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兵 周曉慧
[摘 要] 針對目前傳統黨課學習形式存在的不足,文章探討了基于情感場生態的黨課創新路徑。在創設校園情感文化的背景下,講述者及聽講者以較高的情感素養進入精心營造的情感場,使得學習黨課更具有震撼心靈的持久力量,更好地提升了黨課的實效性,為學校創新黨建工作、打造黨建文化品牌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 情感場;黨課創新;黨課實效
學習黨課是黨員提升理論水平、加強黨性修養最常用的形式,建設真正入腦、入心的黨課是學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目前傳統黨課學習形式存在著不足,例如,講授方式偏向于單向灌輸,內容上側重于認知交流而忽視情感、人際交流,效果上偏向模式化,無法激發聽講者的共鳴,難以將共產主義信仰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新時代對黨建水平和黨課質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增強黨課的吸引力、激發黨建活力,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實踐的重要問題。
一、提升黨員情感素養
自2014年以來,筆者所在學校就致力于將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理論在普通中學里實施且落地生根,已經在“情感德育”“情感—交往型課堂”等多個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優化了教育教學生態,構建了校園情感場。在豐厚的校園情感文化的滋養下,教師的情感表達能力顯著提高,教師的情感素養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筆者所在學校的黨員占在職教職工的46%,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情感教育研究團隊更是以黨員為主體,這就為情感教育向黨建工作領域的縱深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實施環境。創新探索黨課學習形式從構建到實施,參與其中各個環節的黨員同志,無論是主講還是演講抑或是訪談,都注重以流暢的情感交流帶動認知傳遞,展現了較高的情感素養。而聽講者同樣是學校的黨員同志,也具備較高的情感感知能力,與臺上的講授者之間展開了積極而高質量的情感互動,共同構建了強大的情感場,將黨課一次次推向高潮。
黨課創新探索拓展了校園情感場的覆蓋范圍,有利于打破意識形態工作在觸及心靈、塑造靈魂方面遭遇的困境,進一步發揮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強化輻射效應,形成全員情感育人的濃厚氛圍。
二、創新黨課呈現方式
與傳統型黨課相比,基于情感場生態的黨課在完成對相關認知講授的同時,更加注重情境的創設和感官的刺激,使講授者和聽講者進入特定的時空場域之中,達到以情感促進認知、增強認同的效果。
在《回望革命黨史? ? 弘揚偉大精神》這節黨課中,以時間為經線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奮斗歷程。為了將每個不同時期的精神風貌體現出來,在每個篇章都設置了不同的情境。在第一篇章《啟航——紅船精神》中,通過視頻模擬重現了中共一大最后一次開會的晚上遭遇特務的驚險場景,全場進入了緊張的氛圍,凸顯了共產黨人的機智;美術作品《啟航——中共一大會議》就是想通過油畫色彩的鮮明對比,讓受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斗爭環境的惡劣和共產黨員初心的鮮亮。在第二篇章《尋路——井岡山精神》中,首先向聽講者展示了井岡山的地貌,這種地形形象地解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然后用老百姓珍藏的《一罐食鹽》的故事生動地展現出軍民的“魚水情”,使聽講者深刻地理解“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什么是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為什么能依靠群眾取得勝利。在第三篇章《壯舉——長征精神》中,當主講人邀請一位名叫“紅軍”的老師來為大家講紅軍長征的概況的時候,大家露出了會心的微笑。當紅軍老師宛如一位紅軍將領,在大幅的紅軍長征示意圖上帶領大家“重走長征路”的時候,大家都折服于他揮斥方遒的大將之風;當他講述他名字的寓意及父輩寄予他的期望的時候,全場不僅被紅軍老師的成長經歷及人格魅力所吸引,更深深感動于紅軍戰士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再如,根植于中華文化基因的詩詞特別能夠引發中國人的情感共鳴。毛澤東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資源,《七律·長征》這首詩在領誦者激情洋溢的演繹下,展示了一代偉人的宏大氣魄;全場齊誦環節不僅提高了聽講者的參與度,還帶動了全場情感的交匯,匯聚成為革命的浪漫情懷和樂觀主義精神。第四篇章《豐碑——抗戰精神》首先用一段混剪視頻將全場帶入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現場,這段慘痛的民族記憶使全場沉浸在悲壯的氣氛中。其次,主講人講述趙一曼的故事、解讀遺書的令人費解之處和嘉賓角色扮演趙一曼讀給兒子的遺書,這種交叉同步進行的特殊講述形式,輔之以牢房昏暗的背景和悲情的音樂渲染,將情感場的作用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當抽象的家國情懷如此真實而有溫度地傳遞,全場聽講者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潸然淚下,精神在淚水中得到洗禮與升華。為了最終達到“以情促行”的實效,在第五篇章《趕考——西柏坡精神》中邀請筆者所在學校援疆教師團隊代表講述自己在新疆支教的故事,真切動人,“不忘教育初心、牢記育人使命”的信條在全場教育人的心中扎了根。最后,對學校94歲老黨員的采訪讓在場黨員再度被老一輩的純粹信仰所感動。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老黨員發自內心的獨白,全體黨員不由自主地齊唱。
三、反思黨課教育實效
情感教育理念告訴我們,重視情感體驗不是丟棄認知,而是提倡認知和情感都得到發展。基于情感場生態的黨課在實踐過程中也要注重達成教學目標。
首先,基于情感場生態的黨課也是課,課上所傳達的理論知識必須是準確的,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可以借助音樂、美術、詩詞等多種藝術手段,但不能為了追求新奇而無視科學性。例如,這堂課上涉及的黨史及觀點都是經得起檢驗的,運用地圖展示的中國革命中心區域也是準確的。這就要求授課者具有較高的情感素養,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嚴謹的授課態度,才能達成學習黨課理論、獲得知識的教學目標。
其次,基于情感場生態的黨課不能僅僅停留在情感層面,還要在情感碰撞的基礎上注重理性的思考,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例如,這堂課上不同階段的革命精神的提煉都是在激發聽講者情感共鳴之后引導大家理性思考,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水到渠成獲得的。特別是最后一位嘉賓談“西柏坡精神”,將其與之前精神的不同內涵進行對比分析,反映了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思想智慧。
最后,基于情感場生態的黨課學習不能僅僅有一時的觸動,還需要注重課堂的延伸,將感動一陣子轉變為學習一輩子、踐行一輩子。例如,這堂課由于時間的局限,只涉及了一部分的黨史,百年黨史波瀾壯闊,完全可以拓展成系列課程。除此之外,還可以開發理論學習、廉政教育、法紀教育、國情教育等諸多專題,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正如朱小蔓教授所倡導的那樣,將情緒機制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起協同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黨課《回望革命黨史? ? 弘揚偉大精神》引發的良好反響說明了情感育人理念與黨課教育的融合是較為成功的探索。廣大黨課學習者將進一步通過提供優質的情感體驗,傳播有溫度的思想,真正提升黨課實效、打造黨建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