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的數據,在太陽系中已經發現的小行星超過102.6萬顆。這些小行星的存在帶來了撞擊地球的隱患(圖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想象圖)。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概率極低,但危害極大。恐龍滅絕就被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導致的。根據研究,如果一顆直徑超過14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其釋放的能量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2017年,一顆小行星撞擊了云南香格里拉,盡管這顆小行星非常小,但仍產生了相當于540噸TNT的爆炸當量。此后,2018年、2019年又有兩顆小行星分別撞擊云南省西雙版納和吉林省松原地區,引發中國對行星防御研究的重視。
目前,在小行星探測和防御技術方面,美國、日本、中國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獵鷹9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一顆重約550公斤的航天器,準備進行“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任務”。這是人類首個小行星防御測試任務, 是動能撞擊技術在深空環境中的首次驗證。預計所發射航天器將會在實驗對象“迪迪莫斯”雙小行星系統接近地球時,以約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擊這一系統中的較小的一顆小行星。NASA預計,航天器預計將于2022年10月撞擊該小行星。NASA稱,沒有摧毀該小行星的計劃,只是希望測試人類在受到小行星威脅時影響其運動軌跡的能力。
日本在小行星探測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受到世界關注。2003年5月份,日本發射了“隼鳥”號探測器,送往25143小行星采集樣本。盡管“隼鳥”號因出現故障于2010年才返回地球,但這是人類第一次把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
2014年12月,日本又發射了“隼鳥2號”探測器。2019年,“隼鳥2號”在距地球3.4億公里外的一顆名為“龍宮”小行星表面成功著陸。在回收艙采集了巖石樣本后,“隼鳥2號”探測器與回收艙分離,繼續太空之旅,預計將在2031年左右抵達編號為1998KY26的小行星進行不采樣探測。
中國10年前也曾開展過小行星探測活動。2012年12月,我國“嫦娥二號”衛星曾成功飛越探測了以凱爾特神話中戰神“圖塔蒂斯”命名的4179號小行星。這是我國首次開展小行星飛越探測,驗證了我國小天體探測的軌道設計和飛越控制能力。(郭媛丹)
環球時報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