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珂欣
(北京市房山區新鎮東平街北京核工業醫院/401院區/感染性疾病科 北京 102413)
輪狀病毒是造成小兒腹瀉問題比較常見的一種病原體,患兒在感染輪狀病毒以后,會出現急性胃腸炎病癥,產生發熱、腹瀉和嘔吐等相關臨床癥狀表現,情況比較嚴重時還會導致患兒產生脫水的問題,是導致小兒發生死亡情況的一個主要原因。對于小兒輪狀病毒的感染,5歲以下兒童的發生率較高,當前發展階段并無有效的治療藥物,通常都是應用相關抗病毒藥物予以治療和護理。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感染的護理,臨床中通常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雖然可以使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然而因為喂養方法、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等眾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促使患兒收獲的護理效果通常較差。對于整體護理干預措施,其是結合患兒的具體癥狀表現予以患兒隔離、消毒、補液等相關護理干預措施,確保患兒獲取更加良好的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此次研究選取我院90例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觀察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護理中整體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做出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90例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采用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5人。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整體護理干預。對照組中有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為3-6歲;觀察組中有2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為2-7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首先,全部患兒都符合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相應的診斷標準。其次,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進行了知情同意書的簽署。排除標準:首先,非感染性腹瀉。其次,患有比較嚴重腸胃感染疾病。最后,患兒出現全身中毒相關癥狀表現。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針對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對患兒的相關臨床癥狀和各項生命體征的實際變化情況予以高度關注,予以患兒營養支持和補液護理干預措施,若是患兒表現出異常情況需要即刻向主治醫師進行匯報,并采取相關措施予以處理,同時需要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
1.2.2觀察組
針對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整體護理干預,詳細內容如下:(1)加強消毒和隔離處理。患兒在入院以后,應對實施兩次便常規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為陰性便可以對隔離予以接觸。護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護理工作者應對雙手進行徹底性的消毒處理,保證實際操作中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對患兒的尿布和糞便予以消毒處理,每日針對患兒的病房進行兩次消毒處理,以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2)密切監測患兒的病情。每隔兩個小時的時間便需要對患兒的各相關生命體征予以測量,對于體溫大于37度的患兒,應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水分的適當補充,同時使用溫水對患兒的腋窩和腳心位置進行擦拭處理,也可以將冰袋放置在患兒額頭處實施物理降溫。若是對患兒進行物理降溫沒有獲取較好的效果,應予以相關藥物進行治療。針對患兒口唇的顏色、精神狀況和呼吸頻率等多方面的情況應予以高度關注,同時應對患兒的血鈉、血鉀和心電圖等指標加以監測,若是發生異常情況,需要及時向主治醫師進行匯報,并采取相關護理干預措施。另外,應針對患兒的皮膚黏膜、嘴唇和眼窩的情況予以高度關注,并對患兒液體的實際出入量加以詳細記錄,以確立出可否需要進行補液,以實現對患兒脫水狀況的改善。每日中需要針對患兒進行體溫的測量,以免患兒出現高熱驚厥的問題。患兒處于腹瀉期間,應對患兒的家屬予以相應叮囑,讓其做好尿片的更換操作,在更換尿片以后,使用溫水對患兒的臀部予以清洗處理,同時需要進行爽身粉的涂擦,以避免患兒臀部的感染,或是出現濕疹的情況。與此同時,需要保持患兒口腔較好的清潔性,以及呼吸道較好的通暢性,每日輔食或是進行喂養以后,應使用棉簽針對患兒的口腔實施擦拭處理。(3)補液護理。密切關注患兒的大便性質、尿量以及相應的補液量,確立出液體的實際出入量,有效規避患兒發生脫水的情況。如果患兒出現輕度脫水或是中度脫水的情況,可以適當予以口服液進行補充治療,如果患兒出現眼瞼水腫的情況,應即刻暫停補液處理。對于脫水情況比較嚴重或是出現重度嘔吐情況的患兒,應予以靜脈補液處理,遵循從快至慢、先糖后鹽和由濃到淡的基本原則,同時針對患兒的血鉀水平應做好相關監測工作。(4)飲食干預。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護理工作者應給患兒制定相應的飲食護理方案。對于嘔吐情況比較嚴重的患兒,應禁食六小時的時間,以減少患兒嘔吐和腹瀉情況的發生次數,患兒在嘔吐和腹瀉等相關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以后,應主要進食流質食物,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則。