法——“句式反復”。
教材安排這樣的課文,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規范的語言句式,教孩子規范地表達,規范運用語言。這樣的語言訓練點,是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質量的切入點。教學中我們要抓住這種范式,練習表達,背誦積累,感知語言結構,建立句子概念。
1.2.2 學習精彩片段,掌握表達技巧。吳忠豪教授指出:“句段承載著詞語怎樣運用,詞與詞怎么搭配、詞與句怎么組合,句與句怎么構建等等”。教材里的一些精彩語段,為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了優秀的范例。一年級的孩子對語言的再加工能力較低,這些范例就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支架。如《大還是小》一至四小節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自己系鞋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我夠不到按鈕的時候,我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說說“什么時候小朋友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又覺得自己很小”,畫出課文中的句子。再讀讀句子,結合插圖理解,明白覺得自己很大是因為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做,覺得自己很小是因為有些事做不到。文章表達很清楚,先說結果,后表原因。課文的課后習題里安排了“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的說話練習。教師就可以仿照課文,設計填空式的說話訓練的模式: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____________的時候,我自己____________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大。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我自己____________的時候,我自己____________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這種依托教材設計填空式的說話訓練,既降低了學生說話的難度,又使學生在課文中學會的語言得以運用,內化方法,規范語言表達,讓積累落到了實處。
1.3 模仿樣本表達。王榮生教授在《語文課課程論基礎》中鑒別出了語文教材選編課文的五種類型,其中一種類型就是樣本。樣本顧名思義就是語言的樣本、表達的樣本、典范句式的樣本。教學中選好、用好樣本,讓學生經歷語言的學習過程,進而通過語言實踐內化為個人語言,這無疑是語言積累的最高境界。一年級的教材雖然簡短,但文質兼美,有很多優秀的樣本,提供給孩子學習表達的范例。
《烏鴉喝水》就是學生學習簡單記敘文的一個很好的樣本。課文共有三小節,第一小節寫烏鴉想喝水,但是遇到了困難;第二小節寫烏鴉看到小石子想出辦法來了;第三小節寫烏鴉怎樣解決困難,喝到水。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得非常清楚,這就是最簡單的記敘文范本。“但是”“怎么辦呢?”“看見( )想出辦法來了”這些過渡性詞語的運用,使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表達非常的連貫。
在教學完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就可以整合教學口語交際《小白兔運南瓜》,引導學生把在《烏鴉喝水》的語言表達方法遷移運用到《小白兔運南瓜》這個看圖說話中來。如第一小節先說說小白兔想運南瓜,遇到了什么困難?第二小節再說說小白兔看到什么想出辦法來了?第三小節最后說說小白兔是怎樣解決困難,把南瓜運回家。教師同樣可以設計這樣的填空式練習:
一只小兔到菜園里摘南瓜。小兔看見南瓜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
怎么辦呢?
小兔看見____________,想出辦法來了。
小兔把南瓜____________。小兔就把南瓜搬回了家。
在完成《小白兔運南瓜》的看圖說話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開動腦筋,自行設計一個小故事,進行深層遷移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思維跳躍性很強,也很容易產生天馬行空的思想。教師應該鼓勵這種看起來不切實際的想象,抓住學生智能發展的每一次機會,提高學生可塑性,幫助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特長,在之后的學習中揚長避短,更好的以所長帶動全面發展,獲得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A同學就根據老師的模板創造出了這樣一個故事“采蘑菇的小紅帽”:
有一天,小紅帽的奶奶想吃蘑菇湯,于是小紅帽就去山上采摘蘑菇。可是蘑菇有很多種類,小紅帽記得奶奶說過顏色鮮艷的蘑菇有劇毒,于是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ipad,用拍照識圖功能識別出了可以吃的蘑菇,小紅帽很高興地采摘了一筐蘑菇,可是下山的時候遇到了可惡的大灰狼,于是小紅帽就大聲呼救,正好碰到獵人大叔在打獵,于是就讓獵人幫忙打死了大灰狼,終于成功回到了家,奶奶也吃到了自己喜歡的蘑菇湯。
整個故事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小紅帽和大灰狼的故事經過A同學的演繹變得更加曲折,ipad的出現也令人啼笑皆非,教師在點評這個故事的時候不要全盤否定,切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應該正確引導。以A同學的故事為例,學生已經準確掌握了記敘文的敘事技巧,但是在創作中出現了風格不統一的問題,例如可以建議學生將ipad換成奶奶給的蘑菇識別寶書,小紅帽用書上的圖片和蘑菇對比,找到了無毒可食用的蘑菇。當然也要告訴學生并不是風格不統一就是錯誤的,只是在他們這個學習階段,使用統一風格的文本體裁更合適等,幫助學生愛上表達,用想象力為表達裝上飛翔的翅膀。
通過樣本的規范引路,大大降低了口語交際的難度,學生就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且對于今后此類寫話就有了一定的經驗,能在訓練中慢慢地掌握方法。這樣的樣本積累越多,學生的表達就越容易,語言表達的質量也越來越高,從而使內化和表達和諧統一。
2.1 讀童謠。《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童謠和兒歌形式簡短,音節和諧,幽默詼諧,兒童樂于接受模仿。一年級的教材中雖然安排了一定數量的童謠和兒歌,但畢竟是有限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到廣大的童謠天地里去,引導他們去讀、去說、去積累。
一下第一單元的《快樂讀書吧》“讀讀童謠和兒歌”安排了兩首童謠。通過學習小伙伴的對話,把閱讀從課內引向了課外,教師可推薦學生課外閱讀《讀讀童謠和詩歌》(共四冊)。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童謠里一些有趣的語言和故事,去和“爬燈臺的老鼠、吹牛皮的蟈蟈、快活的小松鼠”做朋友;去大自然中看“雨兒下,風兒吹,魚兒游,鳥兒飛,四季花兒開”;去感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飄啊飄,風箏飛得高”的童年生活……盡情地徜徉在童謠的天地里。
2.2 讀繪本。圖畫、文字、故事是繪本的核心概念構成詞,簡單來說就是日常所說的圖畫書。相對于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教材來說,它更加生動形象,脫離具體知識點和課堂形式的桎梏,能夠更好地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起來,繪本圖文并茂,是一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課外閱讀材料。繪本的內容充滿童趣,語言簡單,句式相似,容易模仿,便于孩子積累。
如在《我爸爸》中,這些句子既有趣又有規律:“我爸爸吃得像河馬一樣多,游得像魚一樣快;他像大猩猩一樣強壯,像河馬一樣快樂;他像房子一樣高大,有時候像泰迪熊一樣柔軟;他像貓頭鷹一樣聰明,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傻事……”《我媽媽》里面也有類似的句子:“她的歌聲像天使一樣甜美,她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我媽媽像蝴蝶一樣美麗,還像沙發一樣舒服;她像貓咪一樣溫柔,有時候又像犀牛一樣強悍……”多讀多積累這樣的語言,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有趣、靈活,自然而然,語言表達的質量也會越來越高。繪本閱讀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通過時間積累,為了加強繪本閱讀的效果,教師可以聯系家長,發揮家校聯動作用,讓家長在學生放學后鼓勵學生為自己朗讀繪本故事,通過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幫助學生保證繪本閱讀的質量和數量,由此量變產生質變。
綜上所述,無論是詞匯量的積累、語言句式的積累還是經典語段和篇章的積累,都理應成為語文課的首要任務,因為這是由學習語言運用的根本任務決定的,是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的,也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夯實語文基礎的重要任務。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語言積累,讓語言表達這朵花開得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