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宏
(莒南光明眼科醫院 山東 臨沂 276600)
經手傳播引起的感染在醫院感染中最為常見,無菌操作是患者及醫護人員安全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可以有效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1]。據不完全統計,醫院感染中約有30%感染源自醫護人員的手[2]。眼科護理對護理人員要求較高,但目前臨床普遍存在技術操作不規范的現象,因此規范眼科護理人員無菌操作流程,對于控制醫院感染發生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PDCA模式可以科學化、標準化管理質量,通過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理模式,持續提高工作質量[3]。據報道,PDCA模式在手衛生管理中有重要作用[4,5],但PDCA模式管理眼科人員操作技術而控制醫院感染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將PDCA模式應用于眼科護理人員操作技術的管理之中,全面提高了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并降低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莒南光明眼科醫院實施PDCA模式管理,選擇該科室護理人員16人,均為女性,年齡22~45歲,平均年齡(31.57±8.16)歲;護理工作年限2~21年,平均護理工作年限(9.48±5.27)年;本科9人,大專7人。隨機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眼科治療的364例患者為PDCA實施前的調查對象,男195例,女169例,平均年齡(35.28±7.41)歲;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眼科治療的382例患者作為PDCA實施后的調查對象,男207例,女175例,平均年齡(34.74±8.25)歲。兩組調查對象性別、年齡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以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計劃
成立質控小組,由1名護士長和4名高年資(工作年限超過10年)護士組成,參照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規章制度,隱秘式調查眼科護士護理過程中操作情況,找出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綜合“醫院感染管理指南”、“手衛生指南”、“消毒技術規范”和科室實際情況,制定管理目標,要求護士無菌操作相關知識考核合格率95%以上,洗手依從性達到90%以上,洗手合格率達到95%以上,醫院感染發生率降至3.5%以下。同時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無菌操作、手衛生和醫院感染相關的、系統性學習和培訓,以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1.2.2實施
嚴格按照計劃內容對眼科護理人員進行管理,①定期理論和技能的培訓,了解無菌操作、洗手指征、洗手方法、洗手持續時間、手清潔指征等知識,采取多種培訓方式,如現場講座、網絡課程、分組學習等,并利用科室宣傳欄、微信、手冊等加強宣教。②提高護理人員無菌意識,通過搜集相關不良事件,明確無菌操作在護理過程中的重要性;③完善洗手設施,備足醫用抗菌洗手液、擦手紙及快速消毒液等,于洗手處張貼洗手流程圖和醒目的提示標語;④重視考核和監督,詳細記錄護理人員操作情況,若出現不規范情況需要立即指出并糾正。
1.2.3檢查
由質控小組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定期或不定期對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知識和洗手效果進行考核;同時登記醫院感染例數。
1.2.4處理
每3個月整合考核結果,進行全科室通報,個人出現的問題及規范操作以書面形式告知;建立健全的獎懲制度,并與績效工資、評優晉升掛鉤;總結考核結果,評價3個月的管理效果,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進入下一輪PDCA管理,持續質量改進。
1.3 觀察指標
①無菌操作知識合格率,知識考試合格人次∕總人次×100%,滿分為100分,60分以上為合格;②洗手執行情況,記錄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前后、脫手套后、無菌操作前后及接觸患者體液后的洗手情況;③洗手合格率,洗手合格人次∕總人次×100%;④洗手依從性,洗手人次∕總人次×100%;⑤醫院感染發生率,醫院感染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實施PDCA前后眼科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知識和洗手合格率的比較
通過調查PDCA實施前(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和實施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眼科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知識和洗手考核情況,發現實施PDCA后,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知識和洗手合格率均顯著高于實施前(P<0.05),見表1。

表1 實施PDCA前后眼科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知識和洗手合格率的比較
2.2 實施PDCA前后眼科護理人員洗手執行情況的比較
通過調查PDCA實施前(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和實施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眼科護理人員的洗手率,發現實施PDCA后,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前后、脫手套后及無菌操作前后的洗手率顯著高于實施前(P<0.05),且實施前后接觸患者體液后的洗手率均為100.00%,見表2。

表2 實施PDCA前后眼科護理人員洗手執行情況的比較
2.3實施PDCA前后眼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與醫院感染發生率的比較
實施PDCA后,護理人員洗手依從率顯著高于實施前,而醫院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實施前(P<0.05),見表3。

表3 實施PDCA前后眼科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與醫院感染發生率的比較
眼科是醫院重要的組成部分,預防并控制眼科的醫院感染至關重要。而眼科人員流動量較大,而且聚集著各種感染患者或病菌攜帶者,無法及時區分普通患者與傳染病患者,增大眼科醫院的感染風險[6]。PDCA模式主要包含計劃、實施、檢查及處理4個階段,而且可以不斷循環,呈螺旋式提高工作質量,現已廣泛應用于教育、衛生、科研等領域[7]。近年來,護理質量中的PDCA模式管理得到飛速發展[8,9]。本研究從2020年度開始在眼科中建立PDCA管理模式,管理該科室護理人員無菌操作技術,成立質控小組,制定管理目標,通過定期相關培訓和考核,明顯提高護士無菌操作知識合格率、手衛生依從性和洗手合格率,并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發生率,使得眼科無菌操作技術管理質量得到持續性提升。
而眼科病房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主要有:①眼科患者大多為易感人群,年齡跨度大,從嬰幼兒到老年人都有,且大多存在合并癥[10];②護理人員手衛生認知不足,管理不到位;③診治過程中專科操作較多,頻繁與患者眼部接觸,加速病菌的傳播。因此,加強眼科護理人員操作過程的管理,將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同時,分析護理人員無菌操作不規范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大多數護理人員認為手套足夠潔凈,可取代洗手;②頻繁使用洗手劑可能引起皮膚問題;③監管、考核力度不大;④工作繁重而無時間規范洗手;⑤洗手設施不夠完善。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不斷制定改進計劃,及時實施,加強檢查,最后總結問題持續改進,發現實施PDCA后,眼科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前后、脫手套后及無菌操作前后的洗手率、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相關知識、洗手合格率及洗手依從率均顯著高于實施前,而醫院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實施前,說明PDCA模式對于提高眼科護理人員無菌操作技術質量和控制醫院感染的作用顯著。同時,研究結果顯示,實施PDCA前后護理人員接觸患者體液后的洗手率均為100.00%,提示眼科護理人員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但預防意識較差。另外,實施PDCA后,眼科護理人員無菌相關知識合格率為95.79%,洗手依從性達到91.66%,洗手合格率達到95.18%,醫院感染發生率降至3.40%,均達到前期制定的管理目標。因此,護理人員應將無菌操作視為常規工作的首要前提,通過定期相關知識宣教與監管,強化護理人員手衛生意識,使其逐步成為護理工作中的一種自覺行為。
落實護理人員無菌操作規范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最經濟、有效的方式之一[11]。加強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的管理,提高其洗手依從性是持久之戰,需要護理人員的積極參與、相互監督。自2020年1月開展PDCA管理模式以來,明顯提高了眼科護理人員無菌意識和責任感,大幅提高了其洗手依從性和合格率。同時,PDCA模式強化了問題管理,對遺留問題不斷改進、科學管理,以實現質量的持續改進,從而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保障了醫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