對于采用母乳喂養的患兒,應堅持予以母乳喂養,但需要停止或是減少輔食的攝入。對患兒的母親加以叮囑,讓其多多飲水,減少油膩性較大食物的實際攝入。對于大于半年以上的患兒,主要應進食富含一定營養和熱量較高的食物。飲食需要遵循從少至多的基本原則,并適當進行水溶性維生素的補充。(5)用藥指導。對于慢性腹瀉或是急性腹瀉的患兒,一日應予以10-20毫克的鋅劑。相關研究顯示,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患兒,使用維生素A進行輔助性治療,可以明顯縮短患兒的治療時間。此外,也有文獻中報道,雙歧桿菌活均制劑具有較好的口感,且對于兒童的治療具有比較高的安全性。所以,護理工作者應結合患兒的實際病情特點,針對患兒進行合理的用藥干預。針對灌腸給藥的患兒,應向患兒及其家屬詳細講述灌腸給藥的相關方法,灌腸給藥的作用以及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相關事宜。在爭取患兒家屬的同意之后,才能進行給藥。具體給藥的過程中,應對插管的實際深度加以控制,確保動作的輕柔性,有效規避給患兒的腸腔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6)健康宣教。護理工作者應向患兒及其家屬詳細講述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相關知識,確保患兒及其家屬對于該疾病具有較為充分的認識。對患兒家屬應予以叮囑,讓他們對患兒監護,確保患兒形成比較良好的衛生習慣,餐前便后應記得吸收,并進行適量的運動,這樣可以加強患兒機體的免疫力,更加利于患兒身體的良好恢復。(7)并發癥的護理。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經常會出現一些并發癥問題,其中臀部濕疹、臀部的感染以及肺炎都是這種疾病比較常見的并發癥,護理工作者對于以上并發癥問題應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向患兒及其家屬詳細講述患兒可能出現并發癥問題的相關護理干預措施,以使其能夠有效應對,有效規避過分擔憂情況的出現。與此同時,應對患兒家屬予以相應鼓勵,讓他們多多同患兒聊天,鼓勵他們戰勝疾病,對患兒出現的焦慮及恐懼心理,應予以適當安慰,減輕患兒出現的各種不良情緒,從而使患兒能夠積極主動配合,獲取更加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的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主要包括發熱、腹瀉和嘔吐幾項指標。(2)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治愈:患兒大便所呈現的顏色、次數和性狀都轉變為正常的狀態。顯效:患兒大便所呈現的顏色、次數和性狀都得到了比較明顯的好轉,同時排便頻率小于4次/日。有效:患兒大便所呈現的顏色、次數和性狀有所好轉,同時排便的次數小于4次/日。無效:患兒大便所呈現的顏色、次數和性狀并未得到好轉。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實驗研究中的相關數據,運用均數±標準差和%分別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運用t和x2針對實驗研究數據進行檢驗。P<0.05表示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情況
比較兩組患兒的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觀察組明顯更短(P<0.05)。詳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兒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情況對比
2.2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情況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為97.8%,對照組為80.0%,觀察組明顯更優(P<0.05)。詳見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其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多見于5歲之下的嬰幼兒,因為小兒機體免疫能力比較差,加上腸道功能并沒有得到完全性發育,所以比較容易感染這一病毒。促使患兒出現腸道功能紊亂的情況,減低患兒腸道內吸收電解質與水分的能力,造成患兒腸腔中集聚了眾多的腸液,從而引起腹瀉的情況。但因為這一疾病的發生具有危急性的特點,加上患兒的身體比較瘦弱,所以應在短時間內使其相關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這樣方能降低疾病給患兒身體健康造成的威脅。目前,臨床中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通常采用酸堿平衡調節、腸道菌調節、糾正機體電解質平衡及其腸黏膜保護等相關治療措施。然而因為患兒年齡相對偏小,配合度比較差,所以采取相關臨床護理干預措施,方能使患兒獲取更加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對于整體護理干預,其是20世紀70年代逐漸興起的一種護理模式。針對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護理干預,不但應對患兒的相關的生理指標及其臨床癥狀改善的情況加以關注,同時需要密切關注患兒家屬及其患兒的心理狀態、就醫環境等多方面的情況,因為上述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兒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進行整體護理。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在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上及其臨床治療效果上,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將整體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護理工作的開展中,可以使患兒的相關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可以使患兒獲取更加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