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是我國沙化土地分布最為集中、面積最大的區域,沙漠、戈壁廣布,治理難度極大,受氣候因素和人為活動共同影響;新疆土地沙化擴展的趨勢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土地沙化仍是新疆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迫切需要加大對新疆防沙治沙的支持力度。應從建設生態文明、保障生態安全、維護民族團結的高度,充分認識持續推進精準治沙的重要意義,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措施開展防沙治沙工作,保護沙區生態,改善沙區民生。
關鍵詞:新疆;精準治沙;問題;探討
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防沙治沙的思路和目標,將防沙治沙工作提升到定量化、科學化的水平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在2017年第六屆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式上,我國提出了精準治沙理念,即:打破傳統的大水灌溉似的防沙治沙模式,杜絕不講科學,盲目盲干的現象,切實把防沙治沙抓實抓細;對現有的沙化土地進行全面調查,摸清底數,切實做到分類指導、分區施策;根據不同的沙化類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技術精準,提高治沙的精確性和有效性。
1 精準治沙的概念及組成
1.1精準治沙的概念。精準治沙就是指針對不同生物氣候帶沙地、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沙化程度、利用方式、自然環境特點及以水資源為主的資源稟賦,實施精準的技術與管理措施,量水而行,恢復林草植被蓋度,顯著提高防沙治沙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治沙方式[1]。
1.2精準治沙的組成。精準治沙就是要在分類、方案、政策、技術、管理、考核六方面體現出“精準”二字。核心是量水而行、以水定林、林水平衡,目的是提高林地的生產力。其內涵包括了精準分類、精準政策、精準方案、精準技術、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等6個方面[1]。
2 新疆防沙治沙總體情況
2.1沙化土地現狀。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新疆沙化土地面積74.71萬km2,占新疆國土面積的44.87%,占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43.41%。其中戈壁30.62萬km2,流動沙地(丘)28.64萬km2,重度以上沙土地面積57.73萬km2。
2.2 精準治沙重點縣建設情況。2017年精準治沙重點縣啟動以來,新疆墨玉縣、于田縣、葉城縣、伽師縣、且末縣、若羌縣、烏什縣、柯坪縣等8個縣市被納入首批精準治沙重點縣。截至2020年年底,共完成精準治沙建設任務2.15萬hm2。其中,人工造林1.14 萬hm2,封沙育林0.89萬hm2,退化林修復0.12萬hm2。
2.3 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近年來,新疆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組織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和科研人員共同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十三五”期間,新疆依托各類林草重點工程,共實施沙化土地治理189.17萬hm2,全疆森林覆蓋率由“十三五”初期的4.24%提高到“十三五”末的5.02%。“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三北”人工造林22.03萬hm2、封山(沙)育林27.79萬hm2、退耕還林28.15萬hm2、退耕還草6.77萬hm2、退牧還草32.06萬hm2,有效減緩了沙化土地擴張趨勢。
3 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3.1 生態狀況依然脆弱,治理難度加大。新疆是我國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區。雖然,隨著大規模國土綠化的深入推進,森林覆蓋率和林草植被蓋度明顯提高,沙區生態環境逐漸改善,但還不能滿足社會對良好生態和高品質生態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制約林草植被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諸多問題還比較突出。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新疆沙化土地面積仍在緩慢擴展,年均擴展73.44km2,是全國唯一仍在擴展的省份,土地沙化形勢依然嚴峻。
3.2 生態用水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新疆屬于灌溉型林草業,水資源問題始終困擾著全區林草業快速發展。各地在劃定用水控制總量時,僅僅明確了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指標,沒有劃分生態用水指標,各縣(市、區)林草主管部門只能與當地水利、農業農村部門協商,從農業用水中提取一部分用于造林綠化。雖然全區人工造林已廣泛采取節水灌溉措施,但依舊無法保障基本灌溉需求。
3.3 精準治沙措施落實不到位。對本地的沙化狀況深入研究不夠,沒有針對本地沙化特點和治理難易程度進行精準的分區施策,沒有將宜治則治、宜保則保、宜封則封、宜荒則荒的基本原則落到實處,存在治理對象、樹種選擇、治理模式不精準等問題。在樹種配置上,仍然是純林多、混交林少,在綠化方式上,人工造林多、封山(沙)育林少,飛播造林更是少之以少。仍然存在樹種選擇單一、栽植密度偏大、配置模式較簡單等現象。
4 對策建議
