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宋槿鈺 付瑤
摘 要:文旅康養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其未來發展勢頭良好。近些年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文旅康養的關注度,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旅游品質的要求。以桂林為例,從桂林地區的優點出發分析康養旅游發展現狀,并從深化文化體驗、倡導身心健康等角度對思考康養旅游未來的發展,以促進康養旅游產業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康養旅游;發展現狀;文化體驗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區級項目“美麗桂林——康旅項目創業計劃”(202110595316)研究成果。
一、康養旅游概述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們對自身生活品質與身體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長壽逐漸成為人們追求的關鍵詞,單純的養生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基于此,康養旅游迎來了發展機遇。相比傳統的養老方式,更多人傾向于康養旅游。康養旅游具有較為穩定的人群,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更符合當今社會人們的養老要求。
康養旅游對地區的發展、游客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地區而言,康養旅游具有顯著的優勢:第一,促使傳統景區轉型升級。康養旅游實現了生態與人文的高效結合,能夠使游客在欣賞景色的同時,在休閑場所中放松身心。第二,實現跨領域共同發展。康養旅游能夠同時滿足人們對文化、藝術、創新的需求,從物質層面促進各產業的融合發展,促使產業交流,提高產業生命力。第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康養旅游能夠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公共服務的品質,強化旅游景區的服務功能,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對于游客而言,康養旅游同樣具有顯著的優勢:第一,提高游客的身體素質。康養旅游活動可以有效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人們的呼吸、消化、神經等系統。第二,穩定游客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大多數人的心理和精神都長期處于波動狀態,而康養旅游可以幫助人們減輕壓力、釋放壓力。
二、桂林地區康養旅游發展的優勢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健康基礎。”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唯一臨海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區,該地區有著較多的長壽之鄉,是發展康養旅游項目的有利之地。隨著大健康時代的到來,桂林“康養旅游+文化”迎來了黃金發展期。桂林地區發展康養旅游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著名詩人王正功曾賦詩稱贊“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作為著名的旅游城市,具有穩定的游客群體與別具特色的旅游景區,此外,該地區還有著湘江戰役紀念碑園等紅色景區;第二,桂林景點集中,交通方便,具有旅游資源組合優勢,能夠激發游客參與旅游活動的積極性,提升游客參與康養旅游項目的體驗感;第三,桂林地區的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較慢,這使得康養旅游項目有著良好的環境氛圍,游客進行項目體驗時,可以沉浸式感受城市的生活氛圍、人文景觀。
可見,桂林地區發展康養旅游項目的優勢明顯,能夠在穩固經濟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助力產業融合創新。康養旅游產業能夠在環境與游客之間搭建具有生態效益的橋梁,對城市未來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指引作用,更能凸顯當地旅游業獨特的人文情懷。此外,康養旅游產業通過有效的沉浸式體驗,能夠提高人們對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視程度,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桂林地區康養旅游發展的價值
第一,紅色旅游基因的導向。桂林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這對于康養旅游發展十分有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趨于常態化,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康養旅游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興安縣界首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更是入選“人民日報”微博推薦的100個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旅游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對青少年的愛國教育具有重要意義[1]。
第二,互惠共生的導向。旅游開發不僅要極大程度地維護生態環境,而且要在營造良好旅游氛圍的同時,共建互利共贏的生態與文化紐帶,實現桂林地區經濟、生態、文化效益的統一[2]。生態是康養旅游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相關部門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兼顧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鞏固生態與旅游之間的橋梁,促進生態旅游、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城市品牌符號的導向。桂林作為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城市,城市品牌符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城市品牌符號能夠向人們展示地區歷史與品牌調性,使人們形成對城市的基本認知。桂林在旅游方面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這有利于其城市品牌符號的傳播與大眾對城市形象認可度的提升,從而促進桂林康養旅游行業的進一步發展[3]。
第四,文旅康養的導向。在文旅康養項目的體驗中,游客能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釋放身心壓力,從而對生活充滿熱愛。旅游地為人們提供更加高質量的康養旅游項目,能夠提高人們的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四、桂林地區康養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生態環境與康養旅游項目融合度不夠。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萬年智慧圣地,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對外開放國際旅游城市、全國旅游創新發展先行區和國際旅游綜合交通樞紐,然而這些綜合優勢并沒有與發展康養旅游項目進行有效的融合。在康養旅游項目與相關產業的發展上,生態環境、資源基礎依然是主要的驅動價值。只有重視資源配備和生態導向,并將其與康養旅游項目相融合,城市才能更容易接納、融合嶄新的產業。
