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出臺,給教培行業的激烈競爭按下了暫停鍵,資本市場看空、企業尋求出路、機構教師轉行,傳統以K12教育為主流業務的教育機構亟待轉型,整個行業面臨大洗牌。本文首先從“雙減”前,整個行業市場規模擴大、教學技術變革、行業門檻提高的簡況出發,與政策落地后的相應狀況進行比對分析,從市場賽道切換、機構重心調整、個人職業轉型三個層面,為“雙減”格局下的教培行業的發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雙減”格局;教育改革;教育治理;教培行業;前景探析
本文索引:翁哲.<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08):-119.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4(b)--03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術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隨著政策的不斷收緊,教培的“去資本化”進程加快,行業面臨重大變革。“雙減”政策的實施,是國家意志在教育層面的體現,是構建新時代教育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舉措。這也要求教培從業者揆情度理,在確保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和諧統一的前提下,尋求新的發展路徑。
1 “雙減”前行業簡況
1.1 市場規模擴大
1985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鼓勵集體、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辦學”。此后,各種社會力量進入了教育領域,我國也逐漸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和大體量的民辦教育體系[1],補習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2000年,教育部批準了68所高校為全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院校,準許開設網絡教育學院,頒發網絡教育文憑。同年,新東方網校上線運行,標志著在線教育的起步。在政策、技術和經濟形勢等多重因素的利好下,20年來,教培行業迅速發展,一度成為新的風口。以輔導班為代表的教培機構遍地開花,迅速占領了大街小巷寫字樓,和廣大青少年的課余時間。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線上授課”受眾激增,教培行業受到越來越多資本的青睞。2020年我國僅在線教育共發生111起融資,總金額逾539.3億元,超過此前四年的融資總和[2]。其中頭部的K12在線教育平臺猿輔導和作業幫所獲融資額高達380.1億元[3]。獲得天量融資的各大教培公司為爭奪市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廣告營銷首當其沖,2020年前9個月,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網校三家企業在廣告和銷售方面的投放總額約為55億元,是2019年同期的兩倍以上。在線教育已成為繼電商、游戲之后主流平臺的第三大廣告主[4]。“高需求”“高虧損”“高融資”“高估值”“高收入”等熱詞也頻頻在網絡出現,用以描述教培行業。由此可見,“雙減”之前,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機構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激烈了起來。
1.2 行業技術變革
1994年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普及與發展,課外教育培訓逐漸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變得富有彈性和選擇性起來,O2O、OMO等名詞不斷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線下教培甚至也將部分招生、教輔和管理工作通過線上進行,積極擁抱科技的發展給行業帶來的變革,教培的線上線下兩種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融合到一起,由此可見,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利用和日常工作的數字化轉型來賦能教學和教研,從而提高教培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乃是大勢所趨,是行業整體效率提升的必然路徑。
技術進步吸引新的用戶的同時,商業模式也隨之改進,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二十年來,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互聯網消費風靡至今,后期流量紅利出現平臺期,產業互聯網走上舞臺。對于線上教培公司而言,其早期主要依靠社區廣告和線上引流逐漸積累大量用戶,隨著流量端勢能形成,線上支付和網絡直播日益完善,在線教育商業模式跑通并快速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大數據的發展也為線下教培中心提供了更為精準的獲客渠道,為部分傾向于選擇線下教學的學生和家長提供了更高效直觀的信息反饋系統,科技的發展催動著整個行業技術的革新。
1.3 從業門檻提高
在各個機構都在追求“績效主義”的大環境下,教育的產出和結果自然而然地成為從業者們重點關注的對象,對于多數教培機構來說,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提升學生在應試教育中的競爭力是根本目的所在,因而,教培行業對于優質教育資源需求日漸迫切。2020年國內最火的短視頻平臺上,在教育領域企業短視頻內容營銷的主播群體中,該平臺聘請的專家達人比例高達70.3%,剩下的明星藝人、平臺頭部達人和官方藍V的比例分別為18.9%、18.9%和8.1%[5]。由此可見,具備相關知識的專家達人較為容易吸引消費者眼球。專家學者的加入,拉高了整個行業的就業門檻,教培機構對于教師的要求隨之提升。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教學固然重要,然而,對于中小教培機構經營者來說,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優勢,還需要營銷端、管理端等部門的協調運行。這更要求經營者對市場有著敏銳的嗅覺和強執行力,因而,整個教培市場的準入門檻也在水漲船高。
