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鑄
俄烏沖突發生后,美西方對俄羅斯施加多重制裁,并企圖在國際上孤立俄羅斯,最新動作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呼吁GtT的大多數成員國共同努力把俄羅斯從這個組織中剔除出去。美國總統拜登在參加北約峰會時與30多個國家領導人會面,表示應將俄羅斯排除在G20之外。美國財長耶倫上周更是明確表示,美國要求G20取消俄羅斯的會員資格,如果俄羅斯官員到會,美國官員都會退出。
美方借著俄烏沖突試圖破壞B際法與多邊主義秩序,是一個值得國際社會高度警惕的趨勢。4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暫停了俄羅斯在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此前,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還在不同場合多次宣稱,要推動中止或者開除俄羅斯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旅游組織、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的成員資格,甚至有美國學者提議將俄羅斯逐出聯合國安理會。一時間,大有將俄羅斯全面剔除出現有國際體系之勢。事實上,美方這種泛政治化的操作,既沒有扎實的法律依據,也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
第一,從國際法上看,很難找到開除俄羅斯的法律依據。國際組織的成員資格不是一兩個國家說了算,而是國際組織的章程說了算。如果章程有相關規定,則應按照章程規定履行手續。如果章程沒有規定,一般來說國際組織無權直接開除或者中止成員資格。就拿現在爭論得最火熱的幾個國際組織來舉例b世界貿易組織沒有開除成員的規定,《聯合國憲章》中也沒有開除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規定。對于這些國際組織而言,若想開除俄羅斯,需要修改現有的組織章程,增加相關的規定,否則在現行制度下,強行開除俄羅斯不具有任何法律基礎。世界旅游組織的章程中雖然有關于中止成員資格的規定,但要真正中止俄羅斯成員資格,還需要經出席并投票的三分之二正式成員同意。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需要遵循協商一致原則,試圖剝奪某個成員資格的做法勢必破壞G20團結,沖擊全球經濟治理,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第二,國際上的主流聲音其實并不支持開除俄羅斯。盡管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暫停俄在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的決議,但是在投票之后,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表示,塞方是因為考慮到如果不投贊成票將遭受制裁的威脅才投下支持票。這充分表明,在美西方的威逼利誘下,國際社會很大一部分的真實心聲在美西方造勢的喧囂中沉默了,那么這樣的投票結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國際社會的主流認識呢?而且,針對在G20抵制俄羅斯的言論,中國、印尼等許多G20成員國已經表明反對立場,巴西外長嚴厲批評西方國家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的處理方式,反對將俄羅斯開除出G20。即使是在世界旅游組織,也有很多成員國不贊成暫停俄羅斯的成員資格。在美西方的話語霸權和選擇性報道下,開除俄羅斯的聲音看似很大,實際上大部分國家都是“沉默的大多數”,必然會以實際行動理性地拒絕被裹挾參與到這場“西方游戲”中去。
第三,國際組織不愿開除俄羅斯。在疫情延宕、沖突加劇的背景下,國際組織更需要的是團結協作、共渡難關,而不是擴大撕裂、加深隔閡。因此,不難理解很少有國際組織公開支持開除俄羅斯。在美西方建議暫停俄羅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和特別提款權后,該組織總裁明確表示,不會對俄施加進一步限制措施。針對世界旅游組織擬暫停俄羅折成員資格和在人權理事會“除名”俄軟斯,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稱,這會成為有害、危險的先例。
總之,在國際體系中“開除俄羅斯”很大程度上其實只是美西方政客造出的偽命題,看似聲勢浩大,最后免不了慘淡收場。現實情況是經濟全球化已讓國際社會高度互聯,美方這一舉動既撕裂國際體系,也無助于解決當前的烏克蘭危機,更不符合全球化的時代大勢。說到底,一個國家或者好幾個國家說了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美西方應該好好反思他們有什么權力,又有什么資格對著各國發號施令。▲(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
環球時報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