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兆霞
(1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人民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2 神經內科眩暈診療中心 山東 濟南 250000)
耳源性眩暈癥為臨床常見眩暈癥,多在患者變動頭位時毫無征兆的發作。發病時常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身體平衡變差等癥狀。但此類癥狀大多無需干預就可自行恢復,不過若是持續反復發病則會導致患者出現緊張、煩躁、焦慮等心理問題,于生活與工作不利。眩暈癥病程各階段對于患者身體及心理的影響具有一定差異。當前的臨床治療中,多以常規護理模式為主,但其缺乏針對性,護理人員對待不同階段患者采用同樣護理方式,因此,護理成效未能盡如人意[1]。而分級式護理模式則為不同階段的不同患者,分別采取個性化分級護理模式,成功增加了患者的信任度及依從性,提高了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并探討分級式護理在耳源性眩暈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2019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研究對象:來我院診療患有耳源性眩暈癥的病人96名。分組依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分成兩組——對照組(48人)和觀察組(48人)。對照組包含男性病患27人,女性21人,年齡跨度為22周歲到70周歲,平均值為(45.55±6.75)歲。患病詳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者22人,患有前庭神經元炎者10人,患有梅尼埃者8人,患有突發性耳聾伴眩暈者8人。學歷情況:大學學歷12人,中學學歷30人,小學或以下6人,為其選擇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包含男性病患25人,女性23人,年齡跨度為21周歲到72周歲,平均值為(46.85±6.95)歲。患病詳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者23人,患有前庭神經元炎者11人,患有梅尼埃者5人,患有突發性耳聾伴眩暈者9人。學歷情況:大學學歷14人,中學學歷29人,小學或以下5人。為其應用分級式護理。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與此疾病的診斷標準相符。②已成年且在75周歲以下者。③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已做詳細了解并愿意參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耳部患有其他疾病者。②身體其他器官或系統存在功能障礙者。③精神異常者。④拒絕溝通或有交流障礙者[2]。
1.3方法
1.3.1診斷方法
眩暈癥的檢查方法包括:體格檢查(一分鐘眼睛檢查)、聽力檢查(純音測聽、言語測試及聽覺誘發電位)、自發性/凝視誘發性眼震、甩頭試驗(和VEMP一起,雙耳的五個終端前庭感受器都被評估到)、cVEMP(評估球囊)、oVEMP(評估橢圓囊)、Dix-Hallpike(如Hallpike-Stenger) 和側方變位試驗、EcochG(輔助診斷耳蝸水腫)和溫度試驗(水平半規管)。
1.3.2治療方法
(1)常規治療:眩暈發作時鎮靜鹽酸異丙嗪注射液,止吐的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止暈。
(2)特色治療:
對頸性眩暈者采用中藥定眩湯治療:天麻15g,川芎15g,蒼術24g,法半夏12g,生牡蠣30go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對照組服用氟桂利嗪膠囊5mg、每日1次,阿斯匹林腸溶片25mg、每日3次。兩組均治療30d。
耳石復位治療:采用 SRM- Ⅳ BPPV 診療儀 ( 北京斯睿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 對患者進行診斷性試驗 , 按照疾病病型分為外半規管型和后半規管型兩種 , 其中外半規管型通過雙側翻滾試驗進行診斷 , 后半規管型通過 Dix-hallpike 試驗進行 診斷。前者采用 Barbecue 法或 Gufoni 法進行復位治療 , 后者采用 Epley 或 Semont 法進行復位治療。
1.3.3護理方法
(1)對照組護理方法
為其應用常規護理模式:確診后首先,護理人員按照標準,為患者進行跌倒風險及自理能力的測評;并參照患者年齡及受教育程度為其進行健康宣教,介紹致病因素及有效治療方法等。叮囑家屬為患者做好預防工作,減少跌倒事件,講解用藥方法及藥量。營造溫馨、整潔、安靜的病房環境,囑咐患者盡量減少頭部活動、確保足夠的睡眠,少食多餐,加強營養。記錄患者眩暈發作癥狀、時間及指征變化并總結出規律[3]。
(2)觀察組護理方法
為其實施分級式護理,具體如下:(1)眩暈分級。以美國耳鼻咽喉科學會聽力與平衡委員會制定的相關標準為依據,對患者眩暈癥狀進行分級,共包括三個級別。Ⅰ級為;眩暈發作時間相對較短,發作時只需停止活動片刻,癥狀即可消失,且消失后可繼續未完成的活動。Ⅱ級為:眩暈發作時間相對較短,發作時只需停止活動片刻,但癥狀消失后需要調整既定工作或計劃。Ⅲ級:眩暈發作癥狀嚴重,無法繼續工作,對一些特殊活動具有一定局限性[4]。(2)不同級別眩暈癥的護理措施:Ⅰ級干預措施:制定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康復訓練,并予以協助。如頭部活動、站立及視物平衡性訓練等。同時,叮囑患者對自身負面情緒進行調控,避免因情緒失控導致眩暈反復發作。待患者有所好轉時,可逐漸變換訓練體位:臥——半臥——坐——站立。Ⅱ級干預措施:在確保護理環境溫馨整潔的同時,還需注意病房的安全性,如在床邊加上護欄,建議專人陪護等。并在作出跌倒風險測評后,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將眩暈發作時可應用的自我保護措施傳授給患者,以免在無人護理下,患者發病出現危險。Ⅲ級干預措施:患者無論作何活動,都須有家屬或護理人員陪護。幫助患者選擇適宜體位,盡量平臥,如患者身體允許,也可坐于床上或帶靠背的椅子上。如果患者出現強烈嘔吐情況,可根據患者身體及發病情況為其注射鎮靜或止吐類藥物,若有必要可靜脈滴注適量能量液。同時嚴密監測患者生命指征的變化,若有異常及時處理或上報。平時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了解患者喜好及需求,以便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5]。
1.4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統計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的(DHI)評分、在護理過程中及完成后發生的跌倒情況、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及認可(滿意)度,并進行對比分析。(1)以眩暈殘障評定量表作為標準進行DHI評分,獲得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殘障程度越高。(2)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發生跌倒病例的詳情。(3)依從性:對于患者依從性的判定主要從下床活動時間、方法、是否私自外出及是否有人陪護四個方面測評。以百分制為評分標準,分為完全依從、基本依從和不依從。(4)以本次研究及護理科室實際情況作為參照標準,設定調查內容,以百分制為評分標準,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
1.5統計學方法

