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峰祥
(蒙陰縣人民醫院創傷骨科 山東 臨沂 276200)
膝關節炎的發病率高,其發病機制是膝關節軟骨磨損、膝關節間隙變窄和膝關節間隙骨質增生等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1]。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炎的最佳手段,但是手術治療屬于侵入式治療方式,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大,術后會影響患者的功能恢復,甚至引發靜脈血栓和感染等并發癥[2]。因此,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期間,需輔以氨甲環酸、卡絡磺鈉等止血藥物,減少術中和術后出血量。為分析氨甲環酸聯合卡絡磺鈉干預全膝關節置換的臨床效果,本文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行單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經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單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按隨機數表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男女比例20:25,年齡40-70歲,平均(55.16±6.18)歲;研究組45例,男女比例18:27,年齡41-73歲,平均(55.39±6.25)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統計學上無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8h禁食,4h禁飲,術前全麻,取仰臥位,切皮前5min。對照組行氨甲環酸(廠商:江蘇朗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144)靜脈滴注,再開展常規的膝關節置換手術工作,術中需用氣囊式止血帶,骨水泥固定假體,術后需留置引流管。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卡絡磺鈉(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60063)靜脈滴注;術后兩組均給予鎮痛處理,且48h內需進行抗生素治療。
1.3觀察指標及評估
①觀察兩組的術中失血量、隱性失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引流量、創面干燥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等手術指標;②術后6個月,觀察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采取美國特種外科醫院提出的膝關節評分系統(HSS)進行膝關節功能評價,總分100分,包括疼痛程度25分、行走穩定15分、行走輔助15分、行走距離15分、肌力水平15分、伸曲情況15分,評分越高則膝關節功能越好;③觀察兩組術后是否出現切口感染、切口血腫和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2.1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術中失血量、隱性失血量、引流時間、引流量、創面干燥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2.2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2.3兩組并發癥情況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4.44%低于對照組的17.78%(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n(%),n=45]
膝關節炎是損傷膝關節功能的罪魁禍首,會使患者膝關節功能受限,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膝關節炎的最佳術式是全膝關節置換術,能有效改善膝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關節功能受限等癥狀,但手術期間患者出血量多,術后隱形出血大,會影響患者預后[3]。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選擇有效的止血藥物,如氨甲環酸、卡絡磺鈉等,能降低出血量,減輕疼痛感,有利于患者恢復[4]。為探究氨甲環酸聯合卡絡磺鈉干預效果,本研究對本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失血量、隱性失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引流量、創面干燥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氨甲環酸聯合卡絡磺鈉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能有效減少術中失血量、隱性失血量和術后引流量,達到及時止血的目的,且有利于創面干燥,促使創面快速愈合[5]。究其原因,氨甲環酸能抑制機體溶血,及時止血止痛;卡絡磺鈉則能穩定患者血管及其周圍組織內的酸性粘多糖,使毛細血管端回縮性更強,止血的同時還能強化血管,兩藥合用,止血功能更強[6]。
同時,本研究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氨甲環酸聯合卡絡磺鈉干預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能減少患者手術期間的失血量,降低對患者膝關節的損傷程度,患者術后恢復好,加上及時的功能鍛煉,就能降低膝關節功能受限的發生率[7]。同時,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4.44%低于對照組的1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氨甲環酸聯合卡絡磺鈉干預的安全性高。這是由于氨甲環酸聯合卡絡磺鈉用藥,能在短時間內止血,且止血效果持續時間長,最大程度降低對機體的損傷,發生并發癥減少,安全性高[8]。
綜上所述,氨甲環酸聯合卡絡磺鈉干預在全膝關節置換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減少術中失血量、隱性失血量和術后引流量,縮短術后引流時間、創面干燥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促使患者機體快速康復,還能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