4.1 用科學的理念、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措施開展科學治沙。重點是解決好“在哪里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四個問題。一是關于“在哪里造”。要在“國土三調”成果這個唯一底版上,統籌考慮土地利用結構、水資源條件、土地適應性、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科學開展防沙治沙工作。二是關于“造什么”。要大力發展鄉土樹種草種,優先發展灌木林,大力營造混交林,分區分類配置綠化樹種草種,走生態節儉綠化之路。三是關于“怎么造”。要加強綠化設計施工管理,加大封育力度,注重飛播造林種草,科學確定造林密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四是關于“怎么管”。要全面推行林(草)長制,加強撫育管護,創新綠化成果監測評價,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4.2 堅持“六個精準”的治沙思路,提升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質量。一是精準分類解決工程治沙的分區施策問題。深入研究沙化狀況,針對不同的沙化特點和治理難易程度,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真正做到宜治則治、宜保則保、宜封則封、宜荒則荒;二是精準方案解決工程治沙的建設重點問題。突出重點,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保證重點、注重效益的原則,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規劃實施防沙治沙重點項目;三是精準政策解決工程治沙的長效動力問題。堅持以政府投入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政策為驅動、以機制創新為手段,切實發揮政府主體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實現多管齊下、協同發力;四是精準技術解決工程治沙的可持續性問題。區分不同的沙化類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技術和恢復模式,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打造順應自然規律的復合生態系統,實現生物多樣性,積極推廣低覆蓋度治沙技術,堅持以水定林,量水而行;五是精準管理解決工程治沙的質量效益問題。推行工程建設全過程質量管理,完善工程管理、質量監管、政策、監測、執法等體系,把管理的觸角延伸到三北工程建設的各工序、各環節,切實保護好沙區的每一寸綠色;六是精準驗收解決工程治沙的主體責任問題。切實把防沙治沙任務分解落實到個人肩上,獎優罰劣。落實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嚴格追責問效。
4.3合理利用水資源,科學調整植被組成和結構。氣候條件的多樣性和立地條件的復雜性決定這一地區科學修復林草植被的艱巨性。受復雜的氣候、多樣的地貌類型等因素影響,新疆的年平均氣溫、蒸發量都較高,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甚至最低降水量達到16.4毫米(吐魯番),屬于干旱缺水、風沙嚴重地區,尤其是新疆南部廣大區域降水稀少,荒漠戈壁廣布,屬于我國極端干旱區。在開展防沙治沙工作中,要充分考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承載能力,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綠則綠、宜荒則荒,科學恢復林草植被。選擇綠化樹種草種,要優先選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風沙的灌木樹種和草種。綠化規劃要經過水資源論證,以雨養、節水為導向,以恢復灌草植被為主,推廣喬灌草結合的綠化模式,提倡低密度造林育林,合理運用集水、節水造林種草技術,防止過度用水造成生態環境破壞 [2] 。一是大力營造混交林。加大鄉土樹種造林比例,加大針闊混交、喬灌混交力度,營造多樹種、多層次的防護林體系,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二是適時開展灌木平茬復壯。對沙區沙柳(Salix psammophila)、檸條(Caragana korshinskii)、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等灌木林要根據老化退化程度,科學開展平茬復壯,增強灌木林的防護效益,解決樹種單一、林分質量不高的問題,構建與沙地生態系統相符的林草植被結構。三是提升沙區林草植被質量,不斷優化區域林分結構,開展沙區經濟林木優良品種選育,同時開展鄉土樹種的保護與利用。
4.4 加大生態用水保障力度。新疆生態極其脆弱,有限的大氣降水不足以支撐林草植被的正常生長,需要依賴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好生存空間,必須保證一定比例的生態用水,才能確保生態屏障安全。一是建立水資源利用保障機制,在保持水資源總量平衡的前提下,統籌調配水資源,增加生態用水指標,確保林地正常用水比例。二是將生態建設灌溉改造費用列入水利補助項目,提高水的利用率。三是加強水資源保護,大力推行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改“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能。將節約的灌溉用水用于維護脆弱的生態系統,是解決林草生態用水短缺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
4.5完善配套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防沙治沙。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各地州要圍繞發展林下經濟、沙產業、特色林果業、林業勞務經濟、林業旅游業等涉林新業態,緊扣鄉村振興、富農惠民、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標,制定各具特色的產業融合配套政策,實現產業收益多元化,凸顯集聚效益。生態林與經濟林兼用,既調動全社會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防沙治沙。充分發揮沙區資源優勢,落實國家有關防沙治沙資金、稅收、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3],允許社會資本圍繞生態保護修復開展沙區特色產品開發、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等,對沙區生態保護修復進行全生命周期運營管護[4]。
參考文獻:
[1] 張煒,楊文斌.精準治沙思路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20.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EB/OL].(2021-06-02)[2021-10-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02/content_5614922.htm
[3] 卞耀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EB/OL].(2021-11-10)[2021-11-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10/content_5650075.htm
達木拉·艾力亞司(1984-),男,新疆阿圖什人,大學,工程師,從事營造林技術指導、公益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