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玲
(青州市中醫院心理科 山東 濰坊 262500)
精神分裂癥的病程漫長、復發率極高,也是常見的精神疾病。目前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誘發原因尚無明確說法,大部分學者推測與生物因素、遺傳傾向等有關[1]。近些年來,隨著醫學心理學研究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關于精神分裂癥的報道顯示,該病應采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開展綜合治療,治療效果不應看重臨床癥狀,還要關注有無改善患者自身的生活水平,是否可以回歸社會、適應社會??梢姡瑔渭円揽克幬镏委熞呀洘o法滿足現階段的臨床需求,本文擇取了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研究,探究了康復性心理治療的效果,現將結果作出如下對比:
1.1基礎資料
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將我院2017年2月到2021年12月接診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分別是研究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研究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31.58±5.69)歲,未婚15例、已婚12例、離異或喪偶3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32.54±5.78)歲,未婚16例、已婚10例、離異或喪偶4例。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無對比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利培酮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使用劑量2~6mg/d;可聯合使用的藥物有抗抑郁藥、抗膽堿能藥、β受體阻滯劑、催眠藥。使用情況:患者存在睡眠障礙可使用苯二氮卓類或其他催眠藥物,每月使用次數應低于兩周;若患者存在錐體外系副作用可聯合使用就抗膽堿能藥物;對于抑郁或強迫癥狀嚴重的患者可使用抗抑郁藥。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康復性心理治療,患者每月接受1次心理治療,為期6個月。治療方法參照國內文獻中學者提供的方法[2],分為健康教育和家庭干預兩部分。與患者及照料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本人及照料者對疾病發病情況和有關事件的體會;為照料者講解精神分裂癥可能存在的應激性因素或患者存在、可能出現的破壞傾向的事情,同時制定對應情景的策略;指導家庭制定應對計劃和改進現有的預防應激措施,提前做好自己能夠處理危機的雙重準備;指導照料者和家人如何處理突然的緊急情況,包括嚴重的癥狀和沖動自殺的行為;指導照料者和家人正確對待患者的恐懼和焦慮,提高家庭成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家庭功能;幫助患者的家屬制定合理的計劃,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方式。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中斷率、臨床癥狀、自知力、社會功能、生活能力、不良反應。臨床癥狀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PANSS分為7級評分,分數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自知力采用自知力與治療態度調查問卷(ITAQ),該量表分為0~2三級評分,總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自知力越好;社會功能采用大體評定量表,該量表主要測量患者的精神癥狀嚴重程度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總分100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社會功能越好;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價,該量表平分為14~64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功能水平越低。
1.4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對比
兩組均接受了為期6個月的治療,研究組患者的研究中斷率為3.33%(1/3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0%(6/30),P<0.05,X2=4.0431說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更高。
2.2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自知力能力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PANSS評分、ITAQ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程度、自知力、社會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均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PANSS、ITAQ對比情況
2.3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對比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量表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社會性退縮、婚姻職能、父母職能以及生理自理能力幾項的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對比情況
2.4兩組患者的ADL量表對比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分數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研究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ADL量表對比情況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對比情況
本次研究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錐體外系、頭痛、口干、體重增加、頭昏,但是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對比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對比情況(n,%)
臨床上將病程低于2年的精神分裂癥且沒有接受過系統治療的患者稱為首發精神分裂癥[3]?;颊呤状尉癫“l作的長短與治療效果和預后有密切關系。因此,精神分裂癥越早接受治療,對患者神經功能損傷越小,預后效果也就越好。在患者發病早期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能夠縮短疾病癥狀的持續時間,阻止疾病向慢性病轉換,同時也可以降低患者的自殺率,對于提高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4]。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康復性心理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家庭干預兩個方面。主要因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解除后多選擇在社區和家庭繼續接受康復治療,家庭干預是影響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但是照料者和家屬缺少正確的指導,很難應對患者在發病后產生的問題。另外,家屬對患者的態度以及患者在生活中所受的心理應激也會影響治療預后。此外,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差也是造成病情惡化,無法重返工作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以及家庭干預。
(1)治療中斷率:藥物治療中斷是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主要問題,本次研究通過隨訪的方式對比了兩組患者6個月內的藥物治療中斷情況,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研究中斷率為3.33%(1/3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0%(6/30),P<0.05。說明通過心理康復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減少了中斷危險性,這對于保持患者長期接受治療,預防疾病的復發、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
(2)癥狀和自知力:本次研究中使用PANSS量表評價了患者的臨床癥狀,采用ITAO量表評價了患者的自知力 ,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PANSS評分、ITAQ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疾病緩解期,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在持續改善。自知力指的是患者對精神疾病本身的認識力,也就是是否能夠判斷自己的精神狀態是否是正常的,能否正確分析自己過去或現在存在哪些疾病的癥狀。急性發作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多數無法正確意識自己的疾病,更無法知道嚴重程度,所以會堅持認為自己沒病,拒絕接受治療[6]。健康教育和家庭干預對于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有重要作用,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患者能夠獲得疾病知識,提高對疾病癥狀的識別能力。首先引導患者體驗藥物治療的好處,雖然讓他說出治療后的改善,這個過程可以就讓患者認識到自己的疾病是在不斷好轉的,這對于建立治療的信念非常重要。通過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患者會主動、自覺的使用藥物,也就降低了治療的中斷率[7]。
(3)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是本次研究關注的重點。精神分裂癥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受損,幾乎少有患者再就業。除了社會的歧視以外,患者無法恢復社會功能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不僅要控制癥狀,最終目的應是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大體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盡管不是專門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但是在精神疾病方面的評估應用廣泛。通過結果顯示,研究患者的ADL評分及社會功能缺陷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通過健康教育和家庭干預能夠改善精神分裂癥的社會功能。家庭干預實際上就是參與社會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患者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都會提高,也有了參與社會的主動性,社會功能自然會提高。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藥物聯合康復心理治療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控制臨床癥狀,對于促進患者恢復社會功能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