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茂林 賈晉
導語:政府財政引導資金對于推動農業科技項目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由于我國涉農科技普惠式補貼項目繁多,而農業科技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因此資金缺口相對較大。政府農業科技引導資金通常缺乏精準性、引導性和有力的激勵約束機制,由于資金不需要返還,無法形成循環的資金流,影響財政資金的循環使用和資金放大,往往效率不佳,不僅激勵效果邊際遞減,而且補貼規模受制于財政預算約束,遠遠不足以發揮財政政策激勵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的支撐作用。
隨著農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資金缺口加大,亟待進一步健全財稅金融體系,提高扶持性制度供給,加快引導城市資源與農村要素融合發展,依托財政扶持政策優化,采取多樣化獎補政策,利用產業基金、專項資金、風險補償等優惠和獎補等政策工具,發揮財政乘數效應,通過優化資金運作機制提高農業科技政策性引導資金的運作效率,彌補現有市場運營模式的不足,通過撬動財政資金杠桿引導社會資本流向,為加速農業科技革命搭建資本和農業科技良性循環機制。農業科技引導基金以中央和地方的相關農業補貼項目資金為基礎,通過股權投資基金平臺吸引銀行、保險、信托、個人等社會資金加入,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全產業鏈環節,通過引導資本市場與農業科技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科技發展可持續性資金支持。
本文聚焦農業科技引導資金的基金化運作的必要性、重點領域和運作機制展開討論,以期為打通農業科技與資本市場雙循環、加快農業技術變革提供政策參考。
農業生產是內循環的重要環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資源過度開發、使用效率偏低,以及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加之近年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加劇,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提高,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缺乏國際競爭力,甚至過度依賴進口,嚴重威脅我國糧食農產品安全。農業生產環節低效率、低收益等問題進一步導致資本、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過度向城市集中,加劇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新技術革命是重塑生產方式、推動生產模式革新和生產力發展的根本驅動力。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抓住新技術加速變革和快速普及的重要契機,紛紛從國家戰略層面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的超前布局。例如,法國從2015年開始啟動構建農業大數據門戶和開展農業機器人技術研究;美國從2018年開啟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日本從2019年開始大力推廣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技術等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綜合運用政策、財政、金融等多種手段助力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工農業融合發展。
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桅桿顯現
農業全產業鏈升級受阻。我國農業科技短板突出,產業鏈升級改造需要覆蓋全產業的大規模融資支撐機制。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進一步指出了農業科技的不可替代性,明確提出要為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各方面條件。然而,我國農業自身積累基礎和現有的融資體制、農業科技引導資金等現有資金支撐條件根本不能滿足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在一二三產融合方面,由于缺乏資本引導機制,我國制造業在高端農業機械自主研發、生產方面既缺少政策傾斜也缺乏市場機制驅動,“以工促農”的效果仍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事實上,2015年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發展目標,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互聯網+”助力現代農業將大有可為,讓大數據、物聯網與云計算等現代技術為農業全產業鏈改造插上翅膀,但是目前相關人才、機構、資本等要素仍然缺乏有力支撐。尤其在專業人才方面,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將優勢人才大量吸引、集聚到城市,造成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高素質農業人才大量流失。農業科技發展的關鍵基礎是具備新技術、新知識的高素質、專業復合型人才,目前我國小農戶經營主體在高端農業機械設備的操作、應用、管理、維護等方面面臨較高的知識門檻,相關專業化農業技術人才匱乏。另外,我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率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無法實現大規模的訂單生產、統一采購、專業物流配送,受到掌握大數據和冷鏈物流體系的互聯網電商巨頭的擠壓,農業全產業鏈技術升級改造需求日益迫切。
“資本下鄉”適配性不足。當前,我國農業仍然以小農戶生產為主體,生產方式相對落后,附加值低下。中金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智慧農業應用滲透率還不到1%,相比之下,這一數據在美國和日本等智慧農業發達國家在2016年就已經超過50%,世界平均水平約為17%。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得以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推動協會組織發展,政府作為新的組織形象,與農戶開展合作,實現產業化、合作化和專業化,組織農產品流通,農業的規模化、資本化和市場化為持續推動農業技術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組織基礎。相比之下,雖然近年來我國鼓勵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積極推動小農農業、合作農業和公司農業三種模式共同發展;但是,由于風險資本更加關注企業的高成長性以及未來財富的投資回報率,只有蘊含著未來巨大財富的高科技農業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才有可能獲得風險資本的青睞,而我國農業的規模化、資本化和市場化程度不足,小農戶資金實力薄弱、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足夠的管理、商業經營知識,難以主導新技術變革下的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對于社會資本尤其是推動農業科技發展的社會資本、風險資本下鄉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契機。由于我國農戶普遍對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程度不高,這種傳統農產品供應鏈使得信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傳導不暢,加之冷鏈物流支持力度相對低下,導致農產品銷路受到局限,損耗較大。以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技術使傳統的農業產銷模式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延伸和創新,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將在集體、農戶、市場和政府等各類參與主體之間發揮核心關鍵作用,與之相應的新的商業運營模式呼之欲出。例如,美國許多大型農場已經嘗試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生產、流通、銷售全流程的“全要素信息融合發展”的新型智能化農業運營模式,通過精準的信息采集、監測和融合算法對生產條件、資本、勞動等復雜因素進行智能把控,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相比較而言,我國農業大數據技術的普及應用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目前僅有少數電商巨頭嘗試性開展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的農業商業運營模式創新。京東、騰訊、阿里、美團、百度等紛紛加入探索構建多種形式的農業企業、政府、消費者合作平臺,但推廣覆蓋率較小,運營模式尚不成熟。
