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燕
[摘 要]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以閱讀策略為主線,逐級編排單元;明確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和目的,要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并形成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成為積極的閱讀者。《竹節人》一文被安排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這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次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組織的單元內容。文章結合本單元“有目的地閱讀”的閱讀策略,對《竹節人》一課的設計與實施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策略;教學方法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重感悟、重體驗。在這種教育方式下,課堂上教師聲情并茂,學生出口成章,但課后,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誰都說不清楚、道不明白。語文教育在科學化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但人們比較關注的仍然是學生讀懂了什么,至于學生是怎么讀懂的,學生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仍然是霧里看花。
策略屬于元認知,包括學習策略、閱讀理解策略和自我監控等方面的內容。為了克服學生在閱讀中不能自發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改變閱讀效率低下的狀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以閱讀策略為主線,逐級編排策略單元以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形成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成為積極的閱讀者。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圍繞“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進行編排。“有目的地閱讀”首先要確定閱讀內容,即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材料,減少無關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對閱讀的干擾。確定閱讀內容后,還要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開展閱讀活動,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學會“有目的地閱讀”,有助于盡快完成相關任務,提高閱讀效率,是高效閱讀的一種表現。
《竹節人》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編者在課前的學習提示中安排了三個不同的閱讀任務,旨在引導學生體會到,閱讀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同。下面以《竹節人》教學設計為例,結合筆者自己的教學探索,談談如何上好閱讀策略課,讓學生有目的地閱讀,高品質地思考。
一、 創設情境 ,關聯導讀
創設情境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促使學生去質疑問難。在課前談話的環節中,筆者緊緊扣住單元導讀中楊絳先生的話:“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通過多媒體展示,出示了學生們既非常熟悉,又是各個行業中的佼佼者——楊利偉、鐘南山、姚明的人物圖,設計了課前談話:“如果給你一次近距離與他們接觸的機會,選擇去他家串門兒,你會選擇誰呢?為什么?”學生在談想法時明白:原來串門兒也是有目的的。
接著,教師出示本單元的單元導讀和語文要素,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目的地閱讀。”
看似輕松愉悅的談話,實際上是潛移默化的教育:串門兒有目的,閱讀同樣也有目的。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初嘗到串門兒帶來的快樂,初步知道什么叫“有目的”。同時順勢引出課題,為后面的策略學習做鋪墊。
二、 聚焦任務,學習策略
教材在學習提示中給學生提出了三個閱讀任務,學生帶著不同的任務去閱讀,就等于有了不同的閱讀目的。三個任務引導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閱讀課文。第一個任務是“寫玩具制作指南”,這個任務偏重于實用,任務指向寫說明文,需要從課文中提取關鍵信息來完成;第二個任務是“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這個任務偏重于體驗,就是閱讀課文的讀、悟,需要從字里行間去體會、感受;第三個任務是“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這個任務偏重于敘事,需要結合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和細節去講述故事。
在三個閱讀任務的教學中,根據教學任務的需要,考慮到教學時間的關系,教師充分遵循“由扶到放”的過程,通過對比,讓學生對有目的地閱讀有所感悟。
(一)提取關鍵信息,學會梳理概括
第一個學習任務是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關鍵要素是材料、工具、制作步驟。一眼看上去,這個任務并不難完成,但真正要完成好,需要教給學生高品質的思維方法。
在教學中,筆者先引導學生根據課后學習的提示,快速瀏覽課文,重點關注與制作竹節人相關的段落,找出制作竹節人需要的材料和做法。寫玩具制作指南要注意寫清楚:制作竹節人需要準備什么材料,分為哪幾個步驟,每個步驟怎么操作。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教學生如何在文中提取關鍵信息,但僅僅如此嗎?教師應關注到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制作竹節人還可以加一些什么裝飾。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又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動詞“鋸、鉆、穿”,原來的四步為什么可以變成三步,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兩次“鋸”可以合并成一步。從而讓學生明白:不但要學會從課文中提取關鍵信息,還要學會對關鍵信息進行梳理概括。
以上對閱讀任務進行的教學,意味著從本質上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環環相扣,推理過程清晰,引導學生在探究“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中,逐步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處理文本,達成閱讀目的,從而形成高品質的思維。
(二) 多種形式朗讀,體會無限樂趣
《竹節人》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表現了童年游戲的樂趣,字里行間流露出兒時簡易玩具帶來的心靈快樂。
第二個學習任務是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學習這個任務時,筆者采取了學習精讀課文的方法:讀、悟、想象畫面。先讓學生找到從課文中感受到樂趣的段落,再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畫面 。學生緊緊抓住“我們”裝飾竹節人、斗竹節人時有趣、投入、快樂的語句展開想象。
這一個學習任務與第一個學習任務截然不同,回歸了傳統的精讀課文的學習:朗讀、感悟。學生在學習中明白:閱讀任務的不同,導致所關注的內容不同,采用的學習方法也就不同。
第三個學習任務是教師布置作業給學生課后完成。學生可以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故事能講得更清楚明白。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較強的學生還可以適當地給故事加上一些細節,如學生斗竹節人時的動作、神態,老師沒收竹節人時的語言,以及老師玩竹節人時的投入,忘乎所以……這樣的故事栩栩如生,會讓聽者身臨其境。
(三)關注單元整體,適時安排內容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筆者不但關注了課文內容本身,還立足整個單元,適時地把課后思考、交流平臺穿插在教學中。在學生感到迷茫時,把課后習題中學習小伙伴的話播放給學生聽,令學生茅塞頓開;在歸納方法時,引導學生關注“交流平臺”中學習小伙伴的話。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感覺到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學習變得不再枯燥乏味。
三、 回顧方法,總結提升
教學《竹節人》一課后,筆者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全過程,總結出:不同的閱讀任務,關注的內容不同,所采用的學習方法也就不一樣。這句話在課前、課中、課后多次出現,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讀一篇課文是這樣,讀整本書也是這樣。學習閱讀策略,功在課內,效在課外。
《竹節人》是有目的地閱讀的第一篇課文,后兩篇是《宇宙生命之謎》和《故宮博物院》,三篇課文有層次、有梯度,盡管每篇課文的訓練重點不同,但是彼此之間聯系緊密。有目的地閱讀,高品質地思維,和學生一起踏上充滿芳香的閱讀之旅,筆者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