2 “雙減”后行業現狀
2.1 資本市場看空
彼時瘋狂與當下遇冷形成鮮明對比,2021年7月24日晚間,“雙減”政策落地,政策明確指出“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不得上市融資”等條例,教育股票集體應聲而跌,截至26日12時午間收盤,龍頭股新東方在線跌去31.42%,千億元資本在教培市場之中蒸發。
資本的入駐,固然為教培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內容豐富的課程、別出心裁的教學設計、考慮得當的配套服務也受到了家長與孩子們的廣泛接受。然而,馬克思曾言:“由交換價值利潤核算以及資本的擴張控制的資本主義,趨于消解和破壞所有關于質的價值觀:使用價值、倫理價值、親情和人類情感。”[6]在資本的裹挾下,教培也漸漸脫離教育本質,變得逐利且短視了起來。在強調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從古到今,中國的階級流動性從未像今日這般強,競爭的公平性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但恰恰是這種進步的環境,使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象更為普遍,每個家庭都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降至比自己更低的階層,故而和全國的同齡人去爭奪學區房和考試成績,這也給家長們增添了諸多壓力,央視財經頻道發布的《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 ( 2020—2021)》顯示,“子女教育”在家庭面臨最困難的問題中除收入、住房之外名列第三,表明教育焦慮已經成為中國老百姓最頭疼的話題,因此而招致的強監管,使得資本不得不暫時撤出教培行業[7]。
2.2 企業尋求出路
此前,多數教培企業,無論其體量如何增長、題材如何創新,受制于“唯分數論”和“應試教育”的傳統觀念,主要業務還是圍繞K12主課教育所展開,這就極易導致其在如今迅速失去主動權。“雙減”政策明確規定,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前兒童、普通高中學生的線上學科類培訓均為非法培訓,一律清理整治。對于未經許可擅自開展學科類培訓活動的培訓機構,要加大打擊和查處力度。
積極找尋新出路成為必然趨勢,一些企業在政策出臺前早已悄然采取措施,如2020年4月,網易有道已經初步完成了素質教育的布局,包括圍棋、編程、科學、美術等多個少兒素質類課程。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6月,新東方在南京注冊成立新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藝術考級活動和中小學校外托管服務。7月,新東方增開了以教育咨詢服務、露營地服務、體育競賽組織為主營業務的新公司。頭部公司的種種“自救”現象表明,當下的教培行業,正處于轉型期,各大從業者都在尋找新的突破口與增長點,尋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2.3 機構教師轉行
自政策出臺以來,各大教培公司的K12相關業務部門全體裁員,線下教育中心陸續關停,在整個行業中,受“裁員潮”波及的員工數量逾百萬。智聯招聘8月17日發布的《2021教培行業人才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7月進行求職的原教培從業者中,51.4%已為離職狀態,這一比例高于全平臺活躍求職者的平均水平(44.7%)。此前,在資本的加持下,各大機構為爭奪師資,紛紛開出高價聘請優質教師,老教師在各個機構之間“空轉”的同時,新鮮血液也在不斷涌入,兩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成為資本內耗之爭的籌碼。當資本大潮褪去,教培市場的沙灘上也不免留下一片狼藉,接下來該何去何從,是機構教師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即便有部分人仍存僥幸心理,在執法盲區進行小規模漲價補課創收,但政策在完善,執法在跟進,此類行為并不是長遠之計。
3 “雙減”后行業發展方向
3.1 市場賽道切換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資本市場存在逐利性,教育勞動具有長期性連續性的特征,從本質上來看,兩者是不相匹配的。在義務教育階段,主科對能力的培養是全方位的,需從長計議,若過于追求成效,往往會適得其反。教培行業的資金流出已無法避免,但股市板塊間的輪動會給教培行業一些機會,受多種因素制約,這個機會來得早或晚無法確定。但可以預見到的是,如若教培板塊出現新的增長點,那么率先迎來轉機的將是兩類公司,首先是致力于促進教學與科技相融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公司,科技與教育融合,是大勢所趨,是教育手段適時而進的重要途徑,公辦學校教學效率的提高,更是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其次是深耕于音、體、美、編程此類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公司,從此前的研究不難看出,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雙減”的落地,對兩者來說更是一種利好。公司的復蘇帶動整個行業的回暖,在后續政策陸續跟進的情況下,教育勢必會越來越回歸本質,教培市場也會變得越來越規范化,社會資本也將在政府的引導之下,更為有效有節地發揮作用。
3.2 機構重心調整
在“雙減”政策對教培機構的業務范圍作了明確規范后,多數原本以K12主科教育為業務重心的經營者面臨轉型,轉向何處去,成為擺在眾多從業者眼前的一道難題。筆者認為,目前仍存在一些方案,一是需要在短時間內退出義務教育階段和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通過優化資源等方式,將重心放到普通高中的學科類培訓上來。二是轉向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通過為學生提供音體美科技等培訓,探索新的增長點。三是為一些家長提供托管服務,包括0~3歲托育、中小學生假期托管等。
