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丙霞 邢建軍
(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腎病患者的自身病情若發生進展會演變成終末期腎病,多數由于腎臟功能纖維化喪失了腎臟的基本生理功能。資料表示,當前老齡化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壓疾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增加了血液透析患者[1]。也有資料表示,近幾年血液透析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但是要想血液透析治療順利完成,需事先將血管通路良好保持,并加強透析后的護理工作[2]。目前,多數患者缺乏對血液透析治療的認知,加之自身疾病的困擾會致使患者出現多種不良心理,包括:焦慮、緊張和抑郁,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患者后期病情康復有著不利影響。有學者研究后指出,對血液透析患者實施科學護理措施對不良情緒的改善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積極作用[3]。為此,本文對我院近2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展開研究,比較層級護理干預的常規護理的實施效果,以便日后為臨床奠定基礎,現匯報如下。
1.1基線資料
抽取我院86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選取時間介于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通過隨機抽簽方法將其劃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兩組,患者各有43例。研究組患者資料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有24例、19例,年齡分布在29歲至75歲之間(56.28±17.48)歲。最長透析時間61個月,最短透析時間4個月,均值(17.83±8.16)個月。參照組患者資料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有30例、13例,年齡分布在29歲至74歲之間(57.01±17.46)歲。最長透析時間61個月,最短透析時間3個月,均值(17.79±8.20)個月。2組血液透析患者的年齡、性別和透析時間等信息進行比較,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
1.2 納入和排除依據
納入: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體內肌酐清除率低于10ml/min;不存在意識障礙;臨床資料完整;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
排除:由于其他因素致使內瘺失功,即:腹瀉和低血壓;治療期間具有其他急性炎癥性反應;具有惡性腫瘤疾病;由于其他因素中途退出。
1.3 方法
參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在其進入醫院后護理人員需加強飲食指導和用藥護理,之后將血液透析的有關知識詳細介紹。在上述護理基礎上給予研究組患者層級護理干預,詳情工作為:(1)層級設置。與護理人員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將層級護理小組予以構建,即:臨床能力、晉級和職責等,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護士組長和護理人員,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均經過相關培訓,包括專業知識和管理。(2)合理分配。①護理人員。日常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在透析期間需加強對患者的照料,消毒機的保養和消毒也需加強。與患者實際情況相結合,包括:飲食及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將針對性護理方案予以制定。②護士組長。患者接機、下機進行透析以及置管工作,同時需將特殊治療和護理完成,加強健康指導,護士組長還需對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進行監督,從而使護理方案的順利實施得以保證。③護士長。主要對透析機的運轉參數、合理設定超濾量、透析離子濃度溫度以及抗凝劑的使用劑量進行負責,與透析醫囑認真核對,從而使治療參數得以保證,確保醫囑有較高的符合度,另外還需對緊急情況的處理進行負責[4]。(3)專門心理咨詢室予以構建。對患者的情緒變化嚴加關注,一旦表現出不良情緒,即:焦慮和緊張,心理咨詢人員可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在此期間要保持熱情、真誠和理解的態度,將和諧護患關系予以構建,讓患者感受到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不僅使不良情緒明顯緩解,同時可加快疾病康復速度[5]。(4)組織小組會議。其主要目的是討論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最后由小組成員和科室醫師共同參與將其解決。與此同時還可以有效交流護理中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從而使護理服務質量得以保證[6]。
1.4 觀察指標
比較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
利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展開評估,得分與結果呈正相關,表示得分越低患者的不良情緒越輕。
并發癥主要包括:低血壓、心律失常和出血。
利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對患者展開調查,總分100分,調查結果介于80至100分記為非常滿意,調查結果介于60至79分記為滿意,調查結果低于60分記為不滿意。
利用QOL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展開評估,主要內容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得分與結果呈正相關,表示得分越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
1.5 數據處理
研究中涉及的SAS評分、SD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等輸入軟件SPSS26.0中,計數資料及計量資料的檢驗方式分別為X2、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檢驗P值<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護理前、護理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
護理前比較兩組血液透析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分別行層級護理干預、常規護理,比較后研究組SAS評分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組間護理前、護理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分)
2.2 組間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行層級護理干預,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后為4.66%;參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后為20.93%;比較前者低于后者,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組間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n,%)
2.3 組間護理后的滿意度工作結果
研究組患者行層級護理干預,護理滿意度統計后為97.68%;參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護理滿意度統計后為81.40%;比較前者高于后者,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組間護理后的滿意度工作結果(n,%)
2.4 組間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分別行層級護理干預、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組間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分)
患者行血液透析時會具有創傷性,加之穿刺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活動也會受到諸多限制,最終致使患者表現出不良情緒。另外,受到環境和經濟壓力的影響也會致使患者出現心理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將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降低。由此可見,加強對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干預對治療效果的提升以及不良情緒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7]。
既往的常規護理難以將血液透析患者的實際需求予以滿足,包括:生理和心理,最終致使護理效果不盡人意。層級護理是在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上對患者展開的護理干預,為全新的護理模式,不僅可將患者的實際需求予以滿足,同時可加快疾病康復速度[8]。通過加強基礎護理并對不同階段患者的需求予以滿足,對于缺乏疾病認知的患者開展健康宣教和心理支持,可加深患者對疾病的進一步認知,不良情緒也可得到明顯減輕[9]。對于長期血液透析治療患者而言,會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治療效果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護理期間通過加強溝通可獲取其更多的信賴,給予更多的心理安慰可將患者對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予以滿足。另外,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通過給予患者尊重和支持可將治療疾病的自信心增強[10]。
數據結果表示:研究組SAS評分、SDS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表示層級護理模式有極強的系統性,通過心理咨詢師的疏通可將不良情緒明顯緩解,通過針對性措施可將患者主觀能動性增強,從而將自信心提升[11]。另外,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較參照組高,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層級護理干預可將護患之間的交流增加,更易受到患者的認可,達到更為有效臨床效果的同時生活質量也可大幅度提升,與常規護理相比較有極強的針對性。
綜上所得,血液透析患者行層級護理干預可將焦慮和抑郁程度明顯減輕,并發癥發生幾率也可降低,提升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可在血液透析患者護理工作中作為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