第二,線路開發規劃不夠完善。桂林的交通方式較為單一,這使得康養旅游項目的線路開發受到限制。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接待能力不足,使得后續的康養旅游項目的規劃困難重重。
第三,世界自然遺產的知名度不足。桂林作為中國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城市,早在2014年就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但桂林本地區相關部門對此卻并沒有加大宣傳力度,這使桂林錯失了一個傳播自身獨特價值的機會,同時也使得這座城市在其他地區人們的認知中少了一項獨特的標簽。
第四,未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桂林地區沒有有效實現康養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桂林具有強大的旅游市場,這個市場的消費人群和消費需求指標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后疫情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康養旅游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個人的身心狀態。然而在此背景下,桂林卻依然是單一的休閑旅游度假城市,沒有完善的康養旅游產業。
五、桂林地區康養旅游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深化文化體驗
康養旅游是文化與生態相連的共同體,其能夠加深文化帶給游客的體驗,可以說是一種創新的發展趨勢[4]。桂林的紅色資源有著活躍的生命力,桂林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紅色精神承載地。桂林有著深厚的紅色革命文化底蘊,廣西桂林湘江畔有句民謠:“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這背后反映的就是湘江戰役。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的第一場大戰,沖破了敵人精心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全殲中央紅軍于湘江邊的陰謀。紅軍長征,大小百戰,惟湘江之戰最為慘烈,最為悲壯。桂林可以利用紅色旅游資源,助力傳統景區轉型升級,實現從固有的觀賞模式,逐步轉變為“紅色文化+康養旅游”的模式,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更好地提升城市軟實力,努力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康養旅游產業。
同時,康養旅游項目中的紅色文化體驗要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增強體魄、療養身心的方式,將紅色文化基因融入游客的內心深處,拓展康養旅游主題項目,多維度展現紅色歷史故事,讓游客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深刻理解紅色故事和紅色精神,讓紅色基因助力康養旅游項目發展[5]。
(二)倡導身心健康
在后疫情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自身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狀況,基于此,相關部門更需要向人們強調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而康養旅游就是能夠滿足廣大受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產業。新時代下,人們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觀念。相關企業要推動康養旅游項目的供給側改革,讓游客從了解項目,轉變為主動參與項目,更好地促進消費升級,使游客從單一的物質消費,升級為精神消費、文化消費、健康消費和心理消費。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健康是人們永恒的追求。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旅行方式能夠引領文明新風尚。健康的身體對個人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良好的身心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加開朗的生活態度,同時可以更好地為產業帶來活力,從而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身心健康對社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創新產業融合
新時代下,康養旅游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使得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新型產業鏈。跨界融合、綠色低碳成為康養旅游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康養旅游+”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增效器”,文旅融合、文旅康融合、旅農融合等產業鏈的出現,更好地延長了旅游產業的服務鏈條,更好地滿足了游客的消費需求,增強了景區游客的黏性。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產業融合是社會發展的指向標。文旅康養是一種嶄新的產業融合模式,其在大眾化、市場化的道路上,實現了行業跨界,符合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特征。新時代下,相關產業要做到與時俱進,精準捕捉社會的發展方向以及突破口。康養旅游產業為跨界融合提供了較為成功的案例,例如康養旅游模式為當地經濟產業助力,促進各產業的融合創新;文旅模式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助力,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創新旅游產品;旅農模式通過合理開發農業旅游資源和土地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旅農康融合發展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能有效提升產品價值鏈。
桂林具有強大的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的資源支撐力量。康養旅游產業可以通過深化紅色基因文化體驗迎合游客的審美取向,高質量滿足市場的旅游消費需求。發展康養旅游產業,在對桂林的優美景色進行宣傳的同時,可以進一步為人們提供慢節奏的旅行項目,從而踐行旅游的游客導向型、精神導向型模式,這對于提升城市軟實力、促進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2]韋金洪,陳菲,何舒婷.廣西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21(7):34-36.
[3]王勝男.基于地域文化符號的城市品牌塑造路徑研究[J].今日財富(中國知權),2021(9):238-240.
[4]郭建強.彈好文體康旅一體化“協奏曲”:對推動長三角地區文體康旅一體化發展的思考[J].體育視野,2021(1):20-21.
[5]劉倩.讓“紅色印記”綻放時代光芒[N].桂林日報,2021-09-07(3).
作者簡介:
劉建明,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通信網絡組網工程、綜合智能系統。
宋槿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學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設計。
付瑤(通訊作者),碩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