無論重心如何調整,盈利模式如何轉換,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教育的“快錢時代”面臨終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接下來的教育從業者們仍需從長期著眼。盡管非學科類的培訓機構可以登記為營利機構開門營業,進行資本化運作,但從“雙減”中能夠得到的啟示是,想通過將教育做成生意,加重教育內卷的行為,都將會受到強監管,這也無疑給有意轉向非學科類的培訓機構敲響警鐘。
3.3 個人職業轉型
當下的教培從業人員,正在開啟“抱團取暖”模式,除了互相推薦工作外,還一同探尋新的“出路”。針對從K12離職的普通員工,目前仍存在不少就業方向,首先是向學科周邊發展,例如語文老師轉型教演講、朗誦和書法;英語教師發展英語繪本、口語等興趣課等,多數教師原本就具備過硬相關技能,發展周邊技能對其來說并不是件難事。其次是考編考公,在事業單位里繼續發光發熱。一些有鉆研精神的從業者,還會選擇讀研深造,深入研究自己從教多年以來發現的問題,并將其轉化為學術成果。由于群體的特殊性,教培從業人員往往學歷高,有較多的知識儲備,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因而,對他們來說,只要積極調整心態,迎接變化,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不會很難。
4 結語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雙減”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教育是“國本”,而非“資本”,在政策的不斷推進下,市場、企業和個人都應深刻認識到中央教育改革的毅力與決心,在新的格局下,新的規范里,找到新的發展路徑,與政策形成合力,共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蔣純焦.新中國70年教育的發展歷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6):17-24.
人民日報,這是做教育,還是做生意[N/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3/18/nw.D110000renmrb__2.210319 _1-12.htm,2021-03-19/2021-04-01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司法部紀檢監察組.資本漩渦下的在線教育[EB/OL].https://www.ccdi.gov.cn/yaowen/202101/t20210. 18_234105.html
人民日報,這是做教育,還是做生意[N/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3/18/nw.D110000renmrb__2.210319 _1-12.htm,2021-03-19/2021-04-01
巨量算數&創業邦.2020中國教育行業生存實錄[EB/OL].https://
trendinsight, oceanengine. com/report/detail/189,2020-10-22/
2021-04-07
麥克爾·勒威.馬克思和韋伯的資本主義批判[J].林暉,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7(5).
央視調查.2020主要家庭困難中子女教育焦慮感高達36%[EB/OL].(2021-04-27)[2021-08-19].https://www.sohu.com/a/463.74325_100121295.
Analysis on the Prospec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dustry under the Pattern
of “Double Reduction”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8000
WENG Zhe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pressed the pause button o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dustry. The capital market is bearish; companies are looking for a way out; and institutional teachers have changed career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 K12 education as their mainstream business are in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ntire industry is facing big shuffle. The article first starts from the overview of the entire industry market expansion, teaching technology reform, and increasing industry threshold before the “double reduction”,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orresponding situ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rket track switching, institutional focus adjustment, personal career transformation, to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dustry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attern.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attern;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al govern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dustry; analysis of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