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陽
(吉林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吉林 吉林 13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原因較多,一般與電解質紊亂、感染、營養狀況不佳、缺氧等因素相關[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臨床較為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咳痰、咳嗽等,病情不斷加重會導致患者產生呼吸功能降低,最終導致呼吸衰竭[4]。近幾年,伴隨老齡化不斷加重,臨床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發作呼吸衰竭患者人數不斷增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并發呼吸衰竭后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臨床通過鼻導管持續低流量吸氧治療效果不佳。近幾年,臨床研究發現,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發作呼吸衰竭治療逐步應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使患者疾病轉歸。本次將針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發作呼吸衰竭應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9.1-2021.2時段從院內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發作呼吸衰竭患者中選取50例入組,納入標準:患者年齡60歲以上,對于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者。抽簽法為患者分組,分組為分析組、參照組。分析組中男性、女性為12例、13例,年齡區間為62-90歲,平均計算得70.42±0.35(歲),參照組中男性、女性為11例、14例,年齡區間為61-91歲,平均計算得70.39±0.41(歲);為患者進行一般資料統計學分析,并對于兩組患者進行基礎資料對比,可顯示P>0.05,則對比成立。
1.2方法
為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內科治療,感染預防、祛痰、控制、解除氣道痙攣、心力衰竭糾正治療。參照組采取鼻導管持續低流量吸氧治療,設置氧流量1~2L/min。
分析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BiPAP無創呼吸機(美國衛康公司)治療,設置自主呼吸/時間控制模式,調節3~5L/min。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動脈血氣指標、肺功能、治療相關指標、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率。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進行評價,患者分數高表示生活質量高。
1.4統計學方法

2.1分析組、參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對比
治療前,分析組患者肺功能指標FEV154.87±6.21(L)、PEF55.83±5.49(mL/s)、FEV1/FVC50.20±4.27(%)、FVC2.32±0.35(L)FEV154.34±6.34(%)與參照組比較,對比無意義(P>0.05),治療后,分析組患者肺功能FEV182.23±6.32(L)、PEF75.21±7.32(mL/s)、FEV1/FVC80.32±6.34(%)、FVC3.27±0.44(L)、FEV182.78±6.42(%)相比參照組具備統計學差異,分析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更理想(P<0.05),見表1。

表1 分析組、參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對比
2.2分析組、參照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分析組動脈血氣指標pH7.84±0.25、PaO250.28±5.51(mmHg)、PaCO288.04±5.21(mmHg)與參照組動脈血氣指標pH7.93±0.37、PaO250.90±5.52(mmHg)、PaCO288.02±5.23(mmHg)對比差異性較小(P>0.05),治療后,pH(7.27±0.34、7.03±0.31)對比結果顯示,兩組指標無統計學差異(P>0.05),分析組PaO2、PaCO2指標(82.26±7.42、45.34±6.39)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分析組、參照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2.3分析組、參照組治療前后患者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前,分析組生理維度、身體健康、心理維度、社會功能、家庭和諧等評分(41.43±11.45、42.42±11.36、42.43±11.34、41.47±11.33、42.45±11.32)與參照組生理維度、身體健康、心理維度、社會功能、家庭和諧等評分(42.45±11.38、41.43±11.59、41.14±11.32、41.46±11.37、42.42±11.32)比較,對比指標相近(t=0.3159、0.3050、0.4025、0.0031、0.0094,P=0.7534、0.7617、0.6891、0.9975、0.9926),治療后,分析組生理維度、身體健康、心理維度、社會功能、家庭和諧等評分(78.22±10.32、75.34±11.27、78.32±11.24、84.37±10.73、87.57±10.41)與參照組生理維度、身體健康、心理維度、社會功能、家庭和諧等評分(52.65±13.48、51.44±11.45、53.39±11.57、64.42±12.74、64.71±10.37)對比,指標差異化明顯,分析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高(t=7.5309、7.4381、7.7275、5.9886、7.7788,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4治療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對比
治療前,分析組心率、呼吸頻率(97.43±6.25次/min、28.42±1.42次/min)與參照組心率、呼吸頻率(97.42±6.29次/min、28.47±1.52次/min),兩組指標無統計學對比意義(t=0.0056、0.1202,P=0.9955、0.9048),治療后,分析組心率、呼吸頻率(92.51±11.27次/min、24.42±2.37次/min)與參照組心率、呼吸頻率(95.43±11.48次/min、26.42±2.33次/min)對比,存在明顯統計學對比差異(t=0.9075、3.0089,P=0.3687、0.0042)。
2.5分析組、參照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分析組不良事件:鼻面部壓傷發生1例(4.00%)、感染0例(0%)、口鼻堵塞1例(4.00%)、胃部脹氣0例(0%),發生率8.00%,與參照組不良事件:鼻面部壓傷發生4例(16.00%)、感染5例(20.00%)、口鼻堵塞2例(8.00%)、胃部脹氣1例(4.00%),發生率48.00%對比,分析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X2=9.9206,P=0.0016)。
2.6分析組、參照組治療相關指標比對
分析組自主呼吸時間7.43±0.42(h)、意識恢復時間7.85±0.59(h)、ICU住院時間10.49±0.55(d)、住院時間17.42±0.74(d),參照組自主呼吸時間9.41±0.58(h)、意識恢復時間10.57±0.62(h)、ICU住院時間12.45±0.87(d)、住院時間19.52±0.38(d),分析組各項時間均較短(t=13.8249、15.8904、9.5213、12.6222,P=0.0000、0.0000、0.0000、0.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結構出現病理性改變,患者會產生氣道阻力提升、氣道閉塞、呼吸不完全,引發患者產生呼吸做功增加,具備較高的死亡率。一般誘因在于其合并呼吸衰竭癥狀,利用感染控制及預防、解除氣道痙攣、祛痰等方法為患者實施治療,但其起效慢,無法獲得滿意效果。臨床大量研究中,無創呼吸機在臨床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搶救當中有效應用能夠幫助患者實現呼吸肌疲勞程度緩解,提升患者肺泡通氣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功能,糾正高碳酸血癥情況,使患者上氣道阻塞有效解除,為患者實施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能夠有效提供充分吸氧,幫助患者克服彈性阻力及氣道阻力,使患者血氣指標、換氣水平提高,進而改善患者的肺氧合功能,使其呼吸肌疲勞狀態得到緩解,更有利于促進潮氣量水平提升,有效加速二氧化碳氣體向外排出,更有利于患者提升治療效果。
本文研究顯示,治療前,分析組患者肺功能指標與參照組對比,無意義(P>0.05),治療后,分析組患者肺功能優于參照組(P<0.05),治療前,分析組、參照組動脈血氣指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pH對比結果無差異(P>0.05),分析組PaO2、PaCO2指標對比參照組有明顯優勢(P<0.05),治療前,分析組生理維度、身體健康、心理維度、社會功能、家庭和諧等評分與參照組比較,對比指標相近(P<0.05),治療后,分析組生理維度、身體健康、心理維度、社會功能、家庭和諧等評分與參照組對比,指標差異性較大(P<0.05),治療前,分析組心率、呼吸頻率與參照組心率、呼吸頻率對比無統計學對比意義(P>0.05),治療后,分析組心率、呼吸頻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分析組不良事件發生率8.00%,與參照組發生率48.00%對比,分析組發生率更低(P<0.05),分析組自主呼吸時間、意識恢復時間、ICU住院時間、住院時間相比參照組更短(P<0.05)。
綜述,應用無創呼吸機通氣能夠積極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使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