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呂倩玉
(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院/檢驗科 山東 聊城 252000)
在貧血疾病當中,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是兩種常見貧血疾病,出血和貧血等為主要臨床癥狀。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在實驗室檢驗當中,所獲得檢驗結果,骨髓細胞形態和臨床表現等具有相似性,所以會出現較高的誤診率[1]。為了能夠將診斷準確率提升,需要使用有效的方式對兩種疾病進行判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的信息,確保患者可以得到更加合理且科學的治療。相關研究顯示[2],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可以對兩種疾病的判斷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基于此,本院對本院自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86例貧血診療患者進行了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結果的對比的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自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86例貧血診療患者當作研究對象,根據疾病類型將其分為兩組,其中43例為難治性貧血患者(1組)、43例為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2組),1組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例數為22例和21例,年齡22~77歲,平均(45.78±8.26)歲;2組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例數為23例和20例,年齡為23~78歲,平均(46.52±8.34)歲。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不具有任何精神類疾病,沒有出現中途轉院或退出的情況,患者的依從性較高,可以主動配合。兩組患者基本資料進行對比沒有明顯的差別(P>0.05),可以比較。
1.2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方法為:
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同一種方式進行檢驗,檢驗時呈側臥位,在患者髂后上棘部位進行穿刺,與此同時還需要標記患者的骶椎兩側和臀部上方骨這幾個部位。在完成操作之后做消毒處理,并使用利多卡因為患者麻醉。麻醉藥物生效之后固定已經標記的穿刺部位,然后使用20毫升注射器針管在患者骨髓腔當中刺入,抽取0.1毫升至0.2毫升的標本。
完成操作之后在顯微鏡下觀察骨髓涂片標本,并對患者進行血常規等方面的檢查。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在所有患者進行檢驗之后,觀察和對比檢驗的結果。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1.0軟件將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X2進行檢驗,當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檢驗結果的對比,兩組多核小巨核、紅色巨幼系以及幼稚紅細胞等沒有明顯差別(P>0.05);淋巴樣小巨核以及紅系病態等檢驗結果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n,%)
就目前情況來看,患有貧血的患者逐漸增多,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有著較大的關聯,而其中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難治性貧血發病率較高,存在年齡逐漸增加,發病率逐漸升高的可能性,所以需要使用有效的方式為患者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避免因為沒有及時確定和治療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3]。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難治性貧血臨床體征并不是非常得明顯,并且常規的血液檢驗一般會缺少特異性,這就將臨床的診斷和治療難度增加,為了可以將診斷準確率提升,需要結合多項指標來進行檢測[4]。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難治性貧血會出現出血和感染等癥狀,隨著病情的惡化可能發展為急性髓系白血病。臨床中一般會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和細胞形態學觀察等,相關研究顯示,在對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難治性貧血進行檢驗時,使用骨髓細胞形態檢驗方式具有更高的價值,能夠降低誤診率,為臨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數據,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在短時間內得到治療,控制病情發展,促進患者康復。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難治性貧血的疾病性質不同,但是在細胞形態學檢查和臨床表現等方面有較多相似的地方,這就將誤診的幾率增加[5]。對難治性貧血患者進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的時候,能夠發現患者身體當中各系病變細胞的具體表現。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主要表現在粒系和紅系病變細胞當中,所以在診斷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難治性貧血患者的時候,可以對粒系和紅系病變細胞的數值進行觀察,這樣能夠明確的區分兩種疾病[6]。在本次研究當中,進行檢驗結果的對比,兩組多核小巨核、紅色巨幼系以及幼稚紅細胞等沒有明顯差別(P>0.05);淋巴樣小巨核以及紅系病態等檢驗結果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在檢驗當中難治性貧血患者的粒系和紅系細胞的占比均高于巨幼細胞性貧血,說明難治性貧血主要有紅細胞活躍和巨幼樣變等;而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是巨幼變和豐富的細胞質,所以需要在巨幼細胞性貧血中觀察巨幼變幼紅細胞胞體,難治性貧血診斷中需要觀察患者的巨核系病態造血,確保可以提升臨床診斷率,為患者帶來更加有效的治療。可見,巨幼細胞性貧血和難治性貧血的疾病診斷當中應用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方式能夠將自身作用發揮,對兩種疾病有效的分辨,提升診斷準確率,幫助臨床判斷患者的病情和為疾病治療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在使用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能夠為臨床對患者疾病的判斷提供更為重要的信息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