2.1比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DHI評分
護理前,組件相比DHI評分未見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另一組。(P<0.05),見表1。

表1 比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DHI評分分)
2.2比對兩組患者跌倒發生情況
護理過程中,對照組共發生7例(14.58%)跌倒情況,觀察組發生1例(2.08%),兩組相比,觀察組發生比率更低。(P<0.05),見表2。

表2 比對兩組患者跌倒發生情況[例(%)]
2.3比對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
對照組及觀察組的依從性比率分別為:95.83%(46例)和81.25%(39例),相比之下,患者更為信任分級式護理模式,因此依從性及配合度較高。(P<0.05),見表3。

表3 比對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例(%)]
2.4比對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從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來看,觀察組為95.83%(46例),對照組為81.25%(38例),說明患者更為認可分級護理模式,效果理想。(P<0.05),見表4。

表4 比對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例(%)]
耳源性眩暈癥在臨床治療中多處于發病期,只有個別患者病情稍有緩解。對于該病的常規護理模式一般基于護理人員長此以往的護理經驗,而未考慮患者實際病情發展階段及身體現狀,致使護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為耳源性眩暈癥患者采取科學、合理的優質護理干預勢在必行。分級式護理是以常規護理為基礎的新型護理模式,不僅能有效減少意外跌倒情況的發生,還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及護理質量[6]。
耳源性眩暈癥主要是由于患者前庭系統功能出現異常導致身體平衡度及感知運動功能下降,從而造成患者發生跌倒等意外傷害,而且該病可隨著年齡漸長而提高意外傷害概率,因此,對于該病的預防及護理要加以重視。雖然采取對癥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后,可在床下進行適量活動或實施前庭康復訓練,但由于其身體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依然存在平衡失調及感知功能障礙,因此,更需要做好相應護理措施,避免發生意外[7]。
本次研究中,對于耳源性眩暈癥患者分別采取兩種護理模式,結果表明:采用分級式護理能有效降低DHI評分,22.32±4.75分(觀察組)、38.63±6.92分(對照組);減少意外(跌倒)發生: 2.08%(觀察組)、14.58%(對照組);增加患者對醫護工作的依從性:95.83%(觀察組)、81.25%(對照組),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95.83%(觀察組)、81.25%(對照組)。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分級式護理模式對患病的每個階段都有針對性護理措施,同時為患者減輕身體病痛和心理負擔,從而更為配合醫護工作,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將分級式護理模式應用于耳源性眩暈癥患者的治療中,效果較好,更為患者所接受和認可,所以是一種應用價值相對較高的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配合應用。