重點領域
當前,我國農業仍然以小農戶生產為主體,生產方式相對落后,附加值低下。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數據指出,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僅為43%,這一數值在發達國家達到6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80%,我國在農業技術和科研投入水平方面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引致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成為新的趨勢,亟須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整合城鄉各類要素資源,推進一二三產業及城鄉融合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薄弱環節和農業科技基金的重點領域有以下幾個。
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基金。信息基礎設施是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農業部在《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將農業農村信息化總體水平提高到50%,實現農業生產信息化整體水平和農業經營信息化整體水平翻兩番。雖然近年來國家政策層面大力推動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政策的足夠重視和支持,發展相對滯后。同時,由于此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外部性大、收益率低、投資風險大,市場機制通常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因此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發展農業信息基礎設施不僅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而且現行條件下尚未形成高效的融資機制。
根據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處2017年發布的《農場電腦使用和所有權報告》,美國205萬個農場中,73%的農場配備高性能電腦,71%的農場連通了網絡,47%的農場會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23%的農場通過網絡購置農業生產資料,18%的農場用網絡進行農場平臺銷售活動。正是高密度基礎信息網絡的覆蓋,保障了美國農業產業信息化的基礎。英國也不例外,所有的農場均介入互聯網;加拿大也強化了農村地區互聯網服務,讓所有居民都能夠廉價享受寬帶網絡;日本農村計算機網絡化普及率在2019年已經達到91%。發達國家農村低廉、便捷、迅速的信息基礎設施保障了城鄉各類生產要素和產品服務的交流、互動,大大提高了城鄉融合發展能力。而我國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據統計,到2019年底,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有38.4%,比城鎮的普及率低了近40%,農村數字經濟比重也僅占7.3%,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相對滯后成為我國農業開啟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重要瓶頸。從我國的特殊國情來看,僅僅依靠國家戰略層面、政策層面的傾斜對于補足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遠遠不夠。通過設立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基金,可以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依托新技術、新基建的高效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變革,打通城鄉要素流通壁壘,加快讓市場機制調動要素流通的優勢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充分釋放。
農業大數據技術發展基金。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提出,要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將農業生產、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各類主體的數據進行精準采集、監測、運算和融合應用,將在更高水平上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高效融通、重塑農業生產方式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此,未來要充分發揮農業大數據技術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以政府為主導,引入各方資本力量建設農產品產業鏈信息數據庫,整合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和消費者市場需求信息,打通城鄉信息隔離帶,構建農業要素信息圖譜,打通“信息孤島”,將農業生產環節融入全產業鏈的動態均衡中,逐步實現農產品產銷一體化。農業大數據技術發展基金可以重塑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以需求引導生產、以生產擴大需求,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釋放農業資源增值潛力。
智能化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發展基金。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流通率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2019年,我國的農副產品損耗率為8%~20%,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農產品腐損率為8%~20%,肉類腐損率最低也超過了8%,蔬菜腐損率則高達20%左右。相比之下,發達國家農副產品的平均腐損率要低很多,約為5%。美國憑借其優秀的農產品運輸全產業鏈冷鏈物流,實現了果蔬從采摘到餐桌全過程腐損率可控制在1%~2%,流通率達到90%以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無法實現大規模的訂單生產、統一采購、專業物流配送,農業日益受到掌握大數據和冷鏈物流體系的互聯網電商巨頭的擠壓。通過設立智能化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發展基金,抓住以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互聯網建設機遇期,將農業生產環節逐步納入工業互聯網中,通過大數據融合、云計算實現工農業生產融合發展,帶動城鄉要素高效整合。通過設立智能化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發展基金,為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改造方案,可以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生產、流通環節的應用,逐步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轉型。
高端農業機械設備制造技術發展基金。當前,我國制造業在高端農業機械自主研發、生產方面既缺少政策傾斜也缺乏市場機制驅動,雖然2015年就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目標,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互聯網+”助力現代農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與云計算等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改造升級;但是由于我國農業發展長期遲滯,支撐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相關人才、資本等資源要素短板突出,導致我國制造業和農業發展協調性不足,農業機械設備制造技術的滯后嚴重限制了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我國在支撐農業智能決策控制方面的模型和算法主要從國外引進,但是由于環境等條件的差異,其兼容性和適用性均面臨不少問題。而且,引進、模仿發達國家既有技術和設備產品成本相對較高,且面臨發達國家的核心技術封鎖,大數據技術進入農業生產環境仍然缺乏有力的硬件設備生產供應。通過設立高端農業機械設備制造技術發展基金,可以依托科技創新戰略和高端制造業發展契機,加快推進高端農業配套設施研發、生產國產化替代進程,促進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